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为重要的范畴。自南朝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以来,它就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美学范畴了。在中国绘画史上,“气”在各个时期的内涵都得以新的阐发和丰富。本文从“气”、“味”丰富的美学内涵入手,通过对“气”、“味”、“韵”等审美范畴的比较、分析,从鉴赏到创作全面论证了清代李鱓审美“气味”论之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六法论”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理论“气韵生动”应属“六法论”中鉴赏论的中心命题。 它即是绘画创作者的首要目的,又是鉴赏者对作品评价的标准。所以它是超越于其它五法之上而且最为重 要的一法。对“气韵生动”一法的认识,还得从其内部结构开始,“气”、“韵”、“生动”之间的相互因果 关系是研究其根本特征的关键。“气韵生动”这一鉴赏理论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充实。 对这一理论的探讨,将对中国绘画的继承与创作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味”最早见于《舞论》,极似中国的“滋味说”。味就是戏剧的基本情调,由情而生。情为“使存在”,即途径。由此见出戏剧与效果的关系为感染,是古代印度重道德教诲的表现。情中含常情,是味之根本生发处。说明味论具有现实主义因素。欢增提出韵,揭示了情的意义层次,并从创作和欣赏角度考察,深化了味论。他的“领会义”与中国的“味外味”相似。东方说味,而西方鲜见,其原因在于东方人重心灵感受和内在表现,注意到了口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4.
从艺术本体论角度阐释艺术意境的生成内秘,认为艺术意境的创构是味象、观气、悟道三个层面的互动和逐层升华,具有不断生成的特点;这种生成是一种审美生成,即艺术意境的创构从感知、传达、呈现到鉴赏诸环节始终贯穿着审美体验的不断深入。艺境的创构在审美中生成,在生成中审美。  相似文献   

5.
史达祖的《梅溪词》被姜夔称为"有李长吉之韵"。这一说法被历代词人广泛引述并表示肯定。"有李长吉之韵"是梅溪词在意味和风格上学习李贺的结果,并表现在"意在言外"和"警迈"两个方面。这种现象可以从梅溪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找到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6.
乔彦妮 《现代语文》2010,(5):150-151
本文对气韵的内涵及特征作了概括。对中国古代气韵论的源流、发展进行了梳理。从把气韵分成"气"和"韵"的理解,发展到把气韵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理解。从气韵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看出:气韵是被表现对象的内在生命或内在精神和作家自己的人格性情或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7.
从“独抒性灵“到无欲无我——论袁宏道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宏道的思想在短暂的一生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就自我观而言,从提倡个性自由到主张无我;就宗教观而言,早年爱好禅学后来转修净土;就美学观而言,由反对复古主义与主张"独抒性灵",到推崇"韵"与"淡".这种变化反映出袁宏道在价值迷失后对理想原则的追求,是重归普遍本质的一种意愿.这种意愿恰恰反映了晚明思潮走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诗味论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晚唐司空图提出的“味外之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司空图强调诗歌深刻悠远的“韵外之致”,将诗歌艺术美的标准引向了诗歌深刻的意蕴层面,是对钟嵘“滋味说”的发展和超越。同时,司空图从“离形得似”、“不着一字”的角度分析诗歌“味外之旨”产生的途径,既丰富了诗味论的内涵,对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也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滋味”说是以体验为基点,从感觉入手,以“味”评诗品诗,要求诗作达到言近而旨远,使人咀嚼不尽的理想境地;“隐”是对在达到审美理想过程中一种创作手法的要求和评论;“韵”是对诗审美理想的一种界定、规范和衡量,重作品效果;“意”是追求诗美理想广度、深度和厚度,重思想内容;“境”是指从自然万物方面创造诗歌美感,重具体物象。它们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味”兼容并包,提纲挈领,“隐”、“韵”、“意”、“境”则是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不同侧面对诗歌美本质的追求和感悟。  相似文献   

10.
“韵”是中国古代美学体系中独特的审美范畴,“韵”作为审美范畴,从音乐、文学领域到人物品评再到艺术审美标准,其内涵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一直被拓宽。“韵”在书法审美范畴中代表了作品的内在精神、气质和风度,书法之“韵”有气韵、墨韵、神韵、情韵、格韵、体韵等,超越了笔墨和具象化的表达,赋予书法作品更加丰富的审美内涵。因此,对于“韵”范畴的探索仍然对当今书法审美范畴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李贺诗歌中的画意浪漫气息太重,形象太奇特,色彩太浓烈,视境鲜明突出,不合传统的和谐、蕴籍、雅美,而是凄艳、浓烈,以天花乱坠般的意象给人以强烈印象。这正是动画的属性或特点。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利益结构的失衡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活力。因此,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利益结构就成为进一步激发我国社会活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吴昌硕是金石画派的开派鼻祖,其作品熔诗书画印于一炉,以篆籀笔法入画。因而,他的作品在继承文人画传统之时,又将金石之气注入其中,韵味十足。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邓小平理论进大学生头脑的教学目的,教师应不断认识和揭示邓小平理论的形态魅力、科学魅力、系统魅力、突破魅力、创新魅力、超前魅力、思维魅力、情感魅力、机智魅力、哲学魅力,进而提高“三进”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水彩画的诗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彩画的诗意性表现在水彩画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和诗一般的语言,它与诗有着相似的审美效应。发扬水彩画之长处,才能使水彩画在众多艺术形式中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6.
李煜后期词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意境凄婉博大,感慨深邃、哀痛无比;感情深挚充沛,言愁说恨直出肺腑,撼人心魄;注重心理时空的描写,主观心理与现实景象相互组接,凸显艺术张力;追问人生哲理,洞悉古今,感叹人生无常,世事多变。  相似文献   

17.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环节之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众多教育者关注的热点。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文道相融、情理结合的教学思路,促进人文与科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融合,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水彩画到当代的趣味性水彩画,光与影一直伴随其间。通过对西方水彩画发展历史的概述和15、16世纪的德国,18、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等几个时期在光影处理方面具有鲜明特点的水彩艺术大师的作品分析,研究其光影处理技巧在作品中和所在时期创作中的作用,可以探索光影运用发展的意义,感悟水彩画中的光影魅力。  相似文献   

19.
新闻是为受众服务的。如果没有受众,新闻就变得毫无意义。而新闻魅力的强弱,又直接影响着受众接受新闻的多寡。因此,应大力提倡新闻写作的创新,一扫过去的陈规陋习,不仅还新闻原有的魅力,而且应使其异彩纷呈,给受众以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