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电站继电装置是保护电站设备安全运行的基础,随着电网规模和分布密度的逐步增加,变电站的运行就更加离不开继电保护装置的功能发挥,如果继电保护装置出现结构、技术和环境的影响,则会导致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不强,进而给变电站带来各类问题和故障。本研究以变电站继电保护的概念分析入手,论述了产生变电站继电保护干扰的相关主要影响因素,提供了控制安装环境、提高人员素质等措施,以便提高变电站继电保护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配电变电站与基础生产、基层建设、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实现配电变电站的稳定,是实现对建设、生产和生活的前提与基础。本研究以配电变电站的维护工作出发,以配电变电站的结构体系作为中心,分析了配电变电站中接地系统存在的腐蚀、连接、均压、接地电阻等问题的成因,提供了加强配电变电站接地体防腐,提高接地系统连接可靠性,做好接地体均压,降低接地电阻,改进和优化配电变电站接地体系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变电站的二次系统中,其主要包括测量、控制、和保护以及信号回路等,是现阶段电力变电站检测与控制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变电站运行中,一旦发生二次回路故障,极容易引起继电保护装置出现误动、拒动,从而造成严重的电网损耗和变电站停机事故。因此,在变电站工作中,只有合理科学的提高回路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才能够确保变电站以及相应电力系统的正常合理运行,进而提高变电站工作效益。本文就变电站二次设计要点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各项相关注意事项,为日后变电站二次设计的合理、科学进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电力系统,变电站是输电线路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用户对电力的质量和稳定要求更高的今天,对变电站的监控、自动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如今,以技术和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为切入点来优化变电站的监控系统,尤其是微机化变电站的二次系统是如今发展的最新潮流。为今后变电站的稳定和高效运行提供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箱式变电站是一种把高、低压配电装置和配电变压器按一定的接线方式组装成一体的预装式变电站,是继土建变电所之后崛起的-种崭新的变电站.具有成套性强、占地少、能深入负荷中心、提高供电质量、减少损耗、送电周期短、选址灵活、对环境适应性强、安装使用方便、运行安全可靠及投资少、见效快等一系列优点.近年来箱式变电站迅速发展,是当前农网改造和今后变电站建设的主要方向.文章主要分析了箱式变电站安装设计和运行维护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对箱式变电站未采发展做了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变电站的管理方法、职工队伍建设和管理模式三个方面探讨了变电站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变电站作为电网的支架,它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而变电站的安全与否又取决于其日常的运行管理。因此,如何加强变电站的管理是供电企业的头等大事,也是企业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笔者认为,做好变电站管理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张茜 《中国科技纵横》2014,(16):176-176
能否顺利进行变电站的自动化调试,是电力系统变电站能否安全生产的重点所在。所以做好变电站的自动化调试是整个工作环节中的基础和重点环节。本文中笔者通过介绍变电站自动化调试的概念和分析常见故障和问题,对变电站自动化的调试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将方法运用到变电站的实际工作中来,以确保变电站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8.
电力交换和转换过程中需要采用变电站作为中枢环节,实现对电能各主要参数的有效稳定与合理转换,继电保护装置是变电站预防内外威胁,控制变电站各系统功能的设备与系统基础,如果发生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的问题或故障,变电站和电力交换的功能和安全将会受到严重威胁。本研究以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为中心,以装置的稳定运行为切入点,展开了运行环境、器件、温度等方面引起故障的思考,提供了预防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故障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王涛  陈伟利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4):25+15-25,15
变电站是输配电系统的重要环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集成电路的发展,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电网中的广泛应用,对其实时性、快速性、先进性、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先进的前沿技术应用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阐述了CBZ-8000系统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发展的前沿技术的分析和设计,实现了变电站设计中远动系统的“四遥”功能。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电力系统自动化进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力系统中变电站与输配电线路是联系发电厂与电力用户的主要环节。变电站自动化的目的是取代人工监视和电话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对变电站的监控功能,提高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变电站自动化的内容就是对站内运行的电气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监视和有效控制,其特点是全微机化的装置替代各种常规电磁式设备;二次设备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尽量采用计算机电缆或光纤代替电力信号电缆;操作监视实现计算机屏幕化;运行管理、记录统计实现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除了满足变电站运行操作任务外还作为电网调度自动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生产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变电站运维管理系统的功能与应用,变电站运维系统是建立在对现有解锁钥匙管理机、变电站智能巡视系统、临时接地线管理系统、智能一匙通系统等系统的资源整合和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应用变电站运维系统必然会巩固和发展变电站运维管理模式,对于状态检修的基础工作也必然起到巩固、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生产活动和人们的生活对电力资源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电力系统是否能够安全稳定运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在变电站工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变电站的工作效能,并且保证变电站和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变电站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重要意义,并探究和分析了自动化技术应用的方法和表现,以期为变电站技术应用和发展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经济运行,是联系发电厂和用户的中间环节,起着变换和分配电能的作用。所以本文就35kV变电站的电气主接线设计及电气主设备选型、平面布置、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对35kV变电站的自动化、小型化设计和建设方案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现有的变电站通信多是采用有线网络进行信号的采集、传输和发送,且变电站设备繁多,信号复杂,存在综合布线难、成本高、维护困难等弊端。针对现有变电站在线检测方式的不足,提出了在变电站监测系统中应用ZigBee技术,论证了ZigBee技术在变电站自动化通信中应用的可行性,设计了适用于变电站数据通信的终端ZigBee模块,该设计提高了变电站监测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实现变电站监测系统无人化及无线化,保障人民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文章要介绍的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性,提出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基本概念,并对系统结构、通讯方式和能实现的基本功能及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变电站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逐渐成为电力调度中心可以安全、平稳运行的基础。变电站中电子自动化系统的稳定是整个电网安全运行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变电站电子自动化系统的供电、对时、网络、结构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客观地对自动化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探讨和改进,并且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变电站的电子自动化是整个变电站调度自动化的基础,其可靠性、先进性、稳定性是实现无人值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伴随着电网运行效率和速度的飞速提高,各级调度中心对信息的掌握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工作中,及时掌握电网的运行情况和变电站各电器设备的运行状况十分重要,是提高变电站控制能力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电站工作也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措施、体系,这种管理措施即为综合自动化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变电站工作的主要方式,是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远程操控技术为一体的新的技术模式。本文就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与研究进行探讨,旨在为同行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建立智能化变电站是现代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数字化变电站要特别关注开放式变电站智能化系统及其安全性要求。变电站是一个科技领域发展的系统,实现智能化是变电站技术的提高,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理念。本文主要研究变电站实现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和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电力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它,确切的来说电力工业已经成为一国发展的经济支柱。而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安装质量和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息息相关,所以,正确、高水平的变电站电气安装调试是日后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根本保障之一,同时也是变电站电气安装调试质量检验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天,本文就是通过对变电站电气安装调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实现变电站自动化和无人值班,已经成为电网调度自动化和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选择何种模式,安全、省事、经济地加速这些常规变电站的改造,使之成为无人值班变电站,从而达到现代化电力企业的要求以及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维护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