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成化八年河南漕粮按照依赋定漕兼顾运输难易的原则分派于除南阳、汝宁二府外的各府州县。后由于运输艰难,洽代把距离卫辉水次四百里以外州县的漕粮改派在了仪封、考城及河北三府。这一措施避难就易值得肯定。由于浮收严重和粮价上涨,北部州县漕粮负担大大增加,尽管如此,由于河南漕粮总数有限,所以漕粮负担仍在粮户承受力之内。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校招生》2003,(12):57-58
天津指南针——天津,首都的门户,北方最大的海港城市,中央直辖市,华北地带的经济中心。城市历史——天津地区的形成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宋金时称“直沽寨”,元朝改称“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明永乐二年(1404年)筑城设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用年龄、体重、胎次基本相同的 40头黑白花奶牛 ,随机分为试验组A和对照组B ,A组在日粮中添加微贮啤酒糟 8公斤 ,B组在日粮中添加 8公斤鲜啤酒糟。经过 30天的试验 ,结果表明 :试验组A比对照组B奶牛的日均产乳量提高了 4.43% ,差异显著 ,乳脂率提高了 2 .34%。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漕粮主要是为了满足京师皇室百官和边防军士粮饷所需.因此,漕粮理应全部被运入北京、通州以及边防重镇粮仓.但实际上,明清时期,相当一部分漕粮被截留在天津.原因有3:一是某些漕船北来迟至,为了使其能按时南返,不误下年新运,从而将漕粮截留天津;二是天津以北运河因水浅涩或者涨溢导致漕船不能顺利通行,从而不得不将漕粮截留天津;三是为了赈济北直隶灾区或者筹措军饷,官府下令将漕粮截留天津.  相似文献   

5.
京通仓是明清时期在北京、通州设立的储藏全国漕粮的仓储群,其不仅将全国有漕省份的数百万石税粮集中到京城,用以供应皇室、官僚、驻军的口食之需,而且对灾荒赈济、粮价平衡、民生保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清代对社会稳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徐州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救荒成为地方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漕粮通过多种方式被用于地方救荒,在地方社会救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漕粮救荒成为徐州地方荒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漕粮参与地方社会救荒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由于各种原因,众多漕船不能按规定时间到达北京和通卅I粮仓,而是被冻阻在天津境内的南北运河上。对于被冻阻的漕粮,明朝或选择近仓交纳,或兑军充作月粮,或陆运入通州仓,或择地露囤,清朝经常选择囤积天津,有时也会改作它用。对于被冻阻的漕船,一般由运送漕粮的部分弁丁和运河沿岸的一些地方官兵看守,官府给予漕运弁丁口粮,或者借予银两以示体恤。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用年龄、体重、胎次基本相同的40头黑白花奶牛,随机分为试验组A和对照组B,A组在日粮中漆加微贮啤酒糟8公分,B组在日粮中添加8公分鲜啤酒糟。经过30天的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A比对照组B奶牛的日均产乳量提高了4.43%,差异显著,乳脂率提高了2.34%。  相似文献   

9.
嘉道年间,漕粮河运陷入形势竭蹶的境地,从技术角度而言,漕粮海运在明清时期已经完全成熟,但道光朝的漕粮海运却行之维艰,学术界多将其原因归结为道光帝缺乏改革魄力以及河运既得利益集团的竭力阻挠、水手难以安置问题等,本文从漕粮海运所承载的政治社会功能的角度,来透视漕运改革所牵涉社会阶层的复杂性,从而探讨道光朝漕粮海运维艰的深层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0.
清代漕粮截留于天津的具体过程,史料记载很少,但有幸的是笔者在翻阅大量史料的过程中发现雍正年间兵部侍郎李绂在其文集《穆堂别稿》中留下了一篇日记,这篇日记详细记述了雍正元年把湖南、江西尾后十数帮漕粮截留于天津的全过程。本文就根据这篇日记复原一下当时漕粮截留的情景,并从这一个案中窥视清代漕粮在天津截留情况之一斑。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明清两朝均有蠲免税粮、截拨漕粮、开仓赈济等一系列荒政措施予以应对,力图在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的前提下维系地方民生。作为国家荒政措施的执行者和地方救荒的组织者,徐州地方官员积极参与地方水利兴修和荒政建设,以地方士绅为主体的民间力量也在地方救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清代京城十三仓是存储全国有漕八省数百万石税粮的基地,对京畿地区的粮价平衡与市场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保障京仓的正常运转,清政府虽然设立了仓场侍郎、坐粮厅、巡仓御史等官员监督仓场,但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整个清代京仓仍然屡遭火灾,漕粮损失严重。为以儆效尤,清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惩罚火灾中相关责任人员,并就火灾原因调查、赔偿比例、重修补造作出了相关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清代,从东南地区运往北京、通州及边陲的漕粮时常由于漕船迟至、北运河不畅等原因被截留在天津,这些截留在天津的漕粮会在适当的时候再行转运.记载转运天津截漕过程的史料很少,雍正初年曾任兵部侍郎的李绂在其文集<穆堂别稿>中留下了一篇日记,详细记载了雍正二年转运天津截漕至通州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根据资料显示,中国的方言有9种,总体上分为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湖北位于中国中部。衔接北方与南方。因而它的方言里既有北方方言里的语言现象,又有南方方言的一些共同特征。本文列举了湖北方言里的一些音系现象,如平卷舌不分,f和h在声母(音节首)不分等现象,来具体说明湖北方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漕粮号称“天庾正供”,漕运被视为“国家血脉”,所以倍受封建政府的重视与关注。为了保障漕粮顺利足额抵达京、通二仓与边防要地,明清统治者对于漕粮的漂流有着严格的规定与惩罚制度,并且这种制度随着漕运的演变而逐渐完善与系统化。  相似文献   

16.
一、漕粮海运问题的提出作为“天庾正供”的漕粮,在明清两代都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历来,为了保证漕粮额项的如数完成,政府专门设有漕运总督,专司其事;而漕粮又一直是通过大运河由官船驳运送往京师的。但是,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漕粮海运问题却尖锐地提出来了。如果单从表面现象看,河道阻塞是其关键;然而细究其原因,则远远不啻如此。事实上,大运河的淤浅堵塞本身也是与清政府的治河政策以及官(亻了)集团的腐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问题的复杂性是不能简单地用河道淤塞的判断解释得清楚的。  相似文献   

17.
自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江浙两省所开展的减赋运动,便以减漕为中心,先后相继,互相影响.大致而言,江苏减赋以核减漕额为重点,浙江减赋则以核减漕粮浮收为特色.经过此次减赋运动,江浙两省漕粮海运数量再也没有恢复到以前的水平,成为清代漕运制度史上的重要转折.  相似文献   

18.
漕运在明清两代是一项大政,漕粮则是有漕各省的一项重大负担,有关漕运的政策,又会不同程度地左右这种负担。河南是漕运负担大省,由于各地交通状况不一,交通便利的县份便代交通不便的县份代纳漕粮,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此之谓“代替”。最初这是一件官民两利的事情。到了后来,这部分代替的漕粮就成了额定负担,以后形势发生变化,代纳漕粮之县份负担日渐沉重,原先的便民政策也变了味道。  相似文献   

19.
正天津漕运研究(1368-1840)本书作者运用社会学和统计学的知识与方法,就明清时期天津运河的管理、明清时期经由天津的漕粮、明清时期天津漕船、明清时期天津的海运漕粮、明清时期漕运对天津的商业、文化以及人口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详尽论述。书号:ISBN 978-7-5528-0019-7出版时间:2012年定价:56.00元  相似文献   

20.
道光三年到十九年,陶澍大力治理江南漕政:裁沉员、删浮费、革陋规、严制度、治江河、浚运道,保证了漕粮的征集和运道的畅通;特别在道光六年对苏、松、常、镇、太仓之漕粮实行海运,取得了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