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性取向是指人对他人在躯体和情感上的认识,分为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众所周知,异性恋是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同的,双性恋者较为少见,而同性恋取向备受社会关注,由同性恋所衍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问题日趋增多。本文将从国内以往对大学生同性恋取向调查研究结果中,对大学生同性恋取向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2.
同性恋问题是一个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同性恋群体社会干预体系十分必要。本文在对同性恋心理效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同性恋问题的研究现状,提出构建同性恋群体社会干预体系的可行性建议,期望能够促进同性恋问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近日"同性恋被精神病案"持续引发关注,尽管我国从2001年就将同性恋从精神障碍中排出,但同性恋群体往往因社会排斥而生存状况堪忧。在我国切实充分保护同性恋者权益是繁荣人权事业、建设和谐社会、展现大国风采的必备因素。本文从首例"同性恋矫正案"出发,立足我国同性恋群体生存现状和问题,从人权保护的角度提出建议,希望为促进同性恋者人权保护的正当合法权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一博 《林区教学》2015,(4):114-115
同性恋自古以来便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也在不断变化。同性恋群体的绝对数量是庞大的,在高校中也存在着数量不容忽视的同性恋大学生,而大学这一阶段正是年轻人探索自我、适应社会的一个过渡与关键期。很多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同性恋大学生的生存环境不良,他们备受压力、害怕暴露自己,存在着自我认同不良以及自我封闭甚至自杀倾向等不良心理状态。因此,高校对于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应该加强科学客观的性知识宣传,为同性恋大学生提供专业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创造包容、理性、科学的校园氛围,以期增强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大量西方人来到中国,他们对于那时中国盛行的男性同性恋的看法,反映了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西方人对同性恋的敌意来源于<圣经>,中国的儒家经典并没有谈到同性恋问题,王阳明的心学对这一时期男性同性恋的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男性同性恋作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在中国人看来,司空见惯,不算什么大事,而西方人却对其做了详细的记录.西方人对中国社会观察之深刻,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6.
"性取向",又称"性偏好"或"性指向"或"性倾向",是用来描述一个人性渴望、幻想和感觉的对象,通常是另一个人。性取向的分类有: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其中同性恋取向备受社会关注,由同性恋所衍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问题日趋增多。本文将从国内以往不同社会群体同性恋取向调查研究中,对同性恋取向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7.
2014年10月30日,美国苹果公司现任CEO蒂姆·库克宣布"出柜",使得同性恋以及同性婚姻合法化问题更加受到世界的关注。本文从对同性恋问题的传统认识和分析入手,指出同性恋不仅仅是性取向、个人和人权问题,也是性行为、社会和伦理问题,并进一步探析了库克"出柜"带来的思考和隐忧。指出在当前社会,在认可和尊重同性恋的前提下,仍然要加强对大学生性伦理道德的正确导向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标准,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树立安全意识,遵守性伦理道德的底线。  相似文献   

8.
白先勇认为同性恋是人性的一部分,他所写的是同性恋的人,而不是同性恋,他以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看待同性恋,作品充满了生命的悲剧意识。通过对三对同性恋关系分析他们共同的特质:对生命有强烈的渴求与执着;爱情建立在怜悯的基础上;死亡情结。其次,根据《孽子》,从社会人生各方面渲染同性恋者的人生悲剧,写他们人性艰辛向善的斗争、人性的破坏与抚慰以及父子关系所代表的中国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最后肯定白先勇探索同性恋题材的价值:深入人的精神与灵魂探索人的生存状态,反映出人类普遍被压制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一例大一新生,因同性恋而引发新生入学适应不良表象问题进行咨询,帮助来访者增强其自我认同感,学会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学业、情感问题。尤其让他对同性恋的状况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建立对未来的信心;使他能积极地去生活,健康地去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孙舒影 《文教资料》2013,(35):155-157
斯坦利&#183;库布里克(1928-1999)是美国新好莱坞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风格导演,其电影创作在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达到高峰.他的电影因其强烈的个人风格而消解了类型片的划分,并因其中博大深刻的电影观念、现代反叛的表现艺术而被奉为一代灵感大师.本文从电影作者的风格入手,结合电影文本,从叙事主题、视听语言等方面逐一分析,从而整合出斯坦利&#183;库布里克独有的荒诞风格与表现,借之窥探这位电影大师内在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译作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女性问题一直也是他所关注的一大焦点,贯穿于他的创作和翻译生涯,尤其是他翻译文本里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标准与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大相径庭。在特定时期,鲁迅文学译作中的女性的生存困境,为女性争取话语权带来了契机和希望。  相似文献   

12.
威廉斯饱经磨难的生活经历和被主流社会排斥的同性恋这种边缘人处境使他一直处于压抑、痛苦的精神折磨中,因而其性格呈现出享乐与自制并存的两级分裂。在《欲望号街车》中,威廉斯在各个层面展现出矛盾纠结的冲突,特别是在塑造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对待该剧欲望主题的态度上尤为突出。通过描绘布兰奇的优雅与虚伪,斯坦利的暴力与温柔,威廉斯把他自己对待欲望的矛盾心态表露无遗,意图让自己长期压抑的潜意识得到释放和补偿。  相似文献   

13.
英国当代小说家阿兰·霍林赫斯特的四部长篇小说皆涉及同性恋主题,他的第四部小说《美丽曲线》荣获2004年度曼·布克奖,文章通过对该小说的叙事学的解读,分析小说的叙事技巧和写作风格。正文侧重分析小说的时间和人物以及叙事视角,揭示小说独特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4.
"同妻"与"同夫"作为社会边缘群体,在与同性恋者组成的婚姻家庭中是弱者,对于婚姻的维持以及解体都经受着与常人不同的艰辛和困扰。从虚拟人类学的角度考察,无论是婚姻的维持、解体或是再婚,"同夫""同妻"群体都是受害者,然而他们所遭受的困扰与磨难却是有差别的,"同妻"相比于"同夫"有着更为弱势的地位,这与社会性别不平等是分不开的。同情这两大弱势群体的同时也要反思为何已婚同志家庭会不断产生、如何避免此类错误再发生,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减少"同夫""同妻"群体的再生;同时更要将男性与女性置于更合理的位置上,减少因性别差异导致的性别不平等与性别歧视,才能帮助"同夫""同妻"群体在已婚同志家庭中受到的伤害尽可能减少。  相似文献   

15.
索福克里斯的《俄狄浦斯王》中对命运观念的表达和运用,值得讨论。在该剧中,悲剧人物对自身命运信息的来源主要是两种途径:德尔斐神谕和盲先知特瑞西阿斯。而索福克里斯对这二者的刻画和使用,体现了他的艺术创新。  相似文献   

16.
赵康 《学科教育》2011,(2):60-66
教师具有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身份的重要维度,但主要是有关教育活动的效用维度,且主要以技术性和工具性为特征。使"教育"成为可能的层面还必然涉及"价值维度",因而教育价值和教育理想在教师的专业认同中占有不可或缺的角色。教师"使命"背后的教育理想无不与个人价值密切相关。个人价值是个人认同的一个构成维度,所以,教师的专业认同与其个人认同在价值层面应是一致的。如此,教师对教育理想的反思和对其专业认同的理解与她/他对个人认同的理解分不开。哲学家利科对个人认同概念和叙事认同概念的分析,为教师反思其教育理想和理解其专业认同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7.
柔石小说的语调一贯比较沉重,《希望》《会合》两篇却显得比较另类,在此柔石运用喜剧化的讽刺艺术,对婚姻与革命给予了批判性反思。这两篇小说反映出柔石与鲁迅在思想上的链接。柔石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续了鲁迅的思路,以执着于真实的怀疑精神,在启蒙的立场上继续关注着“新”与“旧”的悖谬问题,喜剧性的叙述笔调使这两篇小说具有鲜明的反讽色彩。  相似文献   

18.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提出了“多数的专制”论断,为了破解民主可能面临的“多数的专制”问题,托克维尔从美国的法律制度中寻找答案并开出了三剂“药方”——实行宪政、重视法律人和确立陪审制度。  相似文献   

19.
吴嘉纪诗歌"渐失本色"问题在清代就一直是众多诗家、学者争论的焦点。对此问题,今人亦有不同的看法。从王渔洋所指的"本色"内涵及吴野人的为人、为诗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野人未失"本色"。尽管王渔洋的"渐失本色"说并非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却道出了吴野人生存方式和创作心态上发生变化的事实,并且对我们研究吴嘉纪乃至整个遗民群体在时代大背景下的心态变化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是处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大学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挑战。如何进一步发挥大学教育的功能,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和知识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纽曼其人、其书、其思三方面研读纽曼19世纪的大学教育思想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当代大学教育发展的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