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学少年》2012,(9):52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生性幽默,爱才若渴。传说他在江西做提学副使时,发现有个读书人与他同名同姓,就同读书人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一联你来对。"说完随口吟道:"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这一联  相似文献   

2.
楹联欣赏     
明代文人李梦阳督学于江西,发现有一个举子与自己同名同姓,他就当众出上联考一考这位同名举子。上联是: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那位举子略加思索答道: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这副对联以四个人名相对,工整协调已属难得,更令人称奇的是古人姓名的言外之意也用得非常妥贴:相如即相同,无忌就是“没有忌讳”。两人都巧用人名奏出弦外之音,巧妙含蓄而态度明确,让人叹服。楹联欣赏@高山  相似文献   

3.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甘肃人,曾任户部郎中。他才思敏捷,性格诙谐,是明代文坛“前七子”的领袖。传说他在江西担任提学副使时,发现有个学生与他同名同姓,不禁觉得有趣,在点名的时候,他想考考那个书生的学问,说:“你怎么同我同名呢?我出个对子给你对好吗?”他不等对方点头,就吟出了如下的上联: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相似文献   

4.
巧对妙用     
戏对识才明代文学家李梦阳才思雄卓,性诙谐, 甚爱才,传说他在江西作提学副使时,发现有个读书人与他同名同姓,在唱片名时,就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一联你来对。"于是随口念道:  相似文献   

5.
司马相如是汉赋大家,但他的大名在民间不胫而走,源于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 司马相如是成都人,人很聪明,又长得英俊.他原来的名字叫犬子,因崇拜战国时的大臣蔺相如,自己把名字改了.  相似文献   

6.
殷芳清 《语文知识》2002,(11):49-49,F004
1.于谦14岁赴杭州应试,主考官叫虞谦,考前点名点到了于谦,但他不敢应答。主考官明白了个中缘由,便出了上联试其才华,于谦从容的对了下联。对联是: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  相似文献   

7.
“拜为上卿”中的“卿”是多大的官河北申改社《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拜为上卿”句。有的教材注“上卿”为战国时最高的官阶。笔者认为欠妥。如按教材注,廉颇在蔺相如完壁归赵前既已登上“最高的官阶”,就与后文中的所述相如“位在廉0颇之右”有了矛盾——难道有比“...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种言语现象:巧妙地将人名(含官名或诨名)用人一句话中,同时通过修辞和语法手段借此人名发挥开去,以再现全名或姓名中某字,从而风趣地恰到好处地表明题旨。比如,明代于谦十四岁去杭州应试,主考官杭州知府虞谦见其与己同名,便将于谦叫到面前戏出一联道:“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虞连用晋朝  相似文献   

9.
有一个独臂人,他一只手的力量比正常人的两只手的力量还要大得多,所以他到处找人挑战。多次获胜之后,他又想出个新花样,以证明他的强大力量。这天,他向一个文弱的读书人发起挑战。他很自负地对读书人说:“武器随你选,我们来比一比,看看你两只手的力量大,还是我一只手的力量大?”读书人爽快地接受挑战:“我们就用眼前这些石头当武器,比一比吧。”独臂人说:“行,这些比我手掌大的石块,每块最多几十斤而已。算不了什么!”比赛开始了,结果......一分钟思考胜利者是()读书人()独臂人谜底独臂人输了。因为每一块石头都比他的手掌大,他一只手难以握…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中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此,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学生畅所欲言的气氛,借此来激活课堂,发掘学生潜能。可有些课例并不如执教者所愿,常给人一些困惑和反思。一、师生关系应民主平等案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负荆请罪》时,讨论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物的特点。师: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向谁学习?生1:我认为蔺相如能想到赵国的安危,处处避让廉颇的挑衅,顾全大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生2:我觉得蔺相如深明大义、心胸宽广,就连处处刁难他的廉颇也不得不佩服说:“你真是个深明大义…  相似文献   

11.
咨询室来了一位男孩,那个男孩长得眉清目秀,但有些“憨”。他自称是教师子女,今年读高三。他说他早就想来我这里了,但是没有勇气。今天他是带着一大堆问题来的。他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老师,高目标好不好?”我:“那当然好了,远大的目标是前进的动力。”他:“那同学们为什么笑我?他们说我自不量力。”我:“同学们可能是不了解你,也可能你的目标不符合实际。你能不能说说看你的目标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我遇蔺相如     
眼前的这位人物,一身考究的文官服,中等身材,昂着头,俨然非等闲之辈。我仔细打量他,好不容易才从脑海深处掘出这样一个名字:蔺相如。对,这正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中出尽风头的蔺相如。于是,我迈进几步,像文人那样对他作了个揖,恭敬地问道:“请问,您是蔺相如吗?”“何人?”他厉声应道。我一惊,忙改口,称道:“sorry,应该是蔺上卿吧。”他一脸的鄙夷,打量着我这个装束奇怪、语气奇怪的小家伙,问道:“有何贵干?”  相似文献   

13.
那是儿子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兴高采烈地对我说:“爸爸,给我10元钱。”我问:“要钱干什么?”他神秘地对我说:“可以不告诉你吗?”我回答说:“不可以。”他想了一会说:“爸爸,你相信我,过两个月以后我再告诉你好吗?”我一听就火了,生气地说道:“不可以!”没想到他也来了倔强劲,气急  相似文献   

14.
一年来,上了几节“下水课”。原以为轻车熟路,问题不大。不料想,学生却提出了不少难题,使我当堂出了“洋相”。如教唐朝诗人王之焕《登鹳雀楼》一诗时,学生提出:“书上画的鹳雀楼只有两层,那怎么能说‘更上一层楼’呢?”教《梅雨潭》一课时,学生们说:“课本上说仙岩有三个瀑布,这一个叫梅雨瀑,那两个叫什么呢?”教《将相和》“完璧归赵”一节时,学生对“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一句竟提出了两条意见:1.书上插图明明是蔺相如双手紧握着“和氏璧”,为什么书上却说是捧着呢?2.书上所画蔺相如根本就没挨柱子,书上说“靠着柱子”  相似文献   

15.
教学《将相和》时,同学们为蔺相如胸怀大局不记私仇而钦佩,同时又被廉颇勇于改错、坦率直爽而感动。我不满足这点收获,又来了个节外生枝。在巩固课文时,我借机发问:“假如蔺相如不回避廉颇?廉颇也毫无悔过之意,试想后果怎样?”这时大家说开了:“肯定是两家势不两立刀枪相见,秦国乘虚而入,国破,将相双亡。”这时,教室里出现了“啊”、“嗨”、“嗯”的声蔗感叹,显然同学们从反面领悟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了。一波才平又投一石,接着我发问道:“假如他们像原来一样没有摩擦,也没经过负荆请罪这一场风波,试想一下,又是怎样  相似文献   

16.
案例“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这两个故事着力刻画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赞扬了他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为了引导学生真正深刻体会蔺相如的这一精神,我这样处理教材: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的内在联系,再精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深入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以下是我课堂上的一段教学实录———师:同学们,老师曾经布置大家认真阅读“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这两个小故事,看看文中几次出现“只好”一词,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  相似文献   

17.
明代有个读书人,无论说话,写文章喜欢咬文嚼字,满口之乎者也,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学问。有一天夜里,他睡到半夜,身上不小心被蝎子蜇了,便急忙喊道:“贤妻,速燃银烛,你夫为毒虫所袭!”一连说了几遍,但妻子怎么也听不明。读书人又说:“身如琵琶,尾似钢锥,叫声贤妻,打着个壳子,看是个什么东西。”妻子仍然听不明白他的话。读书人痛得实在熬不住了,一急之下,顺口吼道:“老婆,快点灯,蝎子蜇了我啦!”读了这个故事,你准会哑然失笑。那个读书人过分地咬文嚼字,尽说些生僻艰涩的话,使人听不懂。在生活中,我们与人交谈或者写文章,语言要明白易懂,准确表…  相似文献   

18.
幽默与笑话     
联想冬冬语文考试只得了45分,他爸爸非常生气,要狠狠打他45巴掌,他爸爸刚要动手打,被他妈妈拦住了。他爸爸问:“你拦住我干什么?”他妈妈说:“这次他考45分,你打他45巴掌,那他下次一分也不考,你怎么办?”面目全非冰冰:“妈妈,'面目全非'是什么意思?”妈妈:“你应当问你爸爸,他最清楚。”爸爸:“我怎么最清楚?”妈妈:“你哪一次喝醉回来不是面目全非?”都不招呼张强家里来了两位客人,一个认识,一个不认识,他见了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客人走后,母亲责怪他太不懂礼貌,他却满不在乎地说:“生人,我不认识,不能招呼;熟人,我们认识,用不着招呼!”幽默…  相似文献   

19.
开心一笑     
聪明的经理年老的布朗先生听力越来越差了,他走到经理面前犹豫地说:“我感到不久就会被您解雇了,因为我将再也听不清楚顾客对我说些什么了。”“胡说!”经理说,“谁说解雇你?我正要调你到意见台去工作呢。”牙科医生有个观看拳击比赛的人,每次看到拳击手打中对方嘴巴时,都高兴得眉开眼笑,手舞足蹈。坐在旁边的观众好奇地问:”先生,你是拳击教练吗?”“不,我是牙科医生。”马是什么三个犯人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谁都想证明自己是最早进监狱的。第一个说:“我来监狱时,火车还没有发明呢!”第二个说:“我来监狱时,人们还骑马旅行呢!”第三个问:…  相似文献   

20.
阳春白雪     
战国时,有一次楚襄王问宋玉:“先生莫非有什么不检点的地方吧,为什么很多人都不满意你呢?”宋玉从容地回答说:“是的,有这种情况。不过请大王暂时原谅我一下,让我把话讲完。”于是宋玉给楚王讲了下面的故事。楚国都城里有个人,很会唱歌。当他唱楚国民歌“下里巴人”时,有数千人和着他唱。接着他唱稍微高雅一点的“阳阿”“薤(xiè)露”时,随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