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周刊:动物有权利吗? 赵南元:当然没有。把权利概念应用于动物的根本问题是动物不可能承担任何义务,比如老虎把人吃了,好多人说要枪毙。不能,因为这是它的本能,它没有义务不咬人。它没有义务也就意味着没有权利。 新闻周刊:你不认为人与动物是平等的,或者是朋友? 赵南元:任何物种之间都不平等。平等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概念。人与动物是不同的物种,动物也不是人类的朋友,只是养它的那个人的朋友。 邱仁宗教授说,“人类有义务善待动物,向它们提供生存必须的物品或服务”。真是荒谬绝  相似文献   

2.
在英国,根据一部正在制定的新法律,如果宠物的主人没有满足法律规定的宠物需求,将会受到起诉;而在中国,谈动物福利还是一件太超前的事?  相似文献   

3.
游戏不应该仅仅在绞我们的脑汁,游戏还应该能给予我们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4.
为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写; 为了表现人民大众的生活困苦、希望和斗争而写; 为了反映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向和革命的胜利而写; 为了有益于人民解  相似文献   

5.
也曾大红大紫,曾经大风大浪;继《我的路》引起轩然大波,刘晓庆再次提笔。  相似文献   

6.
过去,我对一稿多投或多登的做法很反感。但经过对报刊杂志发行情况和目前编者、读者、作者中一些人的想法作了了解之后,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过去我总认为一稿多投、多登会浪费版面,造成消息重复。可是,从报纸、杂志发行情况来看,由于现在新闻机构及出版物多了,而读者处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订阅各有侧重。除单位和少数人订的报刊较多外,大部分人只订少数几种报刊。一篇好新闻、好文章即使在几家报上刊  相似文献   

7.
正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  相似文献   

8.
秦建平 《中国档案》2006,(10):66-67
芜湖市档案馆的利用者中,其中大多数是企业职工办理退休手续、社保手续需要查阅插队时间、工作时间的。前来查阅档案的人,大多数是高高兴兴离去,因为他们查到了他们所需要的档案。但也有极少数的人,因为查不到档案而哭了起来,他们为自己数十年的工作经历找不到依据而伤心,对自己的前景而焦急。  相似文献   

9.
人大国学院成立的消息,一度成为舆论的焦点,尤其是知识界的争议极大。但看近日新闻,人大国学院仍正式挂牌了。在揭牌仪式上,人大校长纪宝成称引台湾南怀瑾的来信说:“若有求全之毁或不虞之誉,皆当付之一笑,不足论也。”这种姿态当然潇洒得很。学术虽为天下之公器,为学术者却有私募或公帑之不同的助源,以及不同的治学空间;在此空间里,学官学阀的权力有大有小,外人置喙往往不免隔靴骚痒。就舆情而言,毁誉由你毁誉,学院我自为之,干卿底事?  相似文献   

10.
周迪 《今传媒》2012,(3):28-29
网络上热议的两件事显示了我国动物福利立法的缺失,本文从动物福利立法的物质基础、现实依据和法律环境三方面着手论述现阶段我国加快动物福利立法,保护动物福利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宋三弦 《出版参考》2005,(14):26-27
我就听过一次杂志社总编在工作会上的讲话,他说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不像读书人,缺乏基本的阅读热情.不读书不看报只上网的人能当好编辑吗?总编发火是有原因的:一个××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女孩子,模样看上去老成持重,平时表现得虚心好问.大家对她印象都不错,所以破例让她临时顶夜班编辑,看看清样.在一篇有关台湾局势的评论稿子上,这女孩子在"连战"、"宋楚瑜"名字下打了重重的红色问号,批注"建议在有关人名下面加上注释";又在"个中三昧谁能解"旁火气十足地重重批注"这种拗口的句子以后不要再出现"……  相似文献   

12.
越来越多的评论家,把一部分人的小说创作,称为“私小说”。这个定义,无非是把那些读不懂的小说、个人渲泄的小说归结在一个范畴里,提醒读者们可以关注它也可以不必去关注它。直话直说,在当今这个五光十色的社会里,读不读小说已经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写不写小说,对于我来说却十二分地重要。从我打算写小说的那一天开始。我就遭遇了无休无止的忙碌和辛  相似文献   

13.
我沒有进过什么新闻专门学校,也没有迈过任何新闻培训班之类的门槛。我之所以能够连续三年被《华北石油地质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和记者;能够在1990年“石海记者站”通联工作会上连中三元(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一篇消息和一幅图片分获二等奖);竟然也能够登上了《河南日报》和《中国地质矿  相似文献   

14.
西方倚仗坚船利炮来到东方,在侵略的同时带来了先进的器物、科技、制度乃至某些更有吸引力的文化。对侵略的愤恨与对先进事物的向往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长期以来中国人矛盾心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游离在媒体边缘的撰稿人,最无奈的事就是辛辛苦苦采写出来的稿件被人盗用。让人气愤的是,他偷了你的稿件,还抛出一个“新闻资源共享”的论调,让你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16.
《中国档案》2006,(4):63-63
这大半生真让我哭成泪人儿的事,第一件便是电影。第一部让我哭得喘不过气来的片子是《白毛女》。那年我才七岁,坐在电影院里,黑压压一片观众,银幕里的喜儿爹,正苦苦哀求少东家黄世仁放过他惟一的闺女。我不知按上红手印意味着什么,反正要发生什么很可怕的事,我心里紧张极了。另一部电影是关于土改的,至今我还诧异片中那个斗恶霸地主的农妇身上鳞片般的布片,是羽毛还是衣服?  相似文献   

17.
叶铁桥 《青年记者》2016,(33):120-120
虽然在本专栏里写过《媒体人创业哪点最不靠谱》(结论是自由散漫惯了),虽然工作过的报社中国青年报,一直以业务民主、气氛自由著称,虽然知道创业的道路上荆棘满布遍地是坑,我仍然在做新闻刚好10年之后,决意离职创业了。放在两年前,我刚开始做传媒圈观察类公号“刺猬公社”的时候,如果有谁说“你有一天会全职去做这么一个所有人眼中‘小小的玩意儿’”,我肯定认为他在说胡话。2015年冬天,跟两个传媒行业的活跃人士聊天,他们劝我去找份“有前途”的工作,不要在原单位混了,也不要去做“刺猬公社”--“那跟去当个体户差不多。”他们说。  相似文献   

18.
或许,今生我的梦想是做一名编辑!当我渐渐地长大,开始认真地思索今后的方向。这个梦想穿越迷蒙的雾障,愈加真切地凸现在面前。 很小的时候,我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父母忙于上班,只好把我反锁在家里,几本小人书伴我度过了孤独的幼年。没有玩伴嬉闹,我只好从书中寻  相似文献   

19.
人言70古来稀,我说70不稀奇。前10年幼小,后10年衰老,中间一半,又在梦里过了。按照20岁时的计划,我现在应该侧躺在私人飞机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思考下一步是先收购宝钢好还是先把通用电气干掉。你知道,像那些有理想的人一样,我们给自己安排的都是注定未竟的事业。  相似文献   

20.
一次成功的新闻实践,对于记者认识新闻,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往往会产生重要的影响。1988年3月30日上午9时,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新闻发言人曾涛举行第二次记者招待会,邀请上海、福建代表团负责人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当他向中外记者介绍参加招待会的两个代表团成员时,人们发现上海代表团出席记者招待会的人员由代市长朱镕基领衔,而福建代表团却是一个副省长出席,省长王兆国没有与会。王兆国是中国政界令人瞩目的人物。他由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副厂长,跃升为团中央第一书记,很快又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并担任中日21世纪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