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据说,联合国大厦内镌刻有中国“至圣”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亚圣”孟子的“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这两句话,足见孔孟时人类的广泛影响。走近孔孟,了解孔孟,解读孔孟,发现其思想意蕴,光大其进步精神,自是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要务之一。黄仁宇先生的《孔孟》一文,无疑为我们走进孔孟的思想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
“仁政”论是孟子最重要的思想学说之一,在本质上说,它是具有丰富的民本主义内涵的,是对晚周以来蓬勃发展的民本主义政治纲领的推进和建构。从“仁政”论的哲学基础出发,从政治、经济、教化、社会等方面对“仁政”论所建构的一个完整的民本主义政治纲领进行全面的阐释,从而对孟子的“仁政”论及其所建构的民本主义政治纲领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周之际,时至晚周,社会政治模式的大动荡,大改组,促进了以孟子“民贵君轻”思想为代表的民本思想的高涨。孟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系统而完备地创立民本主义的思想家,他继承了先贤尤其是老子、孔子的重民思想,又从新的时代环境中汲取营养,使其宗旨更明确,措施更具体,尤其是在君民关系方面,突显“民”的作用和地位,从而将民本主义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系‘以人为本’思想的一种初始形态”。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是“以人为本”思想在西方国寥的表达形式。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超越以往人本主义的抽象性、虚幻性,科学地指出了实现人文关怀的现实途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传承着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的最新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正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但许多人仍有“清官情结”,将其所折射出岛民本主义思想与民主主义思想混淆。认清民本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本质区别,借鉴以民主主义为特征的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中的合理因素,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与韩非法家相比,孔孟儒家的政治主张更多是反专制的。韩非尊君卑臣,孔孟尊君而不抑臣;韩非重君势,孔孟重君德;韩非力主君主独裁独断,孔孟则主张君臣共治;韩非重固君保君之策,孔孟重仁政保民之道。孔孟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一种民本的思想,此种思想虽欠缺"民治"的成分,但仍含有"民有""民享"的内容,即以民为政治本源、为政权主体、为政治兴衰成败的决定力量,认为政治活动应为民谋幸福,此种"民本",虽非"民主",但更非"专制"。孔孟虽"尊君",但此种"尊君"是抽象的、有限的,目的在于重建秩序,实践民本,是一种民本主义的尊君,并非主张专制。总之,孔孟儒家并非主张专制,而是反专制。  相似文献   

7.
作为先秦儒学的集大成者,荀子军事思想也是先秦儒家军事思想的最系统的总结者与最权威的诠释者.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理论形态,它的基本内涵突出地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注重区分战争的性质,提倡以吊民伐罪为宗旨的“义战”.第二,突出军事对政治的从属关系,表现出显著的民本主义色彩.第三,文武并举,致力于国防建设;尊卑有序,提倡以“礼”治军.  相似文献   

8.
民本主义与我国民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本主义思想是中国历史重要的文化和精神遗产,是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君主和士大夫阶层的统治之道,虽然民本与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民本主义思想主张“民为邦本”,重视人心身背,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秩序的核心是“礼”,而“礼”的实现又离不开移风易俗。顾炎武对于这个问题有着相同的观点。但引入注目的是,顾炎武实现移风易俗的中心思想是以士绅为核心,发挥士绅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作为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一直被认为是顾炎武的重要思想。但从其有关“礼”以及风俗的观点来看,似乎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民本主义”有一定距离。为此,有必要对顾炎武的“民本主义”思想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孔孟“仁”学思想主要涉及到个人修养、人际关系以及国家治理这几个方面。孔孟“仁”学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有利于促进人生价值的提升,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 ,在他的“仁爱”思想中其实已包含了“人生而平等”的人权思想。并且 ,孔子的人权思想是建立在“人”自身之上 ,推己及人 ,由此实现个人或群体的生存权、发展权等。显然 ,这种人权思想比西方的“天赋人权”论还要科学。因而 ,孔子的人权思想可以作为世界普遍接受的人权论。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孔子"和"思想理论来源以及"和而不同"、"致中和"、"和为贵"三种表达形式,这是孔子"和"的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为研究孔子"和"的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道德存在“私德”和“公德”两种道德倾向,这与孟子、荀子“礼”思想的差异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孟子的“礼”强调个人内在修为,追求由内及外的道德指标,带有明显的“私德”倾向。荀子之“礼”多注重以社会群体为单位、以公共关系为视角的外塑原则,带有明显的“公德”倾向。以孟、荀“礼”思想的差异为出发点来探讨其与中国传统道德的联系,无疑是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论孟子的论辩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历来以“好辩”、“善辩”著称。论辩与战争有某种相似之处,也有战略、战术的问题。孟子“善辩”并不只是具体的战术问题,更是宏观的战略问题。孟子论辩与兵家论兵有许多相似之处。他强调以“仁义”为核心的道义原则的绝对意义,主张“养气”、“知言”的心战理论,注意有针对性地策划战术和积极主动地把握战机。  相似文献   

15.
西汉中期 ,董仲舒在批判地继承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基础上 ,阐述了自己对人性的认识 :性未善 ;教而后善 ;性三品之分 ;义重于利。他的人性论观点是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综合 ,它的提出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湛重编《列子》之说是可信的,论据有二:一是论证魏晋时期《列子》并非王氏仅有,还有其他流传,说明张湛重编此书的前提成立;二是分析比较《列子叙录》和今本《列子》及张湛注,可见出此书由张湛重新编辑而非伪造的特征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的管仲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建立了千秋功业,但学者们对此看法并不一致。就儒家学者孔、孟、荀来看,孔子赞之“如其仁,如其仁”,孟子认为管仲佐桓公乃“三王之罪人”,荀子从“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角度肯定了管仲的事功。孔、孟、荀在品评管仲中表现出的不同,反映了三家在学说体系上各有取舍。  相似文献   

18.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的著作,封建时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中学教材经常选用《孟子》中的篇章,对于学生学习古文与传统思想十分有益。教材中的注释,有些不够准确,现在做些辨证工作,供教师们参考。  相似文献   

19.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我国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教育家。他独特的教育教学理论,在今天看来闪现着难能可贵的人本主义平等教育观的光芒。以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个体学习者的内部条件、具体发展状况以及心理特性三方面,可以对孟子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孔子、老庄的儒道思想一直在深刻的体现及影响着中国文化,二者对待生死的不同态度在各自经学及品行言谈中均有体现,对待死亡的命题思考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阐述,并有助于体认生命的丰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