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方的小说让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死亡的无处不在。她笔下的爱情几乎都和死亡相联系,她用悲剧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爱情存在着,但是却因为世俗社会的摧残而变得脆弱。在她笔下,有通过死亡实现自我解脱与被解脱的,也有死亡达到他救功效的。死之安宁与生之痛苦两相对照,突显了她苦生乐死的意识。对死亡的关注与方方本人的经历和文化积累有关。她让笔下的知识分子作出的“生死抉择”,饱含着她对知识分子坚守思想独立和自由的期待。  相似文献   

2.
哈代的爱情诗与死亡诗,是其诗歌创作中最富有自我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的部分,也是最有创新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其爱情诗,从表面上看,对抒发美好爱情理想的常见模式有所颠覆,而其实质,则是在更为真实的层面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呼唤,追求爱情价值与意义的回归。死亡诗则用形象的语言表现出其独特的死亡观——把死亡视为“永恒的休息”。哈代的死亡观映照出他的存在观,其存在观可以用负重精神来概括.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文坛上,著名的"白衣修女"艾米莉·狄金森,以自成一体的诗作风格著称于世.本文旨在分析她的情诗及其独特的内心世界,以期在对狄金森有一个较为客观认识的同时,对其微妙的情诗进行赏析.她的一生苦苦追寻爱情却终老独身,她理想的爱情,尽管有一些超现实化,仍可将其视为简单的爱情因为那只是对一份纯净和持久感情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4.
严歌苓作为著名旅美作家,她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中有许多是关于错位爱情的书写。按照其作品中所关注的对象,将错位爱情分为同性恋题材的错位爱情、乱伦题材的错位爱情以及身体残缺者的错位爱情。她独特的言说方式下的错位爱情蕴藏着她对"人性"的探索,凸显出具有当代锋锐精神特质的文学艺术价值和文学理论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5.
莫莉 《文教资料》2010,(11):12-13
虎妞以爱为出发点,最后与祥子有了实质性的夫妻关系,然而虎妞和祥子的婚姻不是双赢,而是双输。对于虎妞来讲。这婚姻只是圆了她的爱情梦,得到了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但是她最后为此失去了人间一切的爱(父亲的爱、丈夫的爱),并丢了身家性命。从这个角度说.虎妞是婚姻悲剧的制造者,也是受害者。  相似文献   

6.
林卫霞 《考试周刊》2014,(47):15-16
安徒生童话中对死亡的描写反映了安徒生独特的死亡意识,死亡控诉不公,死亡惩罚罪恶,死亡成全爱情。由死亡意识构建的追求真善美圣、宗教信仰和贡献社会的生存信念对人生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7.
伊丽莎白是舍伍德·安德森的两个短篇小说《母亲》《死》里的女主人公,她追求爱情又逃离爱情、追求婚姻又逃离婚姻,最终终于通过死和超越爱情实现了真正的逃离,她独特的逃离经历揭示了美国20世纪初女性在婚恋中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作为脱离主流意识形态的女性作家,杨绛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婚恋观与“五四”早期女作家大相径庭。《“玉人”》便是体现她独特婚恋观的典型作品,小说通过“玉人”和太太这两个对立形象的塑造将爱情、婚姻还原为生活的本真状态。高超的反讽艺术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作品的艺术特点也进一步揭示了爱情在平淡生活之中的荒谬和无奈,并以此实现其对“神圣爱情”的颠覆,展现她独特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9.
鱼玄机是唐朝最具独特个性的女性诗人,其独特之处在于作品充分表现了独特的女性情感世界,这个世界是由痴情、多情与无情来构成的。对于与之厮守的爱人、恋人,她情深意重,一片痴情;当爱人离她而去,她又敢于大胆追求新的爱情.直率而直露,特别多情;她满怀热忱追求真爱,结果却碰得遍体鳞伤,终于看清了男人的极不专一,从而抒发了知音难寻的绝望之情。  相似文献   

10.
王君玲 《文教资料》2015,(2):17-18,27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勇士,她的大胆创新和现代性诗歌风格赢得世界各地读者的青睐。狄金森"超前性"的最重要一方面,在于狄金森对爱情、痛苦、死亡与其他类似主题的执著,在于其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强烈自我否定。狄金森智慧的深度、思想的力量都以自我否定这一独特方式承载在她的诗歌中,深入她的诗歌内部,这是读者接近狄金森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1.
池莉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特视角,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对世俗生活进行着"零度叙述"。虽然她一直宣称"不谈爱情",但她仍然相信爱情的存在,只不过她认为只有物质和精神达到和谐统一的情况下才是真正的爱情,否则爱情则将永不圆满,而后融于平常的生活当中,从而揭示爱情的真谛——平平淡淡。  相似文献   

12.
池莉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特视角,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对世俗生活进行着“零度叙述”。虽然她一直宣称“不谈爱情”,但她仍然相信爱情的存在,只不过她认为只有物质和精神达到和谐统一的情况下才是真正的爱情,否则爱情则将永不圆满,而后融于平常的生活当中,从而揭示爱情的真谛——平平淡淡。  相似文献   

13.
孤独与恐惧、绝望与死亡是普拉斯诗歌的主题.她对死亡的偏爱、对死亡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表现了她感受和探索生命的独特方式.本文从另一角度探讨普拉斯诗歌的特点,从其身份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越界、失重、身份混杂、身份认同等来探讨其在诗中的独特叙事策略和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4.
爱玛的爱情始于诗意的幻想,终于堕落的欲望。她一辈子以“爱”为理想和人生寄托,可在实践“爱”的过程中却逐渐迷失于情欲的满足和物欲的享受,与追求爱情的初衷背道而驰。爱玛对爱情的认识存在误区,她的爱情悲剧实质是异化的悲剧,即把爱的实现建立在物欲和情欲的满足之上,结果物化了爱情,也物化了自己,最终变成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她的爱情观及其实践对当代女性同样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玉峰是朝鲜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作在朝鲜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对爱情的追求,对自我独立人格的维护形成了她诗文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施济美擅长用细腻哀婉的笔触描写女性的爱情悲剧,她以女性作家独有的细腻和真挚描绘女性的情感世界,表现了她对女性爱情悲剧的独特思考。她的作品在华彩乐章的形式下,包裹着淡淡的忧郁气质,在浓厚的抒情话语中散发出深挚的情感,表现出与其他海派作家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刘畅 《文教资料》2009,(12):10-12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却没有常人想象得那么美好.她所描写的爱情是那样可望而不可及。她在爱情观上持悲观的态度.不论小说中人物对命运是积极抗争还是消极无奈.他们都难有如意的未来。没有心想事成的美好结局。她的小说透露出情爱世界中情感的千疮百孔。隐喻着世事沧桑、爱情无望的答案。这种爱情观的形成,又源于她的生活经历及其对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丽·迪金森是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先驱。她对自然、爱情和死亡具有独到的见解。其诗歌具有创新意识又格外奇特。通过研读艾米丽·迪金森作品,文章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探讨其自然、爱情、死亡三大主题诗歌的创作源泉,挖掘其创作动机。将心理学和文学交叉研究,全方位提供一个研究艾米丽·迪金森和她的作品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柳如是是明末清初的名妓,她"艺妓"的独特出身使她从小就学习有关戏曲的表演,尤其喜欢《牡丹亭》。而作为明清影响最大的浪漫爱情传奇《牡丹亭》则在诗词创作上和爱情观念上都对柳如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文学创作时喜用蕴含独特情感意义的"柳"、"梅"、"魂"等字;在对爱情的追求中大胆、执着,与杜丽娘一样,同是"至情"的化身。  相似文献   

20.
李元 《考试周刊》2011,(45):15-16
狄金森被称为是"隐居的白衣修女"。她的诗朴素纯真如孩童,她渴慕爱情却孤独一生。艾米莉的诗里有忧郁如海,她的语言会热烈如火;她会冷静地谈论死亡,她会愤怒地斥责上帝的不公。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她内心恐惧、忧伤、渴望和挫败感的复杂情绪的纠结增添了她的诗作的魅力。艾米莉穷尽一生追寻理想的爱情,思考爱与生命的永恒,探索生命与死亡的真谛,她用寻找爱的眼睛发现自然中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