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现代汉语里的"谷"和"穀"之间的关系,很多人都简单地认为"谷"只是一个读音和"穀"相同的"穀"的简化字,在词义上它们毫不相关。然而事实上它们在词义上是关联的。"谷"和"穀"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简化字和被简化字的关系,"谷"除了读音和"穀"相同外,还具有"穀"的一系列词义和用法,在"穀"的词义和用法上它们是同义词。  相似文献   

2.
兼词"诸"用于句中时,兼有"之"的声母和"於"的韵调,具有代词"之"和介词"於"的意义;用于句末时,兼有"之"的声母和"乎"的韵调,具有代词"之"和语气助词"乎"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激荡中的沉淀:沉思教育学的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浮躁的美国教育环境,沉思教育学基于佛道之"正念"和"冥想"的哲学理念,强调将"有意识性"、"此时此刻性"、"非判断性"和"聚焦性"目标应用于教育实践,进而在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关照"整个人"和媾连"生活"。沉思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当代中国教育也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生存法则"简单说是一种"适者生存"的谋生术,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欲求的方法,它要求主体养成"虚伪"品格,在"存在"和"生存"两个体系之间实现"逻辑"和"功利"的无障碍转化,走最为实惠的"中间道路",变成一个失去个人面目和主体意识的"常人"。这一"生存法则"和"存在之道"的较量在大多数人身上表现为向前者倾斜的结果,说明了"物欲"分配法则对主体的有效辖制。"单位"是介于"家""国"之间的对个人主体进行收编的"容器",它以"生存法则"生产"常人",并以"常人统治"对付和消磨每个人的主体性。王小波以"单位"中王二的"存在之烦"来显示"生存"对"存在"的凌驾和挤压,并使之凭借智慧和勇气反抗"常人"统治,展开争取"属我"的、独一无二的人生之旅,实现了"存在之道"对"生存法则"的成功破解和穿越。  相似文献   

5.
运用VAR模型,对1990—2016年中国"产学研"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中国"产学研"间存在相关关系。长期来看,"产学研"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的均衡关系,"学"和"研"每提高1%,将会引起"产"提高0.2182%和0.3658%;"学"和"研"都不是"产"的格兰杰原因,且"产"和"研"也不是"学"的格兰杰原因,但"产"和"学"是"研"的格兰杰原因;长期内,"产学研"三者间具有持续的促进作用,但贡献度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孔子"和"思想理论来源以及"和而不同"、"致中和"、"和为贵"三种表达形式,这是孔子"和"的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为研究孔子"和"的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运用玄奥宗教智慧和大量神话,以虚构的人物和事件折射社会现实、揭示"事体情理",是《红楼梦》最显著特色。它以"风月情"为名,通过"女娲补天""空空道人""渺渺大士""茫茫真人""好了歌及注""太虚幻境"等宗教话语,上演了封建君臣父子之间的血缘亲情、忠义亲情和趋利避害之人性,展示了温情脉脉和"虔敬忠顺"的封建伦理背后的的"孽海"、"淫天",批判了封建贵族和官僚文人追名逐利的荒诞不经和官"情"的"虚妄";假"金玉"和"木石"之名,揭示了知识分子在"世途经济"和"越名教、任自然",世俗与神圣之间的艰难抉择。以"传神文笔"写出了"不由情人不泪流"的足以传之千秋的"警幻"之语,为世人留下了解读封建王朝"盛衰周期率"的"风月宝鉴"。  相似文献   

8.
对教师"满堂问"和学生"点问"的现状做出剖析,通过分析和对比教师"海绵式"思维的提问和学生"淘金式"思维的提问,指出"海绵式"思维的弊端,说明"淘金式"思维的必要性,给"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言说"和"倾听"的关系历来复杂,呈钟摆式在两极摆动。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考察,二者经历了"言说遮蔽倾听"和"倾听回归教学"两个阶段。从当今现实的角度考察,"只重言说"和"只重倾听"的做法非常普遍。教师的"言说"和"倾听"的博弈体现了教师对"言说"和"倾听"关系的不同理解以及在这种理解下的教学存在价值选择乃至因为选择而形成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样态的不同。"言说"和"倾听"具有本源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倾听是言说的前提,为言说奠基;言说是倾听的生长和发展,为倾听升华。教师的"言说"和"倾听"要超越博弈,走向共生。  相似文献   

10.
香港回归十年,"一国两制"的"新香港"建设,尽管在政治发展和政治改革方面遭遇到"二十三条立法"被搁置和"双普选"的"时间表"、"路线图"意见分歧等问题的严重挑战,但在中央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香港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求一国之大同,存两制之大异"的"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仍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在"一国"与"两制"、"变"与"不变"的反复磨合中,不仅通过了能不能"继续保持长期稳定和繁荣"的初步考验,而且"香港明天更好"的愿景已经在现实化地呈现,"一国两制"的"香港模式"在探索中逐步成型、成熟.  相似文献   

11.
量词"道"的基本语义特征不是平面性,而是依附性。根据依附性特征,可以把量词"道"的整个范畴化过程清晰地分析出来。量词"道"和"条"具有"依附"和"独立"的差异,量词"条"和"根"具有泛用和特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以上海和成都概率抽样和入户面访的调查资料为依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浪漫指数的结构量表.表明,19个变量被复合成"抗阻力"、"非理性"、"激情"、"唯一"、"经济基础"和"潜在影响"6个分因子(后2个分因子的负荷为负数).这6个分因子之和构成浪漫指数总值.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被访者似对爱情的"非理性"和"激情"特征的认同感更强些.此外,男性在"抗阻力"和"激情"方面的认同率显著地高于女性,首肯"经济基础"的显著少于女性,在"唯一"侧面则逊于女性.  相似文献   

13.
对课程与教师关系的关注和反思,反映了研究者关于课程研究和教师研究的思考深度.受到西方课程理念和课程改革经验的启示,我国对二者关系模式的研究经历了范式转换,即从"分离"转向了"整合"范式.相应的,教师从课程的"工具"和"附庸"角色向"自觉反思"、"理解对话"、"共生"、"抵制"、"教师即课程"关系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4.
韩秀梅 《中国教师》2013,(16):17-19
通过"变异理论"的课题研究,我们尝试运用"变异理论"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和概念的本质属性,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一、"变异理论"的实践研究通过学习"变异理论"和观摩听课,教师普遍认识到,学生在掌握概念时,往往没有经历对事物"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辨析,以致难以深入理解和真正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而"变异理论"恰  相似文献   

15.
Metonymy, Synecdoche和Antonomasia是英语中三种"借代"辞格,"旁借"和"对代"是汉语中两种"借代"辞格.探析和比较英语的"借代"和汉语的"借代"以及英汉语双语之间的"借代"关系.指出它们之间的特点和异同点.从原有带"喻"字命名的基础上,重新命名了英语的"借代",以减少学习者的错觉和困惑,并认为Metonymy与"旁借"大致相等同,Synecdoche和Antonomasia与"对代"大致相等同.  相似文献   

16.
潜能-现实理论是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潜能"和"现实"是构成潜能-现实理论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剖析潜能-现实理论的重点和难点,故而"潜能"和"现实"的界定成为重中之重。若想对二者进行概念界定,就需要回答"什么是‘潜能’""什么是‘现实’",但当概念细分为这两个具体问题之后,"潜能"和"现实"的界定便陷入了缺乏文本支撑的困境。因而对于"潜能"和"现实"的界定研究只能通过概念的阐释以及概念之间的相关性对比,归纳总结"潜能"和"现实"的特性来展开。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也不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诚信"的思想元素和修养方法。基于此,追根溯源,探究、剖析传统文化中"诚信"思想的根源和因子,明确"诚信"的"仁爱"涵养、"忠义"要求、"四端"支撑及"内外"逻辑等,从"格物""诚意""慎独"及最终"落脚点"等方面探索培育和践行"诚信"之德的理路和方法,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理念的培育和践行富有"根"性,进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相似文献   

18.
“本科教学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本科教学工程"是"十一五"期间"质量工程"的延续和发展。在总结和分析"十一五"期间"质量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为例,研究和探索了"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和"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不同文明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体现的。"和"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宝贵遗产,符合事物辩证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的目的就是要协调关系,避免激化矛盾,使对立面之间在不违背根本原则的前提下,相互包容,协调共进。弘扬"和"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在倡导"和为贵"思想的基础上,我们实现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和"的思想还将发挥其特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问题导学"模式中"问题单"的研究为有效课堂的突破口,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以"问题的初始发现"为"教"和"学"的逻辑起点,以"问题的系统展开"为"教"和"学"的逻辑过程,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问题解决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在离开课堂后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