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的家乡,一年四季的岁时习俗很多,我最喜欢的要数端午节了。按老规矩,中秋节是我们晚辈给长辈送东西表孝心,而端午节却是长辈赏东西给晚辈,如扇子、香袋之类。小孩子是端午节的主要角色,这一天除了门上挂菖蒲,吃“五黄”外,还要挂香袭。当然,最令孩子们兴奋的大事,就是包棕子,因为包粽子不光是为了饱口福,包粽子本身有很大乐趣。包  相似文献   

2.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你知道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这首词里描绘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的特有景象吗?对了,是端午节。这一天.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喝雄黄酒等习俗。  相似文献   

3.
每年农历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爸爸妈妈都要在我们胸前吊挂一串香袋。袋中放着香气扑鼻的中药番粉。以期祛病避邪,祈盼我们一年康健吉祥。香袋的种类很多、其中有一种很特别,形状像粽子,人们叫它“粽子香袋”。“粽子香袋”、做起来简易便当.材料又好找,我们大伙儿都能办到。这个月就要过端午节了,今年的端午节你想怎么过?你想不想亲手做一个“粽子香袋”.来美美自己.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来,别犹豫,和我们一起做个香袋过端午吧!  相似文献   

4.
<正> 端午节(2010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是"岁时八节"之一,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来历说法不一,最常见的是两种:一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的楚国诗人屈原,二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被吴王夫差赐死、尸体于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吴国忠臣伍子胥。传说伍子胥死后化为涛神。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是端午的传统习俗,一些地区还会在家门前悬钟馗像镇宅,挂菖蒲驱瘴。此外,人们还有"躲端午"(指接已嫁之女回家过节)、立蛋(如在正午时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会有好运道)、佩香囊等习俗和活动。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最新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的端午节成功入选。(韩国在2005年的申遗成功的项目为"江陵端午祭"。)  相似文献   

5.
端午节悬挂香袋的历史已有千年以上。香袋中的香料(有艾叶、雄黄、香草等,中药店有售)具有消毒、除虫、治病的功能,每当端午节来临,人们做出各种各样的香袋给孩子们悬挂在胸前或戴在手腕上,孩子们总是欣喜万分,成年后还会留下美好的记忆。下面介绍几种香袋的制作方法: 虎形香袋: 选择各种色布进行裁剪:头面两块(图一)、耳四块(图二)、鼻一块(图三)、眼各二块(图四),王字一个(图五)。先把耳朵两块缝合,翻过来在边上缝上一圈开司米毛线。缝合面部,按图样部位装上两耳,留出下端翻口。翻过来后,塞进棉花和香料,将翻口处用针线收紧。用白胶将眼、鼻、  相似文献   

6.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是我国的一个传统文化节日,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很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戴香包等逐渐成了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这次来我们擂台赛上“打擂”的两篇习作,就都与端午节有关。  相似文献   

7.
<正>一、活动背景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纪念真实的历史人物而缘起并延续至今的节日,但学生们对端午节的印象只是吃粽子、系五彩线、挂菖蒲和艾叶等,从来没有深入去认识端午节。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了,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最高兴的莫过于天真活泼的学生们了,为了让学生们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我们策划并实施了此次班会。  相似文献   

8.
嘉兴端午节习俗中,除了有特色鲜明的民俗事项还具有龙舟竞渡,踏白船,挂艾草、菖蒲和大蒜头、熏闷烟等等仪式行为。这些仪式行为,具有浓厚的地方历史文化特征,并伴随端午节的变迁体现出传承特点。  相似文献   

9.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端午,即端五,这是古人有“值五曰午”之俗的缘故。晋代周处《风土记》释:“仲夏端五,端,始也。”端午是五月第一个五日,故又称“重午”或“重五”,至于“端阳”则取其阳气始盛之意。这天有吃粽子、赛龙舟、采艾蒿和菖蒲等习俗。关于吃粽子、赛龙舟习俗的起源,不少学者作过专门研究,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而对采艾蒿和菖蒲习俗的起源,至今尚未无人作专门探  相似文献   

10.
中国端午节     
端午节是首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传统节日。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全国各地也有着不同的习俗。下面我们来看看端午节有哪些主要的习俗吧!  相似文献   

11.
端午的粽子     
<正>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在我们故乡,家家户户都会品尝独有家乡温柔味道的五芳斋粽子。所以在我的记忆中,它是一个美好而温暖的名字。端午节,相传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而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故乡端午节的习俗也像其他地方一样,用艾草、菖蒲、蒜头连梗  相似文献   

12.
设计意图 端午节快要到了,大街上到处都能感受到节日的气氛,粽子、绿豆糕、艾窝窝等特有的节日物品吸引着孩子们。一天,贝贝在班上兴奋地告诉大家:“超市里有条龙呢!”很多孩子都附和起来:“我也看到了!”“龙身上还装有粽子呢?”就在那天的社会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一起交流了端午节的来历、过端午节时的习俗等内容,孩子们意犹未尽。  相似文献   

13.
去年端午节放假前的课堂上,给学生上了一节主题班会,讲了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习俗和我国独特的端午文化。临了,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画一幅端午节主题的画。从下午开始,孩子们的画作就纷纷拍照发在班级群里了:五彩斑斓的龙舟,白嫩可爱穿着一身绿衣的粽宝宝,漂亮的美术字"端午安康"……我把这些精美的画作一次次用九宫格发在我的朋友圈里,引来众多朋友的点赞,我也感到自豪,颇有成就感。  相似文献   

14.
宝山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投汨罗江殉国的日子。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等等。虽然各地名称不尽相同,但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相似文献   

15.
端午诗话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隆重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仲夏端午。端者,初也。”(西晋周处《风土记》)端,即事物的初始;午,为十二地支之一。由于“五”与“午”同音,故端午又称“端五”。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为避“五”字之讳,“端五”才正式改成“端午”。据史书记载,古代过端午节,民间便有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挂香袋、门上悬艾和菖蒲等习俗,有的还一直延续到现在。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吟咏端午佳节盛况的诗确实不少。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反映了端午最盛大的民间娱乐活动竞渡(即赛龙舟),历来被…  相似文献   

16.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相似文献   

17.
香囊     
古代生活的仪式感让后人艳羡。香囊便是一桩。香囊又叫香袋,也叫荷包,起初的意思是辟邪除毒,“五月绣香袋”是各地的风俗。到了端午节,大人就给孩子们戴上一个叫“五毒”的香囊,上面绣着蜈蚣、蛤蟆、蝎子、壁虎和蛇,有的还要绣上扫帚、辣椒、小蒜头和小黄老虎,香囊里面装上香草药。在我们南方,现在的端午节除了吃粽子、盐蛋和鸭子之外,还要买些菖蒲、艾草之类的草药,熬成水,给孩子洗澡,以防止毒虫叮咬。香囊消失在今天,可能与服饰的变化有关。想那古人长袍阔袖,大轮廓有了,就须得一些细节上的考究,香囊的精致美丽就挽了一个考究的结。今天的…  相似文献   

18.
习作内容:端午节快到了,请你选择材料,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短文。可以介绍端午节的来历,这一天为什么要赛龙舟、吃粽子;也可以专门介绍你们当地端午节的风俗。习作指导:1.本次习作是合理利用书中提供的相关资料,重新组  相似文献   

19.
一、中华民俗传统节庆教育分年级教学序列 1.各节庆日分年级教育主题 2.分年级节庆教育的教学目标与重点内容一年级: 让学生了解节庆日的基本习俗常识, 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清明节:初步了解清明节是我国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感受缅怀古人的崇敬感。端午节: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祛毒避疫、纪念古人的节日,感受华夏民族的自豪感。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是家庭团圆的节日,感受家园和睦的归属感。重阳节:初步了解重阳节是野游的节  相似文献   

20.
一、活动目的——一彩 1.跟爸爸妈妈学习包粽子,体验浓浓的亲情; 2.了解端午节的来历、风俗以及端午的诗词,教育学生不忘中国的传统节日; 3.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收集、整合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二彩 1.布置学生阅读书籍,网上搜寻,了解有关端午节的知识; 2.教室门口放置艾草,校园里布置关于端午节来历、风俗、诗词的展板; 3.苇叶(或竹叶)、红枣、糯米、五色丝线、香囊等; 4.教师准备有关端午的课件; 5.邀请家长参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