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评武汉国民政府北上与东下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二七年“四·一二”蒋介石叛变后,武汉国民政府决定继续出师北伐。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一九八一年《周恩来选集》上卷出版后,不少论者根据《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一文,否定了继续北伐的正确性,认为只有东征讨蒋才是正确的战略决策,才是“挽救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最有效的办法”。这样,对一九二七年党内曾经出现的北上与东下之争,就有重新讨论的必要了。我们认为,无论东征还是北伐,都很难说是正确的决策,都不可能挽救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直接控制的叶挺十一军二十四师、第四军二十五师和亲共的贺龙二十军,随二方面军"东征讨蒋",集结九江,准备"依张回粤,徐图发展",后因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追随武汉国民政府汪精卫,准备在庐山会议"分共",在九江的中共党政军领导人连续召开三次会议,策划南昌起义,中共中央成立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了南昌起义,起义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3.
红军渡河东征,打通了抗日去路,加大了蒋阎裂度,开辟了敌后战场,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为更好适应斗争需要,福建红军武装番号适时进行了策略性转变。红军长征后,部队番号多冠以“独立”的称号;“抗日讨蒋”时期,以“抗日”、“讨蒋”为名义;国共合作形成时期,番号完成了从“工农红军”到“国民革命军”的演变。这一时期番号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从“名不副实”到“名副其实”、从非法到合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国民革命时对陈炯明两次东征的胜利是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和统一的重要条件,为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奠定了基础。关于两次东征,教材笼统地表述为:“广东革命政府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进行两次东征,在省港工人和东江农民支持下,全歼陈炯明叛军。”何端跃老师在《教材中有关国民革命时的东征问题之我见》一文中指出教材的这种表达“模糊、欠妥”.对此笔者表示赞同,认为关于两次东征这样笼统的表述确实不够准确。不过,关于这两次东征的组织机构、主力、支持配合的力量等问题,笔者有着和何老师不尽相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国民革命时期蒋介石曾数次来潮梅,指挥东征、创办军校、编练军队、参与地方政务,并一度提议把黄埔军校迁到潮汕,直至申山舰事件发生,蒋仍有出走潮汕的打算。蒋如此重视和趋向于经略潮梅,其目的是为了使之成为发展个人实力的基地,为日后纂夺领导权作准备。  相似文献   

7.
1925年春至同年冬,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中共两广区委军事部长周恩来同志的直接指导下,广东政府有过两次东征和平定杨希闵、刘震寰以及南讨邓本殷、北扫熊克武的伟大壮举.所谓东征,就是革命军由广东出师,向粤东地区(即现在的惠阳、汕头、梅县地区)征讨盘踞粤东的叛军陈炯明.两次东征,在东江地区传播了无  相似文献   

8.
广东,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工作的重点,实际上也就在广东.中共广东区委在周恩来、陈延年等同志的领导下,在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协助下,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从广东的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调动了全区党员的积极性,深入发动以工农为中心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群众运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高潮.在中共广东区委的组织、影响和推动下,广东的革命政府迅速取得了东征军阀陈炯明,南讨军阀邓本殷,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胜利,为北伐战争的进行,建立了稳固的后方,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广东区委为中国革命建立的伟大功绩,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章.  相似文献   

9.
心有戚戚焉     
正许世英平生不吸烟,不喝酒。某日他与王宠惠闲谈,王宠惠指着手中的雪茄说,自己吸了一辈子的烟,这点星星之火,烧掉了好几栋房子与好几部汽车。许世英闻言接口道:"我从来不吸烟,但至今仍然没有房子,也没有汽车。"说罢,二人拊掌大笑o蒋梦麟常因办学经费不足和政府拖欠教职员薪水而困扰。1919年,北大欠了一家建筑公司的款项,对方来讨,蒋梦麟予以搪塞。后来建筑公司没办  相似文献   

10.
十字军东征是中世纪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西方中世纪史教学的重要主题和难题之一。进入21世纪以后,受国际局势影响,西方学界在文化多元主义的思潮下对西方中心论进行了修正,重构十字军东征历史。这一新动向强调穆斯林视角对十字军东征研究的必要性和中世纪地中海世界文化交流的多样性。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趋向已经反映在西方历史教学当中。...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在美国的罗斯福政府和中国的蒋介石政府结为盟友共同抗日以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三次转变--从中美同盟初期的"联蒋抗日"到抗日危急关头的"压蒋联共"直至抗战后期的"扶蒋反共",每一次的转变都是与美国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对华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美关系的前途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原大战期间蒋介石对张学良的引诱和争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0年中国现代史上爆发了空前规模的军阀大混战,史称中原大战。战争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为一方,以阎锡山、冯玉祥为代表的反蒋军阀势力为另一方。双方军事力量势均力敌,雄踞关外的张学良倒向何方,对于战争的胜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张学良就成为双方激烈争夺的对象。最后张学良倾向中央,出兵入关助蒋,促进了阎冯反蒋势力的瓦解和战争的失败。本文试图对蒋介石是如何诱惑和争取张学良的作一探讨。一中原大战实质是1930年以前各派军阀反蒋战争的继续。众所周知,自1927年4月反动的蒋家王朝建立后,由于蒋介石的“削藩”政策和独裁政治的实施,使国民党内各派军  相似文献   

13.
蒋介石打算与共产党翻脸,始于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1927年3月3日,蒋在南京召集中央政治会议,意外发现谭廷问、何香凝、陈公博等均已动摇,决心去武汉参加二届三中全会,即同意将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迁往武汉之际,蒋内心就已经充满了恼怒与恐惧,开始暗中考虑与武汉分庭抗礼,另立中央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欧洲十字军东征期间,数万名儿童组成"童子军"随同出征。这一现象让人们觉得极其不可思议。究其原因,此次东征有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因素。在中世纪西欧封建神权统治的大环境下,各阶级及阶级之间趋于白热化的矛盾、浓厚的"朝圣赎罪"观念、教皇与教会的煽动说教等因素使得此次东征最终发生。儿童十字军在军事上的惨败,进一步降低了教皇与教会的威信,降低了人们对东征的热情,从本质上宣告了东征的失败。  相似文献   

15.
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前提下发展武汉城市圈经济,亟需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绿色物流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当前物流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政府、企业和人才建设"三驾马车"的策略以稳步推进绿色物流的发展,对促进武汉城市圈资源配置、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山舰事件后,扑朔难测的广东政坛中,有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谭延闿,本文拟对他在这一特殊时期的表现作一探讨.一、拟赴韶关,举兵反蒋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目的在于打击中共和排挤汪精卫,以扫清独裁障碍,这是不争的事实.其所施之突袭手段,无疑给卧病在床的汪精卫以震撼、羞怒,因而有“我是国府主席,又是军事委员会主席,介石这样举动,事前一点也不通知我,这不是造反吗?”的遣责和“二、三、四,五、六军联合起来,给我打这未经党代表付署、擅调军队,自由行动的反革命蒋介石”的联盟呼吁.事实上,各界对于蒋介石擅自行动,宣布戒严.逮捕李之龙,包围苏联顾问住宅等做法也如汪精卫一样义愤填膺、在军界尤为明显.当蒋介石发动事变消息传来,对其跋扈专横,“早已愤懑不平“的谭延闿就欲有所动作,“欲谋联合三、四各军共同讨蒋”.从第三军朱培德处也传来了向蒋介石提出异议,“并准备从西江北江向广州移动”的消息.谭延闿还亲自赶到苏联顾问团住址.称蒋介石为“反革命”,提议“严厉反蒋之法”.王若飞的《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资料更说明,谭延闿曾经找过毛泽东,向他提出了反击蒋介石的主张.另据亲历者回忆,谭延闿曾饬令准备专车,拟赴韶关调兵(当时第二军驻扎北江一带),正式发动反蒋.周恩来也曾有“这时、谭  相似文献   

17.
一孙中山北上前后的广东形势 1925年的广东战争主要包括第一次东征陈炯明的战争、平定杨刘的战争、第二次东征和南征的战争。经过这几次战争,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促进了广东革命政权的军政、民政、财政的统一,为未来的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因此,这几次战争表现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如所周知,1924年十月,镇压商团的叛乱,初步稳定了广州革命政权。是年冬季,中国共产党为了展  相似文献   

18.
逼蒋抗日的方针象一根红线贯穿西安事变的始终,西安事变的发生与解决.是这一方针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张学良将军提出的逼蒋抗日的主张.改变了党的策略方针.张学良将军通过西安事变,实现了逼蒋抗日的主张,推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集团走上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11—13世纪西欧商业发展的原因这一特定课题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了统治阶级发展商业的政策,城市及自治运动的展开,商业制度的完善;特别是银行对商业发展的影响;最后对封建主发动的十字军东征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山舰事件”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国民党书刊历来污蔑说:这次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的一次倒蒋阴谋”;我党也一直宣称:“这是蒋介石一手制造的反革命活动”。事实真相究竟怎样?弄清它,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一、事件前中共与蒋介石的关系。中山舰事件发生在1926年3月18日至20日,故又称“三·二○事件”。总的来看,中共与蒋介石的关系在事件前还是比较密切的,蒋介石也确实以左派面目出现。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前后,蒋介石领导国民革命军镇压了商团暴动,进行了两次东征,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