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朱莉 《现代教育科学》2004,(4):52-52,21
在素质教育中,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不论是生存还是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必不可少,而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现实,却是令人忧虑的.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每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人们安定舒适的生活,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塑造学生真、善、美理想人格和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条件。为学生创造一个舒心的、宽松的、自由挥洒个性的、饱含浓郁校园文化气息的育人环境,打造“绿色校园”、“书香校园”是我们多年来追逐的一个梦想。  相似文献   

3.
有一种观点,一提独生子女,就认为他们狭隘、孤僻、任性、依赖性强,仿佛他们生来就是心理失调者。然而,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都充分说明,独生子女在个性心理品质方面的某些弱点,既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必然的。关键在于教育,尤其是早期家庭教育。上期封面的十位“宝乐奖”获得者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社会化、意志品质、身体素质以及智力发展等诸方面,都显示出良好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值得广大家长借鉴。  相似文献   

4.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怎样以德育人? “以德育人”应该包括: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责任心、义务感的培养,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勤劳节俭、孝敬父母的教育,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教育,理想、志气教育以及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及培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湘梅 《天中学刊》1999,14(4):88-90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逐步深入,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增多,独生子女在幼儿园和小学占有绝对的比例。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所重视的重大课题。家长和保育工作者有责任研究和了解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并针对这些特点,培养和发展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一、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孩子的心理是在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由于独生子女独特的地位和生活环境,以及他们在家庭中所受到的早期教育和影响,使独生子女从婴幼儿期开始就与非独生子女有一些心理特征上的差异。从好的方面看,由于父母只有一个孩…  相似文献   

6.
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现代高等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而形成一体的“绿色”教育 ,素质教育是“绿色”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核心。应当“以‘绿’育人 ,而非其他”,人是有感情、思维能力、精神境界、个性的 ,是有“灵魂”的 ,“育人”主要是正确“开发”人脑 ,化育“灵魂”;应当“科学人文 ,交融生‘绿’”,科学与人文各有其独特作用 ,但不可分割 ,两者的交融可生成正确的追求目标、优秀的思维、良好的同外界的关系 ;应当“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营造“绿色”环境 ,包括学科建设、大学功能、素质教育观念、学术竞争平台以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 ,以在此环境中“育人”  相似文献   

7.
一、心理健康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性心理和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功能状态。也就是说,个体心理具有平稳的,良好的状态,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身体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并具有良好的功能状态。开展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体育教学活动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自觉性,充分发挥体育修心养性特殊作用并加以拓展,协作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指导与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括智力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性格品质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心理品质既有智力因素,又有非智力因素。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良好的心理品质是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它必须从小培养。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就是指发展每个幼儿积极的心理品质,克服消极的心理品质。人的心理品质主要是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教师作为教育者,只有自身具有较好的素质,才  相似文献   

9.
论家庭因素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其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的优劣,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因此,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对于整个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因索构成一个人教育影响的全部源泉。古往今来,家庭环境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他们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因此,充分发挥家庭德育功能,让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紧密结合、形成合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素质教育中,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不论是生存还是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必不可少,而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现实,却是令人忧虑的。一位作家说,常见大学的学生们自称“我们男孩”、“我们女孩”,中国已有三亿儿童,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愿做“孩子”?美国一所大学在入学之初进行教育,其演讲词的第一句是:“女士们,先生们,从今天起,你们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了……”不同的称谓暗示了不同的价值确认。我们的学生是否在独立、坚强方面欠缺得太多了呢?近来屡屡传来的教育悲剧,是否在发出这样一个信号——塑造孩子们的心灵,就是在塑造明天。  相似文献   

11.
如何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是当今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双赢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求得事业上的成功,除了有健全的体魄,具备专业技术技能之外,还必须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语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应充分发挥语文课在心理素质教育上的独特功能,为使学生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个性心理品质的培育,是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内容与方法体现在他的深刻论述之中。个性心理品质无不打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深刻印记,且有其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应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地培育青少年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些都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的育人体系中,不仅要有“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的、特殊的教育课堂,是重要的育人环境之一。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全国有一亿多独生子女,他们成了这一亿多家庭的“小皇帝”,教育问题也随之提到日程上来。儿童的教育是受社会发展和儿童个体发展制约的,只有当教育工作符合社会发展方向,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时,教育才能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形  相似文献   

15.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希望。随着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推行,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因此,独生子女的教育也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不少外国专家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评价说:“独生子女成了最困难的教育对象。”事实也是如此,在当今新的家庭结构、生活环境中,相当一部分儿童出现了在个性、智力、行为等方面的特异性,在生活中,也常听家长、教师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带”。  相似文献   

16.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为心理素质教育或心理卫生教育。它是教育者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积极有效的影响,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科学的、系统的育心工程。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心理健康,完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7.
关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钱宝范韩春玲多年来,由于计划生育工作一直倡导“一对夫妇一个孩”的基本国策,独生子女便应时而生,一个家庭一个孩便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代,独生子女必有其独道的特点。为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独生子女教育...  相似文献   

18.
教书育人是各科教学的共同目标。“教书”一般指传授知识;“育人”一般指对学生进行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教育,其实,还应该包括心理品质的教育。心理品质一般指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想象、思维等)、情感(情绪、情操等)、注意、意志(决心、信心、恒心等)、个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能力、气质、性格等)的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对于学生具有重大的人生意义,因此,哲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因此.我国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有其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的。 但是,就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突出的问题是:“应试教育”的弊端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另外,社会上存在的分配不公、独生子女自身存在的“以我为中心”的特殊心理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青少年的信仰与追求,使他们形成了任性、脆弱的心理品质,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认为,在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应以“培育什么样的人”为根本。因此,必须把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列为教育教学的重点。 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要加强以育人为根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城镇中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关于独生子女的性格发展,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把独生子女看成具有特异个性的特殊儿童,甚至极端地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另一种观点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几乎没有什么差异。无论如何要认识到,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并非独生本身所致,而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