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舒予教授在《视觉文化概论》一书中对视觉文化的定义为:“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索、以视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所以视觉文化不只是视觉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因此,除了传统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戏剧、舞蹈等视觉艺术样式外,摄影、电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大众传媒也是视觉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复旦大学陈思和先生在为张舒予教授的《视觉文化概论》作序时也说到:“摄影、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渗透于日常生活,人类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视觉化和具象化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更使这种视觉经验无所不在。”正因为此,笔者想对“视觉经验之于视觉文化的影响”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视觉文化研究作为当今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由于其跨学术性质及自身的边界未明等原因,在研究中出现了很多论争。有学者就视觉文化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拉平式谬误、图像转向谬误、技术现代性谬误、媒介谬误、日常权力谬误等理论。实际上,视觉文化并非一定会造成艺术和非艺术之间区别的消弥;视觉文化是全人类的文化产物,并非西方现代性的产物;图像转向并不意味着图像压制文字;不存在所谓的纯粹视觉媒介,一切媒介都是混合媒介;视觉文化和视觉图像是社会交往的中间人,不能将之视为视觉霸权。  相似文献   

3.
我们正处视觉文化时代,视觉图像无处不在。视觉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把非视觉性的工具视像化,这种特点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正在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4.
泛图像时代的视觉文化素养教育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已经进入了图像时代.由于在图像传播的过程中,信息编码和解码关系的不对称,导致了受众面临前所未有的信息接收困境.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提高受众的视觉文化素养是当务之急.文章试图从传播学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解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数字视觉元素的发展激活了图像蕴藏的形式表意特征,在给予观者视觉快感的同时,也推进了视觉重构视域下爱国主义话语的图像转向。从本质上看,爱国主义话语的图像转向是在种种矛盾所形成的张力中展开的,其中包含着实指性与潜隐性的隐喻张力、具象化与抽象化的叙事张力、思想性与娱乐性的象征张力。推进爱国主义话语的图像转向,需要从活化图像资源的时空意涵、优化图像叙事的话语表达、提升话语主体的图像素养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视觉文化是影像和图画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校园里的主流视觉文化具有教育意蕴,携带着多元价值的视觉商品不时地冲击学校教育。在学校,学生的反思性活动被惯例性地创造和连续性地维系于主流视觉文化建构的既定性图像世界中,真、善、美的标准催生主体对视觉作品内蕴价值的塑形。对人性的剖析是确立管理理念的逻辑起点,“文化人”的人性假设为学校视觉文化管理实践的能为及何为提供理论依据,视觉文化是培养“文化人”的“软力量”。学校视觉文化管理在理念上追求管理性与教育性的共融,内容上应促进主体性人格的发展,人员上应提高管理者的视觉文化素养,组织上应整合国家、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视觉文化:语言文化的提升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立足于当代文化学者关于“视觉文化”的论著,结合当代文化实践,探完了“视觉文化”的本质内涵及“视觉文化”的可能文化形态,并以此来观照当前文化的现实境遇,从而对使我们对当前的“视觉转向”有一个更为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当代儿童审美教育是"读图时代"背景下的审美教育。"读图时代"是对当代视觉文化环境的一种形象化的描述。丰富的图像和影像制品,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崭新的视觉景观,传播了海量信息,也为儿童创造了极其丰富的视觉环境,拓展了儿童的审美视野和审美对象,客观上起到了帮助儿童获得视觉经验的作用。形象、趣味与文化,是图像赋予儿童的主要审美教育价值。向图像学习,向流行的图像学习,是当代视觉文化环境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契机,同时也是危机。当代儿童审美教育的实质就是要在传统与流行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增加儿童审美教育模式的弹性。  相似文献   

9.
汉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记录与传播信息的语言符号,还可以作为一种蕴藏文明与历史的图像符号进行研究。从汉字在视觉传达中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图像化的表达将汉字本身的内涵和文化在图像叙事中转译出来,探讨汉字在视觉传达中的呈现维度。深入研究汉字在视觉传达中的图像叙事方式,从符号转译、异质同构、图像化文字,到文字编排,结合案例分析为呈现出汉字在视觉传达中的多种表达方式。以此来推动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升汉字文化的视觉表达效果,促进汉字在民族文化与艺术中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化观念对视觉过程的作用分析,探讨传统视觉思维方法,可以揭示传统视觉文化结构,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视觉审美要求,从而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更好的继承、发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艺术作品,让中国传统的视觉文化更耀目的登上世界文化舞台。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的艺术史、美术和晚近的视觉文化研究中,图像是贯穿始终的中心对象。视觉文化、艺术研究关注于图像和观看主体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外在关联。那么。观看的另一面,即在物理世界,以眼睛为起点的视觉系统及其连带而来的人类思维活动和图像之间的内在关联应该会有助于我们对外在关系的考察。  相似文献   

12.
云南甲马是云南民俗艺术中最具地方特色的类型之一,云南甲马作为民众民俗文化的精神体现,集中反映了云南地区民众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原貌,呈现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精神信仰与祈福的心理诉求。从生命美学的视角出发,运用视觉文化中语义的内涵与外延构成原理,探究云南甲马视觉文化内涵中祈愿避灾的生命意识及其图画表意与文字传情相结合图像意识的生成,进而分析这种民俗艺术构建起的生命空间。  相似文献   

13.
视觉文化的研究方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觉文化是一个跨文化的、跨学科的研究。国内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从自身的学术兴趣和学术涵养出发进入视觉文化的领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视觉文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符号学、图像学、现象学、阐释学、精神分析、意识形态分析、女性主义、类型和样式分析、形式和风格分析等。国内视觉文化要走向成熟,应当围绕视觉性整合多种研究方法,形成自己独立的研究体系和方法,从而实现视觉文化研究的学术建构。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是网络技术与文化的一种新型整合,它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精神性的文化形态.作为后现代文化的典型代表,网络文化彰显了视觉的中心性,表明了图像的转向,宣示了文学的退场.在网络文化里,文字本身亦正在日益变成图像,人们的观看行为就是一种读图行为.网络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图像文化.  相似文献   

15.
黄滨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2):48-50,65
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感知模型的小波域图像盲水印方案.该水印方案充分利用了人类的视觉感知特性,根据人眼对图像不同局部特征敏感程度的不同,自适应地调节水印的嵌入强度.水印的嵌入强度由图像的视觉临界差异决定,水印的提取不需要载体图像.仿真实验表明,该水印方案具有很强的抗攻击能力,并且水印的嵌入不影响图像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6.
视觉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正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趋向图像”到“被图像所围”的转变过程中,视觉文化潜在地形成了诸如挤压“看”者、拒斥其它审美感知方式等“视觉霸权”与“视觉殖民”行为,这些现象尤其突出地表现于文学艺术领域。因此,我们十分必要认真地反思“视觉霸权”给文学艺术带来的种种弊端.并努力寻求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7.
网络课程中的视觉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胜 《考试周刊》2008,(4):180-181
网络为视觉所驱动,网络课程中所承载的信息绝大多数涉及视觉方面,"视觉文化"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学习者的感知过程和学习效果.网络课程设计中不仅要充分考虑视觉信息感知特征、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和视觉习惯等因素,还要在实践中灵活应用,使网络课程变得生动而富有特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视觉文化。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面临的这个时代,实际上视觉作为一个文化主因,越来越突显出来。在电子媒介时代,我们越来越趋向于图像的传送,或者说依赖于图像的传播,也就是说视觉文化时代到来了。视觉文化融入教学是对地理信息化教学的深化,给地理信息化教学带来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李楠 《考试周刊》2011,(48):22-23
传统印刷以语言文字符号为载体的阅读文化,已被无论是外在形态还是内在性质都不同于传统特征的现代视觉图像文化所代替。因此阅读文化已不再是人类文化艺术单一的形态.另一种新的文化艺术形态——视觉文化已经占据了现代文化的主导地位。在现代视觉文化的时代,人们的阅读载体、阅读动机、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阅读内容与阅读主体的沟通方式及想象空间,都较传统阅读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为了应对视觉文化的挑战,Flash动画教学既要关注动画的制作技术和过程,还要准确解读动画中的视觉信息,使学生养成对媒介视觉文化的批判能力.由此,要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团队优势,教学目标关注对视觉文化的理解与创作,教学内容贯穿对视觉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从感知、模仿走向创新,教学评价体现思想与形式的统一,同时,把QQ群虚拟学习社区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