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进入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变化的特性,如在“校雠”“把关”基础上被赋予的信息服务与信息解析的新功能,再如信息处理过程中被赋予的用户理念和体验理念等.这些变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以微传播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发展以及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被调适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这些变化也揭示了我国业界对新闻编辑的职业门槛的要求在进一步提升,如对编辑统筹策划和把关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编辑辨别、平衡和引导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编辑的全面掌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2.
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使新闻场域中物理空间、生产流程、行动者惯习、权责边界等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重构.记者和编辑作为该场域中两个关键主体呈现权力关系的动态变化,记者的部分权力让位于编辑,对记者的职业理想以及新闻伦理共同体产生影响.结合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进行分析与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场域中的权力分配问题和...  相似文献   

3.
张涛 《传媒》2017,(19)
大数据时代是文明社会的一大转型,在分享经济新常态下,个人信息数据的市场价值正得到越来越深入的挖掘与利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泄露、安全信息威胁等问题,对新时期的用户信息利益保护提出了全新挑战.本文结合实际,从法制体系、保障体系和配套机制三方面入手,重点分析了大数据时代用户信息利益保护的法律规制路径,以期为相关主体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张传根 《出版广角》2015,(11):69-71
编辑人员的基本素养可以笼统地概况为职业素养和学科素养.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下,编辑的基本素养应该还包括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具体可以体现为:学科职业素养、整合信息的职业素养和整合信息的学科素养.本文指出整合信息的学科职业素养是大数据时代编辑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数据”这一词不断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数据的重要性被不断地提及,大数据的价值更是被比喻成富矿.在这个数据当道的时代,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并以微博“电影小时代”的微博营销为主要案例进行分析,探讨电影微博如何通过大数据进行营销,以达到更好的营销效果.  相似文献   

6.
张其濛 《传媒》2018,(12):20-22
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科技和人类生活密切挂钩,信息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显著.2012年,美国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拉开了大数据时代的序幕.随后,世界各国都发布了相应的大数据研究战略,我国"十二五"规划也把建设国家信息基础列为重要工作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施国家大数据建设,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战略.大数据的价值逐步被认知.在大数据基础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的是建立合理的数据指标.用户产生的行为数据有很多,凡是用户操作的动作行为,都可以作为分析的目标.比如,我们可以看"用户今日登陆总次数",也可以看"用户平均单次使用时长".这些指标可以作为分析用户黏度和质量的评判标准,也可以作为产品质量好坏的评判标准.在此,笔者只举出了两个指标,但是在实际的分析工作中,需要多角度、多维度、多指标的体系来支撑实际的数据分析.那么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指标体系,如何利用指标体系产生数据价值呢?这是所有建设大数据平台的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潇  屈小顺 《传媒》2024,(8):68-70
<正>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新闻业实行以记者为中心,编辑为辅助的采编机制,即“记者中心制”,这一制度沿用多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新闻媒体所面临的思想环境逐渐活跃,巨量的信息纷至沓来。面对信息爆发式的增长,“记者中心制”逐渐显现出疲软势态,而后“编辑中心制”取而代之踏上了历史舞台。从“记者中心制”到“编辑中心制”的转变,不仅反映了我国政府对新闻业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强,同时也展现出我国新闻媒体“顺时而变,顺势而新”的发展历程。但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编辑中心制”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编辑在采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受到了极大冲击。为顺应融媒体时代的新要求,重新审视“编辑中心  相似文献   

8.
孙立 《出版科学》2015,23(3):35-37
在互联网进入大众化时代之后,信息来源、信息呈现及信息交互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编辑的工作必须针对变化进行适时调整.本文以“时光流影”平台对网络编辑的能力要求为例,从管理用户能力、内容管理能力、复合技能及见识修养四方面总结社交网站对网络编辑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保障有两种不同认识,一是“网络中心论”;二是“书刊中心论”。本文分析认为,文献资源保障应该是“需求中心论”,即以用户信息需求为中心来建设文献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时代对编辑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给编辑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只要善加利用,大数据会给我们编辑注入新的能量。本文分别从编辑应该提高对目标的关注度,有的放矢地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和建立信息关系网和信息资源库4个方面分析大数据时代编辑获取信息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用户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用户信息素养,文章引入众包理念.分析了在这一理念下,加强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并从政府、信息产业界、图书馆界及用户自身等角度入手,提出了大数据环境下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众包策略.  相似文献   

12.
前段时间,新华社的一则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新闻的内容是“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后面署了三位编辑的名字“王朝、关开亮、陈子夏”. 网友纷纷留言,认为这种做法在新华社新闻中很少见,短短一句话居然需要三位编辑.新华社的编辑与网友互动:“王朝负责‘刚刚’,关开亮负责‘被废’,陈子夏负责‘沙特王储’,有意见吗?”这引起一些研究者深思,他们认为新闻已经变成了“用户生产内容”而不是“新闻媒体或者专业记者生产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记者素有“无冕之王”的美称,因为记者背后的新闻媒体通常被称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外的“第四权力”,是舆论监督的主要力量.在中国,记者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还有“喉舌”之誉,同样意味着责任和担当.“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曾经这样形容记者的分量.  相似文献   

14.
编辑要善于和记者沟通,尽可能多地了解记者在一线获得的信息,据此挖掘记者稿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进行再加工,使稿件更具深度。 编辑要广泛阅读,收集信息,尤其是其他媒体的信息,往往能从中发现“金子”,并指导记者写出好新闻。 编辑也要走出去了解信息,尤其是对于一些尚处于酝酿阶段的信息,编辑更要主动出击,积极介入,指导记者如何跟踪采访,为成功写就好新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刷微博、刷朋友圈等行为已成为习惯的“泛社交时代”,出版业需要改变轻视社交的传统观念,建立基于新的媒介生态的社交化战略,因为社交(社交中的大数据)是发现用户、认知用户和留住用户,并且是寻求新的商业模式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所构建的万物互联环境下,出版业社交战略需要经营者把握社交发展的三大方向,在充分挖掘社交两大价值基础上抓住社交构建五大关键点.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时代”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对当下社会信息超载现象的宏观描述.大数据时代是一场信息社会的“哥白尼式革命”.身处大数据时代,中国出版业面临的挑战是双重的:一是出版业需要从传统“事业”体制中脱轨;二是新媒体技术革命的挑战.目前,中国出版业的改革才刚刚开始,困局尚未突破,我们必须在国家战略、理念、体制、技术和人才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传媒》2018,(6):6-7
刘思扬:新闻的生命是真、是快,"媒体大脑"是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这是中国第一次宣布使用数据和人工智能服务全球媒体.我们愿借这个平台为广大媒体用户提供技术服务,共同探索大数据时代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媒体大脑"和MGC新闻的出现,不是要取代记者和编辑,而是在更高层面上,把人与物的延伸连接起来,更快、更准、更智能地获得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赋能记者和编辑,帮助媒体提高生产力."媒体大脑"可能不是未来媒体发展的唯一方向,但一定是其中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使编辑、记者和社会用户都能够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与知识,新闻资料人员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化优势,加强新闻资料的数字化建设,建立起既能为当前新闻工作服务,又能符合长远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的质量好、价值高、信息量大的信息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数字新闻资源建设时必须注重资源的共享性、特色性、标准性和技术先进性。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教育出版、专业出版、大众出版领域的应用已遍地开花.在万物皆媒时代参与式信息传播范式下,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以用户需求为驱动,以数据为纽带,提供“数字资源—人—机”三者双向多元信息互动的数字出版智能服务平台,将改善数字出版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先进文化的传播速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20.
大数据、大档案、大服务时代的来临,传统被动的"你查我找"的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档案用户的新需求。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档案馆应处理好档案工作者、档案信息资源和档案用户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信息资源发生的新变化,探讨档案服务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提出高校档案服务工作创新的思路,指出要从挖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出发,提高高校档案服务的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