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今日科苑》2008,(10):43
随着村庄建设规划的普及,村庄建房修路等建设日益规范,对村庄建设的管理也日益法制化,但村庄绿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现。本文以浙江省玉环县为例,借鉴其他县市的经验,结合玉环县近几年建设的实践,总结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
作者认真分析了当前村庄规划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阐明了村庄规划的原则,并就村庄规划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搞好村庄规划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河南省社旗县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为例,在分析欠发达地区县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基础上,通过对县域地形地貌、交通区位等因素与村庄的规模、村庄密度、村庄的经济和村庄空间分布的表征现象进行解析,提出村庄布局规划的空间发展策略、迁并标准、村庄布局调整方案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当前,村庄规划存在布局乱、配套弱、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坚持科学管理,优化规划内容,完善规划机制。  相似文献   

5.
针对典型村庄存在的环境问题,从道路及排水设施、生活垃圾处理、绿化美化、杂物废弃物清理、畜禽散养、建筑风貌六个方面提出了村庄规划整治的措施,以此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村庄建设的脚步也逐步加快,为了推动我国风景名胜区村庄的建设,下面文章就以水磨沟区东部三村的建设规划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对该村庄概况与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该区域旅游规划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抓好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近我们根据建设局领导的指示,深入村镇对村庄近几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本文总结了多年来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上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愿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建设发展"美丽乡村",一批又一批的村庄开始进行或已经完成了整治规划,在那些已经完成整治的村庄中,我们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规划整治的雷同。我们的村庄建设越来越丧失自己的特色,照搬案例成为了普遍现象,一些具有传统特色以及蕴含民俗文化的建筑已经淹没在统一制式下的村庄风格里。如何在发展村庄的同时保留其独具风格特色的一面是当下最应该重视的。  相似文献   

9.
从新农村规划工作的特点和实践出发,对村庄布点规划规划的编制方法和编制过程进行一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村庄规划是落实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的详细规划,是优化村域土地利用开发保护格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以裴李岗村为例,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了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编制了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并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空心村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其不仅是对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与低效利用,更映射出农村社会组织结构的失调。城乡二元结构所引起的农村经济格局失衡是导致农村人口流失、形成空心村的直接驱动因素,因而合理的经济保障体系构建成为空心村整治的核心环节。本文基于离心力与向心力的不均衡关系,提出了空心村演化的非等量动力机制,其中经济动力对于农村空心化的作用显著并同时存在着层级间的传递。通过选取滇西南的大理市和山东半岛的禹城市、青州市作为典型村落案例区,重点梳理了不同类型农区空心村整治过程中的资金分配、资源配置以及补贴政策的差异性问题。为实现空心村整治后农民的安居、就业、收入的长远保障,有必要进一步强调“保障补偿主体、发展优势产业、完善配套设施、拓宽融资渠道”等空心村整治保障对策,并重视保障对策间的统筹协调,从而协同推进中国乡村空间重构和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甘肃舟曲及相邻的迭部、宕昌等地的藏汉杂居村庄中,噶麦诺村颇具代表性。本文以作者在村中的两次实地调查所获资料为据,记录了噶麦诺村打工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其给村庄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进行分析,并就打工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边缘藏区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苑韶峰  干欣怡  唐奕钰 《资源科学》2021,43(7):1361-1374
建立科学合理的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是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以促进宅基地退出的有效途径。本文在联盟利益分配机制下构建基于贡献的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模型,对浙江省典型县市进行测算,探讨了宅基地退出中各主体的贡献和增值收益分配比例的区位差异。结果表明:①以宅基地退出中农户与集体的机会成本和政府的投资成本为依据,测算得到的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比例接近于改革试点地区的地方政策标准和典型实践案例;②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中各主体的贡献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和城乡梯度性。农户和集体的贡献均呈现慈溪>义乌>嘉兴>泰顺>云和的分异特征和城中村>近郊型>远郊型>边远型的递减规律,政府的贡献呈现嘉兴>慈溪>义乌>泰顺>云和的分异特征。③不同地域和村域区位对应不同的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格局。不同地域下,嘉兴、慈溪、义乌的农户增值收益分配比例较高,泰顺、云和的政府和集体分配比例较高;不同村域下,城中村、近郊型村庄的农户和集体增值收益分配比例较高,远郊型、边远型村庄的政府和农户分配比例较高。基于此,应根据区位差异,关注各方利益损失,遵循“按贡献分配”原则构建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宅基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4.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是现阶段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中重要的基础工作,而以往的承载能力研究多是面向大区域尺度,专门针对村镇建设的承载能力评估比较少。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自然资源部最新公布的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技术指南为基准,探讨了县域尺度面向村镇建设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选取的案例区为地处江南丘陵地区的江西省永丰县。通过永丰县村镇建设特点及其资源环境限制因素的初步评判,建立了以土地、地质灾害、生态为主要限制因子的种植业和村镇建设不适宜区判定的指标体系,划分了以行政村为基础单元的村镇建设适宜类型,测算了高开发强度和平均开发强度两种情景下的全县人口合理规模。研究结果表明:①永丰县种植业和村镇建设不适宜区面积分别为1779.77 km2和1838.68 km2,剔除重叠面积后为1838.94 km2,占全县面积的67.81%。②按照各村不适宜区面积、现状人口、村镇建设的情况,全县216个行政村可被分为生态保护重点村、种植业发展重点村、中心集聚重点村和其他村4大类。③当地高开发强度和平均开发强度情景下,全县耕地种植业可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分别为135.38万和140.10万人。④按照人均建设用地100、140和200 m2测算,高开发强度情景下,全县村镇建设用地可承载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4.05万、60.04万和42.03万人;平均开发强度情景下可承载的人口规模分别为54.61万、39.01万和27.31万人。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现行“双评价”技术指南的应用与完善提供案例支撑,也可为永丰县实施乡村振兴和村镇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利国  王占岐  魏超  高云霄 《资源科学》2019,41(9):1703-1713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村域多功能发展及管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契合点和新路径。本文通过系统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村域各项功能及多功能指数展开评价,利用纵横对比法识别村域主导功能及短板功能,确定各村域的发展类型,并提出了差异化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村域农业生产功能、居住生活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及生态保育功能的空间分异明显;②山区村域多功能指数整体不高,且各村域差异不大;③通过识别各村域主导功能及短板功能,建立发展类型划分规则,将研究区划分为极化发展型、主导发展型及综合发展型3大发展类型,并进一步将极化发展型细分为4类发展亚型,将主导发展类型分为3类发展亚型,最终对各类发展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本文从村域多功能视角探索乡村振兴策略,为中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也有利于拓展地域多功能研究视角,进一步丰富多功能研究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6.
经历了30多年快速的城镇化之后,乡村开始大面积凋敝,承载灿烂农业文明的乡村遗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一波不可阻挡的逆城镇化暗流正在涌动,一场"新上山下乡运动"正在袭来,对遗产村落保护来说,这既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也可能是历史性的大灾难。消极保护的思想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并已经证明注定失败。积极面对挑战,尽快探索新时代的遗产村落保护途径和方法,刻不容缓。面对复杂的乡村社会和经济条件,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并获得解决之策。文章表达了关于"新上山下乡运动"的观点,提出了此背景下的遗产村落保护和复兴的基本工作框架,并以徽州西溪南村为例,总结了近3年实践中的一些有益的经验,为中国正在和即将面临的大量遗产村落的保护和复兴工作,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东风村”、“消泾村”和“青岩刘村”等我国三个典型淘宝村内26位创业家的深度访谈,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就创业门槛、羊群效应和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形成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探析。研究发现: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社会创业决策的羊群效应,而形成羊群效应的关键则是电子商务发展初期创业的低门槛特性;资金投入较低、网销知识较少、生产工艺容易掌握、经营场所不加限制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农民主体的创业热情;因此,在政策上更应关注创业资源和领头人示范在推动农村地区创业集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伴随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中国不少村镇出现“五化”(非农化、老弱化、空废化、污损化、贫困化)现象,成为制约中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障碍。构建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与测算方法体系有助于支持村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水、土等资源优势,振兴乡村经济,改善村居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本文梳理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脉络、应用领域与尺度特征,并以村镇地域系统为对象,从综合性与地域性视角界定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从承载力与承载体及其相互关系切入,剖析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和外延。在对村镇建设类型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要素的互馈关系,探讨了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互作用机理。最后,通过指标体系与系统模型构建,采用“短板原理”,初步构建了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体系的理论模型。本文主要贡献为完善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体系以及系统评估方法,同时对于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天津乡村景观保护规划中文化特色延续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乡村景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乡村景观的面貌。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受之影响而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景观差异,这些差异正是村落中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在乡村景观的发展过程中,保护规划好乡村景观的同时,要做到突出乡村景观的文化特色,保持传统,力求创新。本文着眼于解决乡村景观生态、生产、生活,特别是文化特色延续问题,主要以天津地区为例,研究乡村景观保护规划中文化特色延续的具体途径:统筹城乡景观规划;开展政府合作和民间协作;发挥非政府组织与乡村精英的作用;完善乡村景观规划建设审批与管理制度;以学术共识推进乡村景观文化特色延续工作等进行归纳与总结,使乡村景观形态回归地方,传承特定地域人们生活与发展的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20.
景观分类既是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又是开展景观评价、规划与设计的前提条件,是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但是,目前国内外对景观分类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还不够,对乡村景观分类的详细探讨更是不足.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景观分类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乡村景观规划的要求和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乡村尺度的景观功能形态分类方法,即采用景观区、景观类、景观亚类和景观单元四级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地貌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比较典型的北京市海淀区白家疃村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景观类型划分,共划分了1个景观区、3个景观类、9个景观亚类和28个景观单元,并借助于GIS,进一步编制了白家疃村景观分类图.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反映实际存在的各种景观类型,充分考虑到了影响乡村景观类型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能够满足大比例尺的乡村景观制图和乡村景观规划的需要,体现了乡村景观的特点,是一种比较综合的实用性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