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2001年4月进报道组工作的,转眼已一年多时间.2002年度,我在报道工作中取得了一些进步,全年共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新闻稿件约20多万字;在浙报集团的各类报刊中共发稿件76篇,其中重点稿64篇.本人荣幸地被评为浙报集团2002年度最佳报道工作者.下面,我谈点自己一年来从事报道工作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2.
在报纸广播电视上正确地开展批评,是记者的一项光荣职责。记者应当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紧紧配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扎根于群众之中,搞好批评报道。从1981年9月至1984年11月,三年多的时间,我在人民日报发表揭露性批评性报道约四十篇左右,占我所写报道的三分之一。同时采写了二十余篇内部情况。有的报道和内部情况,有比较大的反响。我在实践中体会到,要  相似文献   

3.
早在30年前,我第一次被评为劳动模范的时候,《北京日报》就开始报道我的一些情况。前几年,又连续几天用较大的版面,在“一团火精神”的大标题下,帮助我总结了几十年站柜台的经验。我和《北京日报》,算是老交情了。我经常看《北京日报》,像见到了自己的好老师、老朋友。《北京日报》是市委的机关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多,报道国内外大事多,特别是本市工、农、财贸各条战线的情况,占的比重更大。我  相似文献   

4.
1999年8月初,当我拿到《人民日报》有关国庆50周年报道的计划时,第一个反应就是看看给我分到了什么题目。 果然有。我和另一位记者要合写一篇关于“两个50年”的报道,要求8月15日前文稿。留给我们的时间已不多。 8月22日,有关新中国50年的报道在各新闻媒体同时展开。到10月1日,共有近40天的时间。这就是说,有关新中国50  相似文献   

5.
我从1983年担任乡政府通讯员以来,写了不少介绍先进典型的报道,同时也写了一些批评性报道。如1986年元月,徐州日报刊登了我写的《火化费岂能按人平均摊派》的稿件,全文虽然只有120多字,然而,在全乡上下,却象热油锅里沾进了生水——炸开  相似文献   

6.
我从事业余报道工作的9年中,乡党委书记和乡长调换了10位。其中,有的对通讯报道工作热,有的凉。我通过三方面的努力,促使热的领导更热,凉的领导变热。现在,领导为我多写稿写好稿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9年来,我在县广播站发稿百篇以上,在中央、省、市级新闻单位发稿40篇以上,连续被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1984年10月,被河南日报社表彰为模范通讯员。我的三方面努力是: 一是服务党的中心。通讯报道工作是党  相似文献   

7.
去年,我因一篇人物通讯《勋章背后的未了情》获得了全国好新闻二等奖,于是,对于人物报道自然多了几分留心。留心之余也就多了几分想法。这几年,同行们议起来,有一个共同感受,人物报道越来越难写了。所谓难写,就是要写出让读者爱看,并且看后还能产生出某种共鸣的人物报道越来越难了。实在说,在很长的一般时间里,我对于写人物报道陷入了一种为难的境地。翻开中国的新闻史,人物报道占了极重的份量,一代代新闻工作者以  相似文献   

8.
采访她已有一个多月。我迟迟不敢下笔,担心把她写得走了样子。我扪心自问:相识的时间不长,我了解她么? 文如其人。我潜下心去读她的作品。我试图从作品中认识她。于是,我把简妮在解放军报当记者两年多写的120多篇消息、通讯、专访全部读了一遍。当然不是初次读她的作品。记得1985年6月第一次看到署名简妮的报道,便被那形象别致的写法、清新流畅的语言所吸引。那是一篇报道参加“为边陲优秀儿女挂奖章”活动的部队代表和长城饭店青年服务员座谈的消息,导语写道:“一只空荡荡的右袖筒,  相似文献   

9.
1986年3月27日上午,在厂党委召开的“总结1985年宣传报道工作”会议上,党委书记把我推到主席台前,让我向参加会议的同志们谈一谈。谈些什么呢? 坐在下面的大都是朝夕相处的同行们,我想到了自己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都是靠了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我应该谈谈他们,要感谢他们。记得有一天深夜11点多钟了,室外风雨交加。我正伏在灯下赶写一篇报道。忽然有人轻轻敲门,我赶忙打开,原来是60多岁的夏永奖老师傅。他冒着风雨、摸着黑赶到我家,为的是给我提供“报道  相似文献   

10.
四年多以前,我奉派去华沙担任新华社常驻记者。临行前,总社摄影部通知我参加派出人员摄影训练班。我心里直嘀咕,华沙分社一共只有四人:三名采编人员,一名报务员,那么多的文字报道任务,还有必不可少的资料、会计、开车、生活等各种杂务,现在再增加摄影报道,这又一个“额外负担”,能完成吗? 在结束了四年华沙分社记者的工作回到总社后,我对上述问题所得到的答案是:驻外记者兼搞摄影报  相似文献   

11.
郝庆 《新闻与写作》2000,(12):18-18
我从事对外文化报道已人有几年的时间了,虽然成绩甚微,但也初步摸索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觉得文艺报道中最有意义的是所谓“抓大鱼,”这也是我在这篇小文中要探讨的一种视角。我在对外文化报道方面写的一些稿件,不知可否称作“抓大鱼”,如《家庭文化在京悄然兴起》、《京城通俗电视剧走俏》、《京城广播真火爆》、《京城京味文学走红》、《京台文化交流日趋活跃》等。我想以这些稿件为例子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文化报道面很广,涉及多种领域,可报道的东西比较多,如各种演出,各种展览,各种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影视动向等。但我觉…  相似文献   

12.
采写新闻报道,要深入实地采访,多找当事人谈心。有时候还要多接触一些与报道有关的人和事,这样报道的思路才能开阔。 1987年7月,我去采写大学毕业生连长张殿东爱兵精武的事迹。当时,《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前卫报》等对此都已作了大量报道。怎样才能采访到有独到之处的材料?我苦思瞑想,一连几天走不出自己  相似文献   

13.
认真说起来,我还是个“土记者”,尽管搞了十年多的“专职报道”,也有了国家承认的“新闻专业大专学历”,但人一直在乡镇广播站工作。积“基层报道”的多年经验教训,深知吃“乡土报道”这碗饭的滋味。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去年一年,我先后在军报见稿10余篇,虽然数量不算多,但作为一名身在基层的战士报道员,一年能在全军性的大报上发表这么多的稿件,也算是不小的“丰收”。许多战友和同行都问我是不是认识军报编辑,是不是去军报送过稿?说实话,迄今为止,我从未与一位军报编辑谋过面,更谈不上去军报送稿了。说起我给军报写稿的经过,有一番比较曲折的经历。当兵第一年,我凭着一手好字走进了团报道组。当时,一位机关老同志告诉我,搞报道不容易,尤其在军报上稿子,没有关系根本不行。一席话使原本壮志在胸的我顿时没了信心。以后的日子里,…  相似文献   

15.
“多从正面报道”——这是我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听得最多的一句话。的确,我们的事业,虽然碰到不少困难和挫折,总是在发展,在前进。多从正面报道,反映了我们事业的本质和主流,能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坚定对未来的信心。向新闻工作者提出“多从正面报道”的要求,其真理性是无可置疑的。但多年来,在按这一要求报道的实践中我感到有的同志,特别是负责“把关”的同志,对“多从正面报道”的“多”字,在理解上似乎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多从正面报道”——这是我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听得最多的一句话。的确,我们的事业,虽然碰到不少困难和挫折,总是在发展,在前进。多从正面报道,反映了我们事业的本质和主流,能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坚定对未来的信心。向新闻工作者提出“多从正面报道”的要求,其真理性是无可置疑的。但多年来,在按这一要求报道的实践中我感到有的同志、特别是负责“把关”的同志,对“多从正面报道”的“多”字,在理解上似乎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7.
(一)我是1986年开始学写新闻报道的,至今12年了。12年中我认为1991年以前自己一直是在糊里糊涂地写稿。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那些年尽管每年在各级报刊电台见稿篇数不少,但却很少听到领导的表扬,很少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肯定,基层官兵对我的稿子也不是十分关注。那时我经常发牢骚,觉得自己为写稿加了那么多的夜班白加了,为单位上了那么多的篇数白上了。有时甚至还有怀才不遇,脱下军装到地方发展的念头。后来在领导和“老报道”们的反复点拨下,我才慢慢醒悟过来:我见稿虽然数量可观,但“三多三少”的现象严重(即猎奇的…  相似文献   

18.
黄钦  熊欣 《声屏世界》2011,(9):35-36
从2010年11月10日开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隆重推出了"回眸十一五"系列报道《我的这五年》,首次聚焦"普通人的中国梦",每天为观众讲述一个寻常百姓的故事,前后持续了四个多月,共一百多集。同样是主题报道,这次报道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9.
一些媒体在报道正面典型时,习惯于拔高人物。其弊端不仅影响到报道的真实性,而且使被报道者承受了很多难以言说的心理压力。《南方周末》在3月11日的一篇文章中,披露了一位南京长江大桥上的自杀救助者陈思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顿。陈思就是这种典型报道的受害者之一。2003年10月,他救人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出来,短短十多天,他就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除了赞赏的眼光外,陈思没想到随之而来的麻烦。邻居误解他上大桥是为了出名,一些人质疑媒体:“报道说陈思救了26个人,大桥上真有那么多人要寻死吗?我从桥上来回也有不少次数了,可我怎么就一次没有…  相似文献   

20.
<正>年年两会题相似,岁岁年年“报”不同。2023年是换届的两会,代表委员新面孔多,全国两会报道如何创新?我受命牵头负责报社2023年全国两会报道以来,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中。笔者是2007年担任中国青年报社两会特刊主编,开始参与组织策划全国两会报道。当时建议给两会特刊取名“民生视界”,开了新闻界给两会特刊取名的先例。此后,笔者参与或主持了报社15年的全国两会报道组织策划工作,深感创新之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