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待孩子     
善待孩子,最好莫过于让他生活得自然一些,这样说是因为我们这些聚居在城里的人,生活方式多少是不自然的。幼畜在嬉戏中接受与完成它所必须的生存教育,我们没有看见过它们像人类一样整齐地坐在教室里,整整十多年的时间,每天安静地聆听各种知识。知识当然是需要的,但书本知识以外,孩子还需要游戏,在游戏中活动身体与培养心智,并不比读书次要。但不少孩子现在很少有这种机会,缘由是父母关心他们,希望他们成才,因此努力让他们比别的孩子学得更多一些,以便将来谋取到更好的职位。这不能不说是用心良苦,但我认为,如果你真想善待孩子,就不要这样。…  相似文献   

2.
法国爱儿维修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更好的挖掘孩子的最大潜能,让孩子在兴趣的非为中不断成长.因此,我们作为幼儿教师更应该维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获得科学知识,生活知识及自然知识,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就成为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肩负的重要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3.
生活的世界是自然不造作的,而面向生活的幼儿教育,更需要教育者的精心设计。精心又不经意,自然又不刻意,在教育中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习惯、懂得一种规范、习得一种知识。教育无痕,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教育境界。一、教育无痕需要以身示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讲的就是垂范的作用。孩子善于模仿,教育者的行为成为楷模,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带孩子去野外,不要拘泥于记住多少知识,而是要引导他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培养孩子科学思维的正确路径。很多人说现在孩子有所谓的自然缺失症,其实我不认同这种说法,我认为我们从来没有跟自然分离过,小到家里出现的蟑螂,发霉的馒头,大到我们能感受到的天气、温度、降水、风都是自然的一部分,甚至我们生活的整个城市空间都属于自然系统的一部分,更别提随处可见的花草树木了。所以说爸爸妈妈带孩子接触自然,感受自然最好的方式就是从身边的自然元素开始。  相似文献   

5.
如今,走进我们的农村语文课堂,会发现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中都是正襟危坐,脸上充满漠然的.我们农村的孩子为什么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会丧失一种自然的好奇意识,为什么会出现对生活与校园的茫然态度?我在思索,孩子那纯真的心和自然的生命状态需要我们去激活.在当前求教学质量与课程改革同步的今天,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去寻找这条路.  相似文献   

6.
走过坎坷人生和取得成功都需要坚定的信心,那么信心从何而来?它来源于父母、老师有效的夸奖和鼓励,夸奖和鼓励是滋养孩子的精神营养。孩子的天赋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并及时加以夸奖,孩子的潜能就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一、“夸”,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许多父母教育孩子总是注重各种知识的灌输,其实这是非常短见的做法。我们不是不要孩子掌握知识,而是不主张只把孩子学到知识作为目的,主张重视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手段,通过这些过程和手段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想象能力表现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孩子骑板凳…  相似文献   

7.
<正>常说养孩子要“接地气”,这里的“接地气”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个很明确的动作指令—真的要让孩子与土地连接,与大自然相接。我的童年在江南一个风光明丽的小村庄度过,在大自然里无拘无束的成长经历,是我生命中最幸福的一段历程,以至于养育孩子后,仍想带着他们也感受这份快乐。然而养育孩子的最初我也很迷茫,北京有着大都市的繁华和美丽,却缺乏宁静与自然。孩子小小年纪看起来就很忙碌,需要学习的知识远远多于对生活的体验,更谈不上自然的感受,面对这一切我凭着直觉按下了暂停键,不想陷入焦虑的洪流,我觉得孩子应该回到更加真实自然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8.
《父母必读》2014,(4):12-13
正郝冰天下溪自然学园创始人,中国华德福幼教论坛副主席郝冰强调,自然不是一定要带着孩子去野外,它就在每个家庭的生活里。保持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一起做饭一起吃,全家人放下电子产品亲密相处,都是在和自然做连接。她还提出,自然体验不是告诉孩子太多自然的知识,而是要带着情感去聆听自然、触摸自然、感受自然。我们和孩子,都别做车窗里的旁观者,而要真切地带着情感,去听听大树生长时心跳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智者曰":爱孩子不是给他最好的,而是给他最需要的。"而对于求知欲旺盛,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学龄前的孩子而言,亲子阅读就是一份无所能及的厚礼,亲子阅读是一种能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也是他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能给孩子带来愉悦感、幸福感、安全感,能帮助我们的孩子正面的接触世界、更好的了解社会生活。与孩子一起读书,可以一起感受故事的精彩,词语的优美,一起回味历史的厚重沉淀,体验自然的美妙天成,一起探索科学的  相似文献   

10.
<正>遵循节气的变化,遵守地域的特点,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这也是自然养育中很重要的部分。现代生活方式经常让我们忘记或忽略了自然养育的规律,需要经常检视。尊重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因时而养,因地而养,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过多人为的干预,不仅违背自然养育的原则,也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11.
善待孩子,莫过于让他生活得自然。这样说是因为我们这些聚居在城里的人,生活方式多少是不自然的。  相似文献   

12.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前途。长久以来的传统观念给我们的家庭教育造成了许多误区,笔者现就如何走出误区作一探讨。一、不要溺爱孩子现在的父母小时候的生活水平比现在差很多,总觉得自己以前吃过的苦不能再让孩子来承受,在物质生活上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包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要最好的,使孩子自小就有一种优越感。再加上现在的家庭多是“4—2—1”型,孩子得到的关爱和呵护太多,犹如生活在温室里,受不到自然风雨的洗礼和滋润,长大后自然是娇弱的。虽然著名作家梁实秋先生…  相似文献   

13.
<正>观鸟,作为一项新兴的自然体验活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很多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中,身心受到禁锢的人们,开始把视线转移到这项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活动中来.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我们的孩子小小年纪眼睛近视、身材肥胖,整天沉浸在电脑、手机游戏中,人人都是低头族,对周遭的一切变化缺少感应和敏感度,他们是一群患有"自然缺失症"的孩子,这些孩子远离自然太久,丧失了亲近自然的本能,因为在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4.
莫建明 《师道》2008,(11):45-45
教育一直在面对一个天然的挑战: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孩子过明天的生活。我们知道,昨天的知识只有被重新注入新的内涵,才有可能用来教今天的孩子;即使把人类的知识都教给了今天的孩子,也不等于就教会了他们过明天的生活,尤其是过明天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5.
黄瑾 《早期教育》2002,(6):14-14
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制定教育目标,选定成人认为孩子应该学习的知识内容,却没有真正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孩子已具备了哪些方面的生活经验?<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应遵循"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无视孩子本身所具有的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而将成人的东西强加给孩子.  相似文献   

16.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掉进情感的旋涡。因为家长有一套理论:孩子对异性发生兴趣,就一定会影响学习,甚至影响前程。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有什么情感方面的"蛛丝马迹",不是侦察追究,就是围追堵截,采取各种手段防患于未然。然而,所有的家长对孩子的青春发育等现象都极其平静,并将其视为生命成长的一种自然。但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有好感,喜欢跟异性交往了,家长就立刻感到紧张焦虑,甚至惶恐不安。为什么我们的家长尊重孩子生命的自然,而不尊重孩子的感情需求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的家长没把情感需要看作是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是孩子成长中自然流动的一种生命气息和情绪。情感本身既美好又纯洁,它是孩子长大的一种标志,也是孩子认识自我、发现自我需要的一面镜子。所以,面对孩子生命展露出的这份自然,我们若是以不自然的态度和方式去处理,结果就会让我们和孩子同时陷入一种无以名状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一、亲近大自然,为幼儿寻找绘画的素材自然环境是孩子接触的最真实的环境,它可以满足孩子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大自然为孩子提供了无限的教育契机,所以,教师和家长应积极关注孩子的自然生活,让他们充分体验、惑受、欣赏自然的美,从而不断提升幼儿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心存恐惧——科技越来越发达,环境越来越恶化,人心越来越浮躁……我们的孩子将要生活的是一个怎样的地球?我们还能为孩子做什么?专门研究家庭关系和儿童教育的作家理查德·洛依(Richard Louv),写了本叫《丛林中的最后一个孩子》的书,他提醒我们注意,孩子们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多,和自然的接触却越来越少,这有可能带来意料之外的结果:自然缺失症。而这也许是很多儿童行为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西方的卢梭主张对学生进行"自然教育",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爱弥儿》一书讲述的就是卢梭运用自然教育理念对假象对象爱弥儿的教育过程。那在中国,圣贤们又是这样认为的呢?翻开《论语》我们同样会发现,孔子教育学生也是因循诱导的,他用和缓的、与人商榷的口气,去追逐一种心灵的温暖,传递他"不忧、不惑、不惧"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20.
在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的头脑需要输进什么吗?国内外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列出了下列七项。孩子需要学习语言——语言教育; 孩子需要认识环境——知识教育; 孩子需要学习做人——品格教育; 孩子需要认识人生——生涯教育; 孩子需要培养智慧——思想教育; 孩子需要发展想像——创意教育; 孩子需要有幽默感——气质教育。我们将分三期介绍有关知识,使父母对孩子成长的这七种需要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