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昕 《今传媒》2013,(1):61-6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近年来,媒体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假新闻,严重地影响着媒体的公信力。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传媒竞争的激烈、记者自身职业素养不到位、撰稿人为谋取私利而胡编乱造、编者的疏忽大意是主要原因。本文除了简单论述假新闻产生的背景、成因和危害,还简述编辑人员甄别和防范假新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凌 《新闻世界》2012,(11):49-50
新闻造假由来已久,假新闻不仅侵害当事人的权益,还愚弄受众,同时也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防治新闻造假必须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严厉打击。立法机关要加强立法,职能部门要强化管理,记者要加强自身业务的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此外还需要普通民众增强维权意识,行使宪法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新闻造假这颗毒瘤,建立真正的健康文明的媒体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9,(11)
当前国内对社交平台假新闻治理的研究缺少从技术逻辑出发的思路。用算法治理假新闻是智媒时代社交平台假新闻治理的新手段,如通过信源评价,对低可信度信源"降权",降低假新闻推送概率;通过文本识别,揭示假新闻文本特征,提高辨识准确度。用技术治理技术问题存在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局限:平台逻辑变相鼓励假新闻、真假新闻微妙界限难以辨别。基于此,本文初步提出"算法-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治理模式,从技术圈层、社会圈层的角度探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治理行动,最大限度提升社交平台假新闻治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7,(6):95-101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假新闻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在2016年美国大选和英国公投之后,"后真相"和假新闻逐渐成为全球媒体和公众关注的对象。2017年欧洲国家普遍面临大选,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网络媒体中假新闻的泛滥,对欧洲国家的民主进程也形成了威胁。本文详细梳理了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国家的假新闻治理措施,并对未来治理假新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姜博文 《传媒》2021,(14):61-63
伴随内容生产主体的多元化、传播环境的重构与信息技术的变革,社交媒体在国内外广泛普及.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智能算法推荐开始替代专业人士的决策,也为治理社交媒体假新闻乱象提供着可行路径.这需要有效提升受众的媒介传播素养,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不断创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合作方式,并持续强化人工智能治理和信息传播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6.
7.
刘晓婷 《新闻知识》2021,(12):27-35
社交媒体时代假新闻传播出现新变化:由传统媒体主导的单一线性传播变为网络媒体主导的多渠道互动传播;内容与社会生活议题相关度高,构成要素齐全;呈现常态化的发展趋势.假新闻泛滥的成因和治理均离不开媒体、公众和政府等多元主体的共同作用.目前假新闻的治理面临两大困境:一是源头治理不现实;二是末端治理效果差.未来假新闻的治理应朝着...  相似文献   

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是,被新闻界看作是"毒瘤"的虚假新闻却屡见不鲜,并表现出传播渠道快速化、多样化的特点。虚假新闻既对公众的知情权造成了严重损害,使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受到了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对新闻生产和发展的根基造成了损害,对此,急需大力治理虚假新闻。对此,本文主要对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和治理办法展开了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隐性假新闻的成因及规避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隐性假新闻是指应当明确消息来源但却故意含糊或捏造新闻来源,造成部分要素失实的新闻报道。与假新闻相比,隐性假新闻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从善性,不易被受众识别,更易博得业内人士的默许。因而,隐性假新闻已成一股暗流在我国新闻界悄然涌动。本文通过对隐性假新闻的成因分析,找出隐性假新闻的生态源头,针对性地提出若干规避对策,以期增强业内人士对隐性假新闻的重视,并在今后的新闻活动中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被新闻界视为毒瘤的虚假新闻却不时见诸各类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并呈现出传播途径多元化、快速化的特点。虚假新闻不仅严重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影响了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败坏社会风气,而且降低了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的公信力,损害新闻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治理虚假新闻迫在眉睫。本文试从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究,以进一步增强新闻从业人员对虚假新闻的认识,预防和减少虚假新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彭慧 《新闻世界》2021,(2):50-53
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的繁荣使得新闻生产的主体不断扩大,但也导致了假新闻的滋生和谣言的肆意传播。本文立足新闻传播领域,从传播机制角度出发,结合区块链的技术范式,为解决互联网中假新闻泛滥等问题提供治理方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阙爱民 《青年记者》2006,(20):25-26
真实性是新闻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新闻诸多属性中最刚性的、毫无回旋余地的属性。它是新闻独特力量和高贵品质的主要源泉,是整个新闻大厦的基石。新闻真实性在学科上的规定性特征新闻要通过新闻事实去把握世界及人类生活的本质,就必然把新闻真实性作为学科最基本的规定性。所以  相似文献   

13.
现实生活中,科技假新闻会以各种形式不时出现在一些大众传媒上,给社会及百姓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也对科技新闻的真实性、科学性构成严重挑战.本文对科技假新闻的特点、成因及其危害作了初步探析,提出了杜绝科技假新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王雪 《新闻传播》2009,(7):64-64
近年来假新闻在媒体上蔓延,严重损害了受众的利益,新闻道德的缺失使得媒体遭遇信任危机.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因此,媒体有必要加强新闻队伍自身建设,努力完善相关制度,使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闻的真实性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党和政府历来对新闻的真实性非常重视,但各类假新闻仍不断出笼.《新闻记者》对2010年假新闻产生主体的研究发现:“涉假者几乎是清一色的新闻记者”.①新闻记者受过新闻信息采编的专业培训,理当成为新闻真实的榜样,为何还会产生假新闻?本文试从政府与媒介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假新闻存在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4,(8):74-77
2013年媒体"假新闻"仍层出不穷,负面影响极大。假新闻的愈演愈烈、媒体把关的集体缺位、舆论方向标的转来转去反映出当前媒体生态的痼疾、尴尬、浮躁,影响到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媒体是公器,要敬畏事实,守住底线,严加审核,不宜情绪化,不宜一种权利对冲另一种权利,不宜草率"跟风"妄加评论。理性判断、平衡报道,是媒体面对事实应该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曹林 《青年记者》2009,(15):59-60
这段时间以来假新闻不断,堪称泛滥,先有香水女孩被逼退学的假新闻,再有80后女拒让座遭愤怒男钞票猛抽耳光的假新闻,再有李湘怀上双胞胎的假新闻,再有浙大女狂骂浙大教授的假新闻,再有女大学生脚踢孕妇的假新闻……泛滥的假新闻极大地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如今公众看到一个稍显反常、很吸引眼球的新闻,就会在心中本能地问一句,是否又是一条媒体炒作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18.
网络与假新闻就像一对兄弟,没有网络之前,假新闻虽然存在,但是没有发挥他全部的影响。当有了网络之后,假新闻找到了他最亲密的战友,网络用它快速传播的特质为假新闻提供了广阔的传播平台。网络正在用它特殊的力量制造着,传播着各式各样的真假新闻。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网络真正进入了Web2.0时代,网络话语权不再单纯地掌握在各大门户手中,SNS和博客的兴起使得广大网  相似文献   

19.
《新闻记者》第一期评出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 ,大多是经国内知名新闻机构报道才产生恶劣影响的 ,而这些新闻单位应该有较为严格和完善的审稿制度 ,主观上也不愿刊播假新闻 ,那么假新闻为什么会屡屡出现呢 ?笔者认为是对新闻材料和事实之间的关系没有辩证的认识而造成的。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明确提出新闻“材料”不等同于“事实”。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看 ,事实是客观的、现实的、第一性的东西 ,材料则是事物和事实的各种形态、各种来源的表象、表现、反映和记载的总称 ,它既包括事物的表象、表现这类第一性的材料 ,如物证材料 ,…  相似文献   

20.
陈思 《东南传播》2013,(8):86-87
随着微博用户的不断增加,微博新闻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作为网络新闻的新兴体裁,微博新闻的传播更为迅速、广泛,然而近年来频发的微博假新闻大大损害了这一新兴媒体的公信力。本文从微博新闻传播的特点入手,分析微博假新闻的成因和危害,对规避微博假新闻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