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实施新课程高中阶段改革已迫在眉睫,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我心里有些茫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如何教学。通过学习、参加培训,我逐渐明白,新课程教学教师要转变角色,由教者转变成导者,树立服务意识,优化课堂教学,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相似文献   

2.
一、“扶”与“放”结合。转换师生角色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是师生角色的转换。陶行知先生曾说:“好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演”变为“导演”,变“灌输”为“引导”“点拨提升”,所以教师要明确目标,指导方法,点拨思想。正如朱熹所说“师友之功,贵在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历史知识的掌握者、历史课堂的活动者、情感价值观的体验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合作、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对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了新挑战,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角色定位,重新认识确立自己的角色内涵,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引导,形成“教”与“学”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启动,新课程实施对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需要,保证新课程实施达到预期目的。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转变长期以来,传统的课程体系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它把教师基本上局限在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之内。尽管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师为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但未能从整体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教师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的输出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等传统的角色定位束缚中走出来,在新课程的环境下重新理解和塑造自己的角色:由原来的课程复制者转换为课程的创造者、设计者和评价者;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换为“跨学科型”教师。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才能适应“终身学习”、“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广大基础教育教师主要充当的是“教书匠”的角色,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基本职责。而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和主动的适应者,肩负新课程实施重任,要求教师从“教者”向“学者”转变,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为此,教师必须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教学研究技能。事实上,  相似文献   

7.
这里的“学”是与“教”对举的,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从理论上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似乎是可以分离的,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着眼于教师的“教”,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评价课堂教学。而在实践中,在新课程的理论视野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则是紧密联系的。教师的“教”只是手段,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要真正走进新课程,必须实现课堂教学评价重心的根本转移,从关注教、关注一般转移到关注学、关注学生的差异上来。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敢多说一句话,生怕有“观念陈旧”之嫌的顾虑,提出教师的角色应由传统毫义上的“教”者向情感共鸣的沟通者、问题情境的创设者、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心智灵感的唤醒者、信息平台的搭建者、课程资源的引导者转变。这样有利干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的意识,有利于学生从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  相似文献   

9.
李达金 《考试周刊》2013,(90):176-176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是连云港市教研室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以学为主”、“以教促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课堂教学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教学生的学:教师由多讲转向少讲,注重学生多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势必带来教师角色的转变和重新定位。教师由原来满堂灌的教书匠、讲解员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激励者,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的主导作用没能完全发挥,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教学效果不强.那么导致教师角色缺失的原因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10.
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怎样处理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那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承担起研究者、实施者、组织者、促进者的角色。本文将其概括为“四者”。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和实现高效课堂,我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了“4+1”教学模式。所谓“4+1”教学模式,是指“预学、交流、导学、达成”加“再导”。“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如何学。”这一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在“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中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自学与互学。  相似文献   

12.
在现行新课标,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合作的探索者。新课程改革将使课堂教学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教师的角色也将发生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裴晓菲 《云南教育》2005,(20):11-17
总的目的。和要求面对新课程改革,“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是广大教师长期以来思考的几个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一书从“数学课程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新课程教学内容”、“新课程教学设计”、“新课程教学实施”和“新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出了相应的回答。为此,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的总体要求是:理解数学课程理念,把握数学课程标准,掌握小学数学的基本教学法和评价方法,并逐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外现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最终建构起科学、民主、开放、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孙宇 《教书育人》2006,(12):74-75
一、改进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小学英语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体验真正的教学环境。而课堂是学生们把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融会贯通的场所。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足教师“教”、学生“学”,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角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革当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再先进、再科学的教材在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思想落后的教师那里也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因此有人说“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是很有道理的。面对课程改革,教师加强学习,主动完成自身的角色转换,对于适应新课程,缩短实施新课程的过渡期,促进新课程在基层学校的实施意义重大。曾经有学者提出“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教者首先应当是“学者”。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新课程得以高质量实施的基本保障。教者首先应当是“学者”,他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怎么教的问题就是怎么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克东 《甘肃教育》2014,(19):76-76
正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角色的转变已成为一种必然。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拥有知识权威者的形象,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1.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的教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教师,其角色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新课程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以及人的潜能向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的输出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等传统的角色定位束缚中走出来,在新课程的环境下重新理解和塑造自己的角色:由原来的课程复制者转换为课程的创造者、设计者和评价者;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换为“跨学科型”教师。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才能适应“终身学习”、“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及问题1.评教者过于注意课堂教学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教师过分追求“形似”,从而使教学的本质被异化、扭曲。“评价新课堂,要有新理念”,是现如今许多中小学评教人员不成文的评教信条。与之相适应,“教授新课程,要有新理念”也成为新课程背景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教师的知识处于权威地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即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的转变,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下面我谈谈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理念下应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