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黑龙江省耕地生态保护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振兴东北经济战略的实施及黑龙江省建设生态省为契机,针对黑龙江省耕地生态利用中存在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力减退、耕地盐渍化问题,提出建立最佳耕地生态系统结构、耕地生态防护林体系、耕地生态保护动态监测体系、耕地休耕制度,建立免耕/保护农业试点及农业生态旅游等耕地生态保护策略。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农昕 《华夏星火》2021,(3):46-50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重点是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同时,全面深入推进耕地质量监测与保护,更好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推动耕地保护利用与地力提升.  相似文献   

3.
土地细碎化和耕地地力是影响农业生产及其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以江汉平原354个水稻种植户为研究对象,利用效率损失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构造了4个不同的模型,探讨了土地细碎化、耕地地力不同组合对粮食生产及其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存在负面影响,对技术非效率存在正向影响,土地细碎化程度高和农业劳动力投入降低,使资产配置不合理,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耕地地力对粮食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有助于提高粮食生产效率,过剩的农资投入,未对粮食生产产生正向影响且不利于耕地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鼓励小规模农户释放土地,提高大规模农户经营管理能力,确保生产条件;鼓励和推广新型栽培技术,引导农户合理投入农资,提高生产效率;增强高质量农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生产环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初步讨论了乌兰县耕地地力评价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利用耕地基尼系数定量评价区域耕地质量差异的方法和其理论依据。以广东省南方稻田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为例,结合其他指标对研究区域的耕地质量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耕地基尼系数值利用SPSS软件聚类分析模块将研究区域的稻田耕地质量分为4级以显示各市水稻田质量差异程度,然后文章提出耕地洛伦茨曲线的优化,最后文章对广东省南方稻田耕地质量差异实证分析进行总结,并对耕地基尼系数的相对性和变化幅度的微小性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耕地基尼系数对区域耕地质量差异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简单快捷,为区域耕地质量差异程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对全面区域耕地质量状况和消除耕地质量差异程度宏观政策全面提高耕地质量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6.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中的土壤科学与技术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新途径,是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必然选择。提升耕地质量和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基本保障和具体途径。目前我国耕地资源环境面临着多重挑战,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耕地地力。文章分析了我国耕地质量现状以及耕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并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的角度,针对我国耕地资源特点,探讨了提升基础耕地地力的途径,提出了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问题,旨在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土地污染、不合理开发、耕地地力退化等现象,需要对土地进行开发整理,提高耕地质量管理水平。本文阐述了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的内涵,并对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的措施进行探讨,以便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国耕地资源保护与地力提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分析了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指出我国耕地面积不断缩小,而污染面积不断扩大,有2/3的耕地仍属中低产田;认为今后我国耕地高强度利用的特点不会改变;阐述了各区域土壤退化的主要机制;介绍了耕地资源保护和地力提升所要解决的科学 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相似文献   

9.
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突出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为库 《中国科技信息》2006,(7):223-223,227
耕地是农业的基础。农村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夏玉米产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振富  赵彦锋  程道全  陈杰 《资源科学》2019,41(10):1935-1948
科学评价各种影响因素在作物产量空间分异中的作用,对因地制宜进行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种植结构选择、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粮田建设等农业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区,收集整理2008—2010年各县田间肥料试验数据、耕地地力评价资料和夏玉米生长季气象数据,利用Boruta算法和随机森林模型定量评价施肥、土壤、气候、品种和灌排等5个组别共计17个因素对夏玉米产量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显示:河南省夏玉米高产区主要分布在豫北黄淮海平原区,中产区主要分布在豫东平原区和南阳盆地,低产区分布在豫西、豫南和南阳盆地外围的丘陵山地。产量年际波动较小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中产区。17个因素对夏玉米产量空间分异均有重要影响。施肥,尤其是配方施肥,虽然可以有效提高作物产量,但是并不能改变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上述结果表明,作物产量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气候、土壤和立地条件等区域性因素的综合制约,有效保护高产稳产的优质耕地资源、通过消除土壤障碍因素和改善耕地立地条件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是保障可持续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了辽宁省大洼县作为研究区域,运用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耕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为耕地地力评价和土壤培肥管理提供参考,并为土壤制图以及确定一定尺度下土壤取样密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四重质量维度下的县域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耕地利用与保护需要对耕地质量进行多维管理,多维耕地质量评价是耕地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而县级尺度耕地质量评价是中国耕地质量管理的基础。根据耕地质量内涵,构建反映不同质量维度耕地质量的方法,是客观评价耕地多重质量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需求-质量维度-指标-限制系数-耕地质量”理论框架为基础,构建了基于土壤、生态、环境和管理四个质量维度的县域耕地质量指标体系。利用多源多尺度数据,采用限制系数逐级修正的方法,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进行了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并将评价结果与相关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大兴区耕地质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环境质量是制约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②本研究考虑了耕地的环境质量,因此评价结果与基础地力评价和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有一定差异;③构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融合了现有的农用地质量分等指标、耕地地力指标、土壤环境指标等,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④根据非加和及限制因子原理,采用限制系数逐级修正的方法,客观反映了县域耕地质量差异。该评价方法不仅可以评价耕地质量,还可定量评价分维度质量,是对已有成果评价方法的有效补充,可以为中国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管理需求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3.
选择坡度、潜水埋深、质地、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排涝能力等8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地块为评价单元,应用模糊评价方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综合地力指数,并根据综合地力指数将耕地进行分级,其中五级地、六级地为农场的中低产田,科学总结分析中低产田的成因并提出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4.
根据农场进行的耕地地力评价工作,选取了土壤质地、坡度等9个因素建立数据库,采用GIS技术,模糊综合评价法与综合指数法相结合对八五七农场玉米用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高度适宜耕地面积4458.6hm2,占全场耕地总面积的12.09%;适宜耕地面积28941.3hm2,占全场耕地总面积的78.45%;勉强适宜耕地面积3343.1hm2,占全场耕地总面积的9.06%;不适宜耕地面积149.8hm2,占全场耕地总面积的0.41%。为玉米合理用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北方地区随着生态退耕的进行,使土地结构与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对辽宁省省耕地质量变化态势的研究显得尤为紧要及迫切。本文运用统计资料及调查数据,分析了辽宁省省耕地现状,提出对应的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发现:a.辽宁省耕地平整化率很高。b.辽西和辽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现象比较突出。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推广合理的耕作技术、培肥地力、用养结合、科学施肥,可以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区面临侵蚀、酸化、肥力衰减、重金属污染、季节性干旱等退化问题,造成红壤生态系统退化和土地生产力下降,制约了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985年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建站以来,系统开展了红壤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和生态学基础研究,以及红壤退化与修复、耕地地力演变与提升、红壤养分循环与高效利用、红壤污染与治理、红壤生态农业模式与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在红壤发生方面,发现现代脱硅富铝化过程仍在继续,小流域土壤自然酸化速率较低;针对红壤农业利用中的加速酸化,研发了抑制质子产生和提升土壤抗酸化能力的新方法,挖掘了红壤区新的耐铝植物资源,揭示了植物耐铝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建立了红壤区土壤侵蚀多尺度监测方法,编制了土壤可蚀性因子分布图,查明了红壤侵蚀演变和崩岗发育机制,建立了侵蚀红壤的开发性治理模式;探明了红壤区季节性干旱发生规律,揭示了红壤孔隙形成机制以及不同尺度的水文通量,研发了农田水分高精度远程数据采集系统,建立了低丘红壤区高效节水农业模式;建立了土壤-农作物系统重金属和稀土元素迁移预测模型,提出了红壤和水稻土安全阈值,集成了红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模式;查明了南方红壤地力和养分平衡的演变状况,揭示了红壤碳氮转化生物网络的驱动机制,提出红壤大团聚体生物培肥技术;创建了江西省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发展了红壤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红壤区耕地质量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新一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逐步建立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评价机制,做到耕地质量动态更新,保持耕地质量等别成果的现势性,国土资源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简称"评价")工作,即在上一年度耕地等别质量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每年耕地现状变化(占、毁、调、退、补)及耕地质量等别建设(整理、复垦及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开展年度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全面掌握年度内耕地现状变化及耕地质量建设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服务于土地管理的日常工作,并为制定相关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农业人口转移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的门槛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规模农业人口向城镇及第二、三产业转移,引起其他农业生产要素改变,最终影响耕地利用效率。本文以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运用超效率EBM(Epsilon Based Measure)模型测度2007—2016年江西省各地市耕地利用效率,通过面板门槛模型以农业转移人口占农业人口比重为门槛变量,分析农业人口转移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考察期内江西省各地市农业转移人口与耕地利用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且区域差异显著;2016年江西省大多数地市农业人口转移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表现出门槛效应,在门槛值(0.428)前后,农业人口转移始终促进耕地利用效率提升,但跨越门槛值后其影响系数减小,由0.5089降至0.2495,促进作用减弱51%。可按农业人口转移程度是否跨越门槛值进行分区,针对不同区域提出差异化的耕地利用效率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19.
杨子生 《资源科学》1994,16(5):16-24
耕地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佳,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这已日益成为当今云南省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本文拟在全面剖析云南省耕地资源危机的基础上,探讨解决这一危机的对策措施,为有关部门和领导进行战略决策,制定有关政策、计划和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论建立耕地保护的土地管理新机制与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人口数量是世界人口数量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人民农业对人民的生存问题至关重要,如果我们不能保证我国粮食的安全问题,那么就不能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就会造成国家的动乱。而保障粮食的重要因素就是对耕地的保护。现在,我国政府虽然说是要对耕地进行全面的保护,但是并没有起到显著地效果,现在我国每年耕地仍然减少几百万亩,而且这种现象一直持续着。所以,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必须要加强对耕地的管理,建立相关的有效机制,真正的起到制止耕地减少的作用。我国政府还要对耕地保护工作负责。接下来,我们就根据这个问题,对如何建立有效地耕地保护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