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叶同志认为: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第2册中第80页上“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这一观点是要加上条件的,因此当然是错误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补正。对于这种观点,自己不敢苟同。我认为,现行的全国统编教材上的观点是正确的,蒸发是一个吸热过程,并且在任何温度下,只要这种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过程发生。 怎样理解“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呢? 从微观上看,蒸发就是液体分子从液面跑出的过  相似文献   

2.
卓炯同志在《也谈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一文中说:“我们这些年来之所以经济效益不高,就是不重视 m,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范畴,并和剥削等同起来。”又说:“我们的一些同志硬是不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因而模糊了经济效益。”我们认为,卓炯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存在剩余价值这个经济范畴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经济范畴是揭示社会生产关系本质的概念,反映经济现象中最一般、最本质的东西。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  相似文献   

3.
在八一年一月号《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刊登了龚正荣同志所写《关于议论文教学中的逻辑运用》一文,其中有这么几句话: 间接反驳常用的方法有:(1)反证法。它是举出同对方论点相矛盾的论点,根据“两个互相矛盾的论断一定有一个是对的”这个道理,直接证明自己举出的论点是正确的,从而反过来间接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这里,作者似乎在解释“独立地证明与反驳的论题相排斥的新论题”这一方法,只是解释得有些毛病,并非如作者所说,解释的是反证法。  相似文献   

4.
读了《经济研究》1980年第一期孙冶方同志《什么是生产力以及关于生产力定义问题的几个争论》一文,受到很大的启发。但是我们对文章中关于生产力三要素的观点有些不同的看法,写出来与孙冶方同志商榷,以期得到帮助。孙冶方同志在文章中提出了不赞同斯大林关于生产力二要素的论点(即包括势动力和生产工具),而主张生产力三要素论(即包括劳动力、芳动工具和势动对象)。我们认为,把劳动对象包括在生产力要素中是值得研究的,并且觉得孙冶方同志的论证是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5.
陈望衡同志在《简论自然美》一文中,开宗明义地说:“对美,人们习惯于分为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三类,实际上艺术美也是社会美,应该说是两类:社会美与自然美。”长期以来,美学界对美的分类问题进行了热烈争鸣,至今未有定论。然而,人们倾向性的意见认为,美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三类。陈望衡同志一反陈规,把艺术美归之于社会美,初读起来,颇感新颖,然而细细琢磨,觉得此说不敢苟同。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一问题,笔者不揣浅陋,在此拿出一孔之见,就教于陈望衡同志和各位学者。  相似文献   

6.
熊铁基同志《评项羽的功过是非》一文,对项羽作为一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功绩,给予了充分的估计,对于他失败的原因,做了颇有见地的分析。但其中关于项羽封王的论断,似乎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因此,提点看法,与熊铁基同志商榷。如何看待项羽的封王?这一直是评论项羽的关键性问题。熊铁基同志认为:项羽封  相似文献   

7.
王梅艳同志在其《数字的借代)(见《语文知识》1995年第2期)中列举了数字借代的几种类型,其中说道“鲁迅先生的小说《风波》中的‘七斤’、‘九斤’都代具体的人”,并以此作为数字“与量词结合代本体”的一个例证。对此我不敢苟同。原因如下:首先,“七斤”、“九斤”都是人名。《风波》中分明写道:“这村庄  相似文献   

8.
读了孙冶方同志在一九八○年《经济研究》第一期中发表的《什么是生产力以及关于生产力定义问题的几个争论》(以下简称《争论》)一文后,很受教益。关于生产力的定义问题,的确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在此我想对这个问题谈些肤浅的看法,重点是关于生产力的要素问题,一方面与老前辈孙冶方同志商榷,另一方面希望能得到专家和其他同志的指教。  相似文献   

9.
王燕儒同志在93年11期的《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识别多重复句分句的几个误区》的文章,在谈到“把状语作为一个分句”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句:为了我们的事业有更大的发展,为了我们的工作取得更大成绩,我希望我们不但议论我们的伟大成就,并且也议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王文认为:“此句有四处停顿,只有两个分句,两个‘为了’是这个复  相似文献   

10.
对社会存在范畴的理解目前我国学术界是极不一致的.焦凤贵同志在《河北师大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上所著《试论社会存在》一文,认为社会存在仅仅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包括其他因素.因此,地理环境和人口不能归属于社会存在.如果把它们归属于社会存在,那么就会使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变为三元论.把地理环境归属于社会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关于哲学党性原则问题,哲学界作了一些讨论.黄枬森同志在《哲学研究》(1981年第10期)和《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2期)上发表的两篇文章,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使讨论前进了一步,读后深受启发。但是,我觉得黄枬森同志关于哲学党性原则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特提出来就教黄枬森同志及其他持有相同观点的同志.  相似文献   

12.
近读施光明同志《释曹魏屯田制中的“分田之术”》一文,得到一些启发。但他关于曹魏“分田之术”就是将土地以份地形式分授给农民屯垦的授田之法的论点,我却不敢苟同,特抒己见以就教于施光明同志。“分田之术”一语见于《三国志》卷十六《任峻传》注引《魏武故事》所载“加枣祗子处中封爵并祀祗令”(下引此令文不另注)。施光明同志是以自然科学研究中推理、求证的方法,从五个方面来证明  相似文献   

13.
读了劳庆元同志《这样的答案不合逻辑》一文(下简称“劳文”,见本刊1987年第1期),笔者对其教学评点不敢苟同。我认为,对于劳文提出的问题还是以采用《教参》上的答案,即被劳庆元同志否定的那种“说法”为妥。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4.
陈涌同志的论文《鲁迅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1981年11月号,后经《鲁迅研究》等刊物转载,1984年5月收入《鲁迅论》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出版说明”中指出:“本书收入陈涌同志多年来撰写的研究鲁迅的主要论文12篇,出版前经过作者校订。”这使我们明白,收入书中的《鲁迅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的观点,作者一直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自从《经济研究》1979年第8期发表了孙冶方同志《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之后,该刊和其他刊物陆续发表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文章,读后很受启发。但感到有些问题还值得商榷,现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孙冶方同志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6.
赤壁之战是一场大战,还是一场小战々是一场决定形势的重大战役,还是一场意外的遭遇战?历史上多数人赞同前者,几乎已成定论。一九八一年三月三十一日《光明日报》史学版,发表了尹韵公的《赤壁之战辨》,对传统的说法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赤壁之战不是一场决定形势的大战,“是五千而不是八十万曹军同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们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是摆在经济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孙冶方同志在《经济研究》一九七九年第八期发表的《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使人深受启发,但文章中反对把所有制形式问题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理论界有的同志也持有这种看法,这种观点是不能同意的。本文打算就政治经济学为什么要重视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的研究,以及在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如何进行研究的问题,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和大家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3期上 ,阳春同志发表了《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吗?》我仔细研究了该文 ,文中的“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提法有失偏颇”的观点 ,恕本人不敢苟同。现冒味地提出一孔之见 ,希望能得到阳春同志及其他老师的赐教。一、并非“以偏概全”我以为阳春同志谈的第1、2点理由 ,实际上是一个问题。也就是 ,因为语文训练的提法以偏概全 ,所以有其局限性。或者说 ,因为语文训练的提法有其局限性 ,所以语文训练的提法有以偏概全之嫌。我觉得 ,任何一种语言文字训练都有一定的目标意识 ,目标可以是巩固知识 ,可…  相似文献   

19.
王金福同志在《一个重大哲学理论问题的析辨》(《求是》1990年第6期)一文中(以下简称《析辨》),对我国近年来出现的认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可以超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超越了唯物、唯心对立的“超越”哲学的一些理论观点,作了一番认真的析辨,读后很受启发。但是,我认为《析辨》中关于实践的一些观点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思想,用这种观点去析辨“超越”论,不仅没有挖到根子上,反而自身也陷入了一种“超越”论。现就关于实践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理解,以就教于王金福同志和读者。  相似文献   

20.
在郭锡良等五位同志编写的三卷本《古代汉语》一书中,提出了一种颇为与众不同的说法:“之”字分属两个词类:一是代词,一是连词(见该书上册第341页6·之)。我称其为“两类说”。斟酌再三,不敢苟同。这里斗胆献疑,以就教于郭先生与同行诸公。“之”字的词性并非只是两种,例证是随手可得的。如《韩非子》中曾子杀彘教子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