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南宁市引智办协助下,由南宁市武呜县农业局、县人事局承担广西农业厅、广西外国专家局下达的全国农业引智成果推广项目“农户安全储粮技术”,在城东镇丛广村进行示范获得成功,通过了专家的验收,受到农民和专家的好评,被赞为是一项大有前途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子课题“华北平原农户储粮减损技术集成与示范,,(2006BAD02A17—2),根据我国华北平原农户小麦储藏状况而进行了:农户储粮装具的专用化、系列化、标准化,农户储粮减损技术工艺优化集成,农村科学储粮示范基地的构建,农户专用粮仓生产基地的组建,农村储粮技术服务体系的创立等研究,解决了农户储粮的关键技术问题,减少了农户储粮损失,达到了农户丰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了广西的农户储粮技术现状,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农户储粮装置的研发情况,对广西开展农户科学储粮专项活动提出了一些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户仓类设施采纳及其对玉米储存数量和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屹  苗海民  黄东  武拉平  朱俊峰 《资源科学》2020,42(9):1777-1787
近年来,粮食增产难度提升,减少粮食损失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中国政府通过实施科学储粮工程,鼓励农户采用更为先进的设施储粮,改善储粮设施和储藏条件,减少损失。本文基于中国23省(区、市)1202户农户调查数据,使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评估仓类设施采纳对农户玉米储存规模、储存时间、储存损失和鼠害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采用仓类设施显著提升农户玉米储存数量,使农户平均玉米储存规模达4655.30 kg,比没有采用的农户高1188.77~1368.55 kg,并延长农户玉米储存时间0.2个季度;②采用仓类设施显著减轻玉米储存过程中的鼠害,使玉米储存损失数量降低60%,减少的损失使农民平均节约玉米28~33 kg,玉米储存损失率由2.75%下降到0.87%。因此,国家应继续实施科学储粮工程,鼓励更多的农户采用科学储粮设施,降低储粮损失。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土地肥沃,盛产大豆、水稻、玉米等粮食。昔日的"北大荒",现已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特别是农村土地税费改革以来,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户手中有了大量剩余粮食,有的农户为了能卖上好价钱,个体粮食储藏期要长达6个月以上。现农户储粮技术落后,粮食的虫蚀损失率高。农户如何采取科学、有效、安全的方法储存粮食,减少储粮损失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几年实践,总结出一点机械通风综合应用技术,不仅降低了储粮费用,同时提高了储粮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广西粮食储备库绿色储粮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波  梅禹 《大众科技》2009,(5):178-179
绿色储粮是采用有效的生态控制手段,最大限度的应用粮食储藏理论,避免化学药剂污染,保持粮食品质新鲜、延缓粮食陈化过程,确保粮食安全、卫生的综合性防治方法。以储粮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科技为手段的储粮技术。  相似文献   

8.
声音     
《华夏星火》2013,(1):7
每年农户储粮损失在400亿斤左右,平均损失率为8%。如何保证农民在增产的同时减损增收,一直是各级粮食部门致力解决的问题。"——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日前指出,一方面要全力督促各地加快今年下达的农户科学储粮建设进度,保证储粮装具质量,确保农户在今年秋粮收获后投入使用;另一方面,对暂未实施科学储粮仓建设的农户,进一步加强科学储粮宣传和技术指导,确保农户粮食储存安全。  相似文献   

9.
《专家工作通讯》2007,(1):23-23,13
成都市2007年度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于日前基本结束,已由市外国专家局上报国家外国专家局审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对储粮害虫进行分类识别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阐述了利用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静态储粮害虫图像的一阶灰度统计量特征、灰值游程矩阵的纹理特征以及几何形状特征,采用BP神经网络技术对特征进行分类和识别的主要技术和方法.该方法为储粮害虫的分类识别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谷物冷却绿色储粮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波 《大众科技》2010,(3):130-131
谷物冷却技术是近年来绿色储粮技术研究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应用,能较好地保持粮食品质,最大程度地减少化学药剂的污染,保持粮食品质新鲜、延缓粮食陈化过程,确保粮食安全、卫生的综合性防治方法。文章就应用谷物冷却技术研究这一储粮技术。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绝大部分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更多的余粮。据调查,全国60%的粮食储存在农户家里,粮食生产技术在不断进步,粮食储藏技术却相对落后,农户家里的储粮状况令人堪忧。据统计,每年仅农户储粮损失就高达1 500万吨至2 000万吨,造成经济损失180亿元至240亿元。因此,做好农户储粮工作,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相当  相似文献   

13.
预测预报储粮害虫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虫害,准确地判断害虫的发展趋势,以便选择有利时机进行治理,争取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张涛 《华夏星火》2011,(2):38-39
我国政府早有“藏粮于民”之意。据媒体报道:从2007年起,粮食部门计划10年内改善500万户农户的储粮设施,由此每年挽回粮食损失110亿-175亿公斤,折合金额上百亿元。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先进的储粮设备条件下,利用控制储粮温度,适当放宽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来提高企业经济、社会效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外国专家局,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引智工作归口管理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国专家局: 《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十一五”规划》已经2006年12月21日国家外国专家局第五次局务会议通过。 《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十一五”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引智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基本目标和重点任务等,是“十一五”期间开展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重要依据。 现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认真贯彻执行。[编按]  相似文献   

17.
胡高升  陈朝 《今日科苑》2010,(18):80-80
目前,农村储粮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0%~70%,是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蓄水池"[1]。本文在分析了黎阳镇农村储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就如何保障当地农村储粮安全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日前,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云南省外国专家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意见》,要求全省各级引智部门要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项目为基础,以智力和人才为对象,以提高效益为目的,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地引进国外智力,并大力推广引智成果,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专家工作通讯》2002,(10):25-28
在国家外专局和四川省外专局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农业厅加大了国外智力引进工作力度,较好地执行和实施了多个引智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四川省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一是引进人才方面,省农业厅先后从法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引进各类农业专家23批,38人,外国专家在华工作日达500多天,今年获国家外专局支持将从美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引进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红薯玉米病虫害管理及治理和大棚蕃茄模式化栽培技术三个方面的专家4人来川工作,正在组织实施;二是出国培训方面,省农业厅通过国家外专局派往国外短期学习培训的人员达89人次,直接由省农业厅组织实施并获得外专局资助的出国培训项目三个(美国种子商业化生产、以色列旱作节水农业和澳大利亚种子产业化),派出学员43人,在境外培训时间达77天,今年获外专局批准资助出国培训项目一个(加拿大双低油菜育种与栽培技术),正在组织实施中;三是引智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四川省引进推广了多项国外先进技术和大量优质良种,如水稻旱地育秧技术、地膜覆盖玉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水稻施硅、柑桔简易修剪、葡萄桃梨的疏果套袋、蔬菜设施栽培、平衡施肥、水稻病虫综合防治(IPM)、农户安全储粮、无农药污染农产品(IPM)技术、黄瓜嫁接技术等等,其中获得国家外专局资助的农引推项目主要是农户安全储粮技术、无农药污染农产品(IPM)技术和黄瓜嫁接技术:这些“洋”技术,得到了四川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深受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为四川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丰富城乡人民日常物质生活,应对进口农产品挑战等方面,发挥着十分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专家工作通讯》2007,(3):15-1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外国专家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国专家局:按照《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十一五”规划》中加强引智公共信息建设的要求,国家外专局政府网站上将新开一个《外专局简报》栏目,各地方外专局和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相关内容。今后不再通过纸介质件交换。[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