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观察的材料之后.不要先指定他们观察材料的哪些特征,提出这样,那样的观察问题,限制儿童的自由观察活动和观察芳法,而是尽量地鼓励他们主动、独立地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感官,以各种方式观察提供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在自然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获取科学知识,必须指导学生做到三个独立。 一、独立观察 当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们提供了观察的材料之后,首先不要指定他们观察材料的哪些特征,提出这样、那样的观察问题,限制儿童的自由观察活动和观察方法,而是尽量地鼓励他们主动、独立地、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感官,以各种方式观察提供的材料。儿童对不了解的事物,本身就有一种好奇心和神秘感,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观察活动、观察方式去发现秘密,获取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如果教师在他们观察之前就把观察事物的属性或有关问题提出来,那就破坏了儿童对事物的神秘感,减弱了儿童的观察兴趣,不利于他们独立观察活动的展  相似文献   

3.
1 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观察探索学生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看似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观察,殊不知,这恰恰束缚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发展.我认为,在教学中一旦出示了观察材料,就应该最大限度地鼓励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以各种方式研究所提供的材料.如果教师首先就告诉了他们该事物的属性,或者有意无意地用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提示,就会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观察积极性.教师应当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地把观察过程、观察方式和发现的秘密用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现成功,就会不断地提高观察兴趣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则是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体验活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设各种教学活动来引导他们用眼、耳、手、脑等感官去体验,从中获得种种发现,继而进行各种思维活动,最后形成自己独特体验的一个自由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1 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观察探索学生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看似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观察,殊不知,这恰恰束缚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发展。我认为,在教学中一旦出示了观察材料,就应该最大限度地鼓励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以各种方式研究所提供的材料。如果教师首先就告诉了他们该事物的属性,或者有意无意地用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提示,就  相似文献   

6.
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它是在教师科学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小学生的年龄和思想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体验活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设各种教学活动来引导他们用眼、耳、手、脑等感官去体验,从中获得种种发现,继而进行各种思维活动,最后形成一个具有自己独特体验的自由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观察鱼》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小动物”单元中的第三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鱼、描述鱼、研究鱼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知鱼,并且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9.
体验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而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体验活动,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设各种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用眼、耳、手、脑等感官去体验,从中获得种种发现,继而进行各种思维活动,最后形成自己独特体验的一个自由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教学背景】《观察鱼》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观察小动物”单元中的第三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鱼、描述鱼、研究鱼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知鱼,并且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所观察到的事物的某些特征。在学生对鱼进行观察研究时,有些组为  相似文献   

11.
导学三题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因此,教师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允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一、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典型、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  相似文献   

12.
王玮玮 《辅导员》2014,(15):85-86
正主题教学强调孩子在丰富的活动中自由地体验、探索、交往,获得属于孩子自己的真知。而在此过程中,要想让孩子能自主的深入探索,教师动手制作的教具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教学所需的更多应该来自生活中孩子身边易得的材料,来自孩子身边丰富的各种物品资源和一些废旧物品的利用,这就对教师的课前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教师用各种手段和途径去收集到材料,并合理地运用到主题的每个教学中,才能让孩子用感官充分地体验。  相似文献   

13.
王玮玮 《辅导员》2014,(10):85-86
主题教学强调孩子在丰富的活动中自由地体验、探索、交往,获得属于孩子自己的真知。而在此过程中,要想让孩子能自主的深入探索,教师动手制作的教具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教学所需的更多应该来自生活中孩子身边易得的材料,来自孩子身边丰富的各种物品资源和一些废旧物品的利用,这就对教师的课前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教师用各种手段和途径去收集到材料,并合理地运用到主题的每个教学中,才能让孩子用感官充分地体验。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物学》2005,21(6):15-15
自由发现的特点是学生以他们觉得最合适的方式去探究他们感兴趣的课题,教师是一个服务。学生充实各种实验活动,如调查、做实验、读写、讨论以及其他的考查方法。在自由发现中,学生自己决定什么对他们重要并去学习,构建自己独有的学习活动,探查自己选择的题目,设计并探究自己的调查情况,阅读参考资料,学习前人的经验。教师充当一个提供资料和合作调查的角色,学生则深入到认识世界中。  相似文献   

15.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 ,操作学具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教师要注重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并指导他们操作 ,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下面谈谈几点尝试。一、在操作中发现小学生形成和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一般是通过感知———表现———抽象———概括。为此 ,在概念教学中 ,要让学生充分地感知 ,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 ,再通过比较、分析、综合 ,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进而把这些本质属性连结起来 ,综合为整体 ,形成概念。例如 ,教学“圆周率”这个概念时 ,教师先发给学…  相似文献   

16.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上好自然课的关键,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好观察、实验材料。这些材料一部分是实验室提供的,还有一部分要靠教师从大自然中获取和自制。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像这样的观察、实验材料应尽量组织学生自己参与课前准备,因为自然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儿童认识一些具体的自然事物,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可以使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为学习研究新知识获取更多的感性材料。 在教《动物和环境》一课时,课文中有两个引导学生认识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里的实验,实验材料主要是蚯蚓。乡村小学的学生找蚯蚓是比较容易的事,课前我布置每个实验小组自备5条蚯蚓,学生在挖蚯蚓时就在无意中获得了在什么地方能找到蚯蚓的感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经历着一场变革。我们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端正办学思想,使数学教学以学生的活动为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承认学生的能动性,多考虑怎样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让他们的能力得以发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自由地看、自主地想、自王地说、自主地做,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18.
《科学课程标准》给常识课教学带来了新的冲击和要求,如何上“有点科学味的常识课”,在常识课堂中渗透科学探究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已成为小学常识课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一、提供材料,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充分感知材料是儿童正确认识自然界的基础。“充分感知”也就是通过各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观察。细致、持久的观察能够引发科学探究的问题,但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材料。材料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其他载体,如挂图、投影、网络、影像等。如教学《植物的根》,可以先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芫…  相似文献   

19.
我在不同的两个班上了《观察鱼》(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这一课,教材中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鱼,然后在观察的基础上自己画一条鱼。在教学中,是让学生先观察鱼的特征再来画鱼,还是先让学生画一条鱼再来观察鱼的特征,我在两个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尝试。教学一先观察鱼,再画一条鱼。根据教材的编排,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分小组观察饲养在水槽中的鲫鱼,学生很感兴趣,观察的也非常认真仔细,有直接用肉眼看的,有借助放大镜看的,有用手抓起来边摸边看的,甚至有几个同学还不厌其烦地数着鱼身上的鳞片,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将鲫…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的知识教师不要单纯地传授;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不要暗示;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的活动教师不要代替。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自主探究,发现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