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性基本问题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主体性基本问题讨论中主要观点的剖析,提出必须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研究主体性;认为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观性、自主性和能动创造性;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它与实践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2.
近代哲学是以主体为中心的哲学。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都是主体中心性的哲学。然面而,康德的主体中心性学和如果离开了交互主体性理解,就是不可思议的。但康德的交互主体性思想被束缚于他的主体性原则的视域内。黑格尔哲学力图跳出康德哲学的纯粹思辩的、主观性的局限,但他由于最终始有发展出一个交互主体性的视域,同样没有超出这种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论新主体教育视野中的教学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教育理论在个体意义上和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框架中界定主体性,致使它在理论与实践中都陷入了无法逾越的困境,也不能有效克服教学原则的异化。新的主体哲学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有机联系中规定主体,确认主体性应当是主体间性,从而赋予主体教育理论新的合理内涵。以此为基础,有效教学应当遵循交往、实践、体验、综合等原则。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问题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热点,主要有三种观点:1、对世界、事物、现实,必须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去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或进一步从“为我关系”去理解。因而坚持实践原则就是坚持主体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不能成立,它是对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则排斥,会导致唯心论。3、马克思通过实践观对近代哲学理论的两种片面性进行批判,“把表面上互不相容的两种对立的原则科学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既从客观性又从主体性及二者的统一中去理解,因而实践观“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其…  相似文献   

5.
苏华 《天中学刊》1999,14(6):26-28
在实践和主体性的讨论中,有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原则是主体性原则和客体性原则的统一。这个以辩证惯用的“统一”的提法,乍一看,仿佛全面而公允,然而,无论从哲学史上看,还是从逻辑要求看,二者的统一,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统一的悖论。1  哲学史上,马克思是以自已哲学特有的主体性批评旧唯物主义中的客体性原则的。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最初源头《博士论文》中,他就饶有兴味地研究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中呈现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两种倾向: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呈现出仅仅从客体出发撇开主体去研究外部世界的客体性倾向;伊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所以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要标明其哲学不同于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它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的,即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唯物主义。所谓主体性原则,从哲学上讲,就是在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时着重考察作为主体的人的地位和作用。据此,历史主体性就是强调人的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是坚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原则。从主体性角度去考察、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是  相似文献   

7.
价值关系说的主客关系原则不是价值“物化”的根源,“法由己出”的真谛是:主体需要和主体选择是作为完整的主体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由选择与自觉选择是作为完整的主体性不可分割的指向,这也就是价值主体性教育应当依循的方向。价值理论创新固然需要打破传播哲学为主体性原则设下的形而上学前提,但亦应提防掉入唯心主义的陷阱。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问题既是近代哲学的核心范畴,又是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90年代初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逐渐重视,主体性教育成为时代的教育哲学。当代,主体性教育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态势:走向“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成为研究主体性教育的新视角,并拓宽了教育研究的视界。  相似文献   

9.
哲学教学中确立和运用“主体性原则”,对于追寻、塑造学生的主体性、涵养、提升学生的哲学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看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确认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主体间性关系。因此哲学社会科学教学过程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研究,提升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为基础,界定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进而指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并提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模式、条件、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现代教育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二元论主体哲学和技术理性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教育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完整的自我的三重支离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必然性。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技术理性的樊篱 ,需要运用整体有机论的视野重新建构人的主体价值 ,把主体性理解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内在统一 ,由此确立起哲学和人类生活中的“新主体性原则”。指向于“新主体”的生成、内化了“新主体性原则”的教育即是“新主体教育” ,追求“新主体教育”是建构教育中之时代精神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3.
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近代的教育理论是在主体性框架中建构的,其历史的意义不容低估。但当代的发展使主体性教育理论陷入了困境,所以,当代的教育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为教育理论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还原了教育和教育研究的本真。  相似文献   

14.
浅议主体性原则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刘宽亮山西运城高等专科学校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从实践唯物主义立场出发,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人成为主体的前提条件就在于实践。主体有其基本性质,亦即主体性。它包括主体的自觉性、主...  相似文献   

15.
对主体教育理论的简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80年代下半叶开始,为真正解决人的主体作用发挥和人格转型问题,学术界的注意力集中到人的主体性上,力图从哲学原则上反思作为主体的人之根本属性,反思人的主体实践活动的原则和方式,并从人的主体性发挥状况方面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以启示人们尊重...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原则是在反对中世纪宗教哲学上帝创世论中逐步确立起来的,主体原则、真理原则是其基本特征。一些现代哲学家对此进行了评判,探讨其本真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主体"是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是西方文化的中心范畴和重要发展线索。主体性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经历了一个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发展演变过程。近现代哲学主体性问题经历了从产生到辉煌再到衰落直至死亡的过程。当代哲学以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从本体论和语言学哲学的角度重建主体间性,走出了意识哲学方法论的唯我论。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问题长期以来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马克思实现以人民群众为基础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博士论文》时期对自我意识主体的追求以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注劳动主体的异化问题,构成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起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确立实践原则,《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发展实践主体性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无产阶级的使命,追求自我解放;在《资本论》中阐述资本逻辑和对资本主体性的批判,追求人类解放,标志着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成熟。通过研读马克思不同时期的重要著作,从实践主体性思想的角度呈现出马克思追求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的逻辑演变。  相似文献   

19.
价值关系说的主客关系原则不是价值"物化"的根源,"法由己出"的真谛是:主体需要和主体选择是作为完整的主体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由选择与自觉选择是作为完整的主体性不可分割的指向,这也就是价值主体性教育应当依循的方向.价值理论创新固然需要打破传统哲学为主体性原则设下的形而上学前提,但亦应提防掉入唯心主义的陷阱.  相似文献   

20.
论主体间性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主体性教育的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主体性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我们需要改变师生关系中单一的主体性的局限,这时,哲学上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解脱了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困境,使师生关系成为主体间师生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