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质健康的调查研究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体育态度现状,探讨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质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大学生体育态度调查问卷》对随机抽取的465名大学生的体育态度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要求对其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并对调查与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学生体育态度总体上比较积极,但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行为意向三者之间不平衡,体育认知水平得分较高而体育情感、体育行为意向得分较低。大学生体育态度总评与体质健康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r=0.485,P0.01)。但体育认知与体质健康水平之间相关关系不明显,而体育情感、体育行为意向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之间呈中度到高度相关(0.40≤r0.80,P0.05或P0.01)。结论:培养正确、积极的体育态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提高体育行为意向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成都市10所普通高校共8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分别对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的现状及玩电脑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大学生和经常玩电脑的大学生在体育行为与体育意识上的比较分析,为体育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等提供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笔者从体育意识、体育动机、体育行为等多角度、多方位对福建省各高校800名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福建省高校女大学生对锻炼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但自觉参与的程度较低.仅1.55%的群体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其他都属于无规律或不锻炼状态,表现为体育意识和行为的不一致性;(2)福建省高校女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大多集中在跑步、羽毛球、排球、篮球、乒乓球和跳绳,项目覆盖面不广;(3)体育锻炼需要、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态度是共同影响福建省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观因素,"增体促健"是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之一.  相似文献   

4.
关于体育意识意蕴的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意识问题进行了评述,描述了体育意识的概念、组成、结构与分类,探讨了其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试图为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理论研究和社会调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及行为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江苏省苏北地区五所高校近800名一至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内容涉及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意识、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着重对当前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及体育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为能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树立为社会做贡献、延长工作年限的思想提出了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玉林师范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分析,目的是了解影响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因素,为大学生形成健康体育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为学校相关部门和体育教师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体育教学、器材设施、体育制度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运动场所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的影响也具有差异(P<0.05),课外体育和体育信息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的差异不显著(P>0.05);器材设施、课外体育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体育教学、运动场所、体育制度和体育信息因素,对不同年级学生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不同年级学生对体质和健康的理解、认知的程度对其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性别对认知体质和健康的程度对其健康体育行为不产生影响.研究结论:学校的体育环境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影响程度不同,器材设施是构成学校体育环境的主要因素,大学生对体质和健康概念的理解、认知的程度影响其健康体育行为.  相似文献   

7.
基于非正式体育组织在社会发展、政治变革及体育工作重心调整后在群众体育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对其内涵与成因、作用及表现、引导和规范进行研究.认为非正式体育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群众体育的带动、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等方面.针对其可能产生的消极效应,政府需在思想品德培养、知识能力培育、目标及行为方式审核、资源配置及监管等方面加强对非正式体育组织的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生持续30年的体质下降,除了学校体育教育外,其自身的体育参与行为也有着重要影响,研究依据社会认知理论对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研究,通过对573名高校学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适度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自我效能感、通过适当运动干预,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自我调整行为及引导学生适度提高体育参与的结果预期,并适度降低学生在体育参与中的感知障碍就能改变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对实现“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体育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方式,研究旅游者体质健康对体育旅游行为的影响,对体育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最小显著性法分析343名体育旅游者体质健康水平对其消费行为(消费偏好、消费频次和消费方式)和出游行为(旅游动机、出游决策和旅游体验)的差异特点.  相似文献   

10.
思想品德教育在未成年人不同的阶段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家庭、学校与社会要相互配合,共同抓好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要注意方法,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理论教育与道德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纠正不良的思想品德,但养成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建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