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站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高度完善数字版权法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潮 《传媒》2010,(8):10-12
大家都知道前段时间发生的"龙源事件".很多人可能感到奇怪:龙源期刊网作为一个版权内容网络平台,10多年来签约数千种期刊都没有遇到版权纠纷,为什么遇到了第一起额度并不大的诉讼就要以抗拒司法执行这样的激烈方式来处理,岂不是因小失大?其实,这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漠视著作权人的利益,更不是不尊重司法.作为事件的当事人,我想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当了新闻记者,谁不想成为名记者呢?大概多数是想的。名记者这顶帽子不标志职务,也不是一种职称,它没有授予单位,经常是谁说了都不算数。它是社会公众出于敬佩而给予的一种荣誉。1983年,我在西北几个县的机关里调查了一下,在广大读者眼里,“名记者”是一个褒义词,是既有很高知名度,又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记者。我所调查的对象认为,那些是非不分,胡说八道的记者,有时也会名噪一时,但等风头一过就烟消云散。他们说,这种记者不能算是大家称  相似文献   

3.
有人问,你做编辑那么多年,你觉得编辑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仔细想了一下,发现于我而言,不是做大了码洋和利润,也不是结识了名人和大家,而是一本原先有些支离破碎的稿子经过我的"鬼斧神工",竟然  相似文献   

4.
何潇 《新闻前哨》2000,(4):43-44
我不知道各位新闻界的同行是不是与我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如今的记者,已经越来越不值钱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不久前,我参加了一家企业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大家都知道,一般像这样的会,都会发点礼品或者红包什么的,但就其新闻价值而言,没有啥内容,顶多是个一句话新闻,或者简讯什么的。可当我拿着请帖前往会场时,我发现那里已经有十几位我的记者同行了,有的甚至是一个新闻单位就来了五、六个人,我当时觉得很奇怪,以为自己跑错了会场,与别的记者撞车了,就试着问了一下负责接待的人,他说:“每一个新闻单位只请了…  相似文献   

5.
我看了3次格瓦拉,并介绍了30个朋友去看。无论从感情上、理智上,都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我不知道有些人为什么那样讨厌和害怕这出戏?甚至有些人连看也没看过就批判。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在一次演讲中说,不知道大家为什么把他看做一个国学家,一个哲学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许多的徽号,他殊不敢受.因此,他郑重声明:"我始终不是学问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我想了许久,我是什么人?我大概是问题中人!" 梁先生之所以说自己是"问题中人",是因为他一生都在留心问题,然后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有问题占据在他的心里.诚如他所言:"虽问题有转变而前后非一,但半生中一时期都有一个问题没有摆脱,由此问题移入彼问题,由前一时期进到后一时期.从起初到今天,常常在研究解决问题,而解决不完,心思之用亦欲罢不能,只好由它如此."这就是梁漱溟所走的一条路,在问题中成就今天的自己.  相似文献   

7.
不知怎么了,二十世纪末和新世纪初的这几年十几年,大家突然对鲁迅有意见起来,鲁迅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了。最奇怪的是有人只读了几篇胡适的文章,甚或在报纸杂志上看了一两篇别人或是评论胡适或是评论鲁迅或是评论胡适时带评论鲁迅的文章,就立即对鲁迅不满对鲁迅有意见起来。我觉得这不好。尤其是有人恐怕没有读过多少鲁迅著作,或者说虽然也读了一些,却并没读懂,也在那里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跟着瞎起哄,我觉得这更不好。 我虽然很尊崇鲁迅,但知道他毕竟也是人,而是人就难免有人的缺点。但鲁迅又确实不是一般的人,他的伟大,其实并…  相似文献   

8.
我以一个年过半百的人述说一下自己上西北新闻刊授学院的体会。年龄这么大,为什么还要上学呢?这还得从我的工作与爱好谈起。解放初期,工作队在我的家乡——湖北襄阳农村,经常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还不时给大家念报纸。而报上的文章都是山南海北的某某人写的,就是没有本村熟悉的人。当时我想,啥时候我也得把我们村的先进事迹向报社反映一下。我从农业技校毕业后,分配在农业局机关工作。经常下乡要写调查材料,在机关要向上级反映情况,起草文件,总感到吃力,写出的材料不具体、不生动,不知道啥原因。后来又从向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9.
林达 《出版参考》2007,(14):13-14
历史需要细节 读历史的时候,没有细节就难免会产生疑问.我们年轻时候学校里上历史课,都有一套标准说法,考试则有标准答案.我既然不是以治史为饭碗.也就谈不上问一个为什么.  相似文献   

10.
再舒服一点     
女诗人尹丽川向大家提问了——“为什么不更舒服一点?”这问题其实一下子戮到了人的心里面,谁都是猛地一疼,然后陷入沉思,是啊,人因快乐而生,谁活着也不是为了受苦的,为什么不更舒服一点呢?你以为我就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没人爱没人疼?  相似文献   

11.
孟波 《新闻前哨》2009,(9):14-15
3G对我们而言.我们是既没有吃过猪肉,也没有看过猪跑。欧洲3G发展不好.而日本和韩国3G的发展是领先的。我觉得有两点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第一,手机娱乐是3G用户的首要需求,第二,个人化的信息提供。如何围绕这两点提供内容,是3G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张小琴 《中国广播》2011,(2):36-37,76
做媒体,最烦恼的问题,不是不出作品,也不是作品不合格,而是有太多的“行活”——说好不好,说坏不坏,没有大毛病,也没有多精彩。做“行活”的往往不是新人行的记者,而恰恰是有经验的记者,为什么?  相似文献   

13.
天桥的桥     
电视连续剧播出<天桥梦>时,主题歌的头一句就是"天桥没有桥",当时不少青年和孩子们都问我:"天桥没有桥,为什么叫天桥?"这是一些古装电视片不尊重历史,误导观众.  相似文献   

14.
《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第一期有对当红明星赵薇的一篇专访,其中有几段答记者问,个人感觉很有点意思,边看边作了摘录:A:当初演《还珠格格》我也被骂得很惨。我不认为一部戏大家都说好是一个正常现象,其实,懂哲学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不可能大家对一件事都说好。B:一部戏的成败不是一个演员可以决定的,但大家很容易把一部戏好坏全算到我头上来。C:大家对于我每一次的新动作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我只要接一部新的戏,大家就说是转型。我也不能天天转啊。D:不要问我最什么什么。我感觉没有最什么、最什么的事情。你问我最喜欢、最爱什么,我都…  相似文献   

15.
历史需要细节 读历史的时候,没有细节就难免会产生疑问。我们年轻时候学校里上历史课,都有一套标准说法.考试则有标准答案。我既然不是以治史为饭碗,也就谈不上问一个为什么。可是标准历史故事里缺失的细节.有时还会跳出来:为什么有些事情会那样发生?百思不得其解。想是想不出原因的,原因在历史的细节里。  相似文献   

16.
我的办公室又窄又挤。大约12平方米的面积里,摆上办公桌、文件柜、书橱、沙发、床,空隙大概仅能容纳4个人了。许多市报的总编辑看了都承认:“我的办公室至少比你大一倍!”并不是经济日报“穷”到再挤出一间房子的力量都没有。报社主管行政的同志,多次劝说我扩充一下,“这并不是摆阔气,而是工作需要。”我理解他的好意,但是我婉辞了。更不是因为我有什么高风亮  相似文献   

17.
访台杂谈     
何光珽 《新闻界》2001,(3):40-41
去年11月下旬,应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的邀请,我赴台参加了"第三届两岸传播媒体迈向21世纪"学术研讨会。时间过去快半年,却有朋友打电话问我,这么久了,为什么不把访台见闻给大家报告一下?这件事我本想既然没有任务,那么,得偷懒时且偷懒──况且,说得冠冕堂皇一点,那就是所谓编务太忙。现在朋友命题作文,躲不过去了。要说访台感想,我得从飞机到达台北桃园机场,办理入台手续的地方说起。当我扛着行李四处寻觅,突然,一处地方赫然写着"大陆同胞……"敬请读者原谅我的昏庸,是入台签证处呢,还是什么手续办理处──我现在记不得了,"…  相似文献   

18.
本刊述评     
睡不好觉 朱总理访日,直面扶桑民众。 问曰:作为大国领导人,晚上睡觉睡得好吗? 答曰:睡得不太好。 总理坦言:烦心的事情很多。国内的工作实在是太忙,我忙不过来了。 他说,最让我烦心的事情是农业。粮食多了,粮价不断下跌,而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减轻。 总理是坦率的,这也正是他的魅  相似文献   

19.
剃头     
那个长相酷似李宇春的小伙子一边笨拙地用剪刀在我头上踌躇着,一边抱怨我脑后的头发全部趴着不好下刀,问我是不是经常戴帽子才把头发弄成毛毡一般。我说,每天15个小时以上的睡眠,除了前额,头发都是紧密围绕在以头皮为核心的大脑周围。小伙子话特别多,没完没了地问为什么要睡这么长时间。我随口说我是中科院心理与睡眠研究所的试验人体,睡觉就是我的工作。谁料他话更多,问该所的招聘条件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五一放假,每天晚上九点都盯着看中央电视台2频道播出的《资本市场》。我周围的人都有点奇怪,我也觉得奇怪:我一不是股民,二没有从事与金融有关的职业,为什么晚上会惦记着看这个节目?是因为在这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