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李亚 《传媒》2008,(1):72-73
Web2.0方兴未艾,Web3.0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由于网络产业高速的成长性,我们应该更谨慎地对待互联网.网络可以有泡沫,但我们的思维不能有泡沫.前两代互联网的一些重要问题,诸如盈利模式、法律和道德问题都还没有充分解决,下一代互联网的特征和模式也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笔者认为现在的网络发展还处于Web2.0的延伸阶段,即后Web2.0时代.  相似文献   

2.
Web 3.0下的信息服务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eb 3.0是互联网的一个新兴概念。本文首先介绍了Web 3.0的内涵,分析了Web 3.0与Web 1.0及Web 2.0的关联,并阐述了Web 3.0的特征,最后具体探讨了Web 3.0对信息服务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Web3.0是互联网的一个新兴概念,是人性化服务与智能化服务的结合。阐述了Web3.0的内涵及特征,分析了目前数字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Web3.0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Web3.0思想的图书馆3.0服务新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一平 《图书馆》2011,(1):90-92
本文通过介绍Web3.0思想的发展历程、概念、技术特征等,引出了基于Web3.0的图书馆3.0的概念、特征、应用模式,揭示了新一代图书馆3.0给图书馆的情报采集、资源共享等方面带来的伟大变革。最后通过构造一个图书馆3.0的互联网信息检索模型实现了校园招聘信息的高效检索,从而更加充分的说明了图书馆3.0的巨大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们见证了Web1.0门户媒体时代,经历了Web2.0社交媒体时代,目前Web3.0时代随着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正逐渐地成型,智能场景时代成为趋势.Web3.0让人惊艳的便是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虽然互联网对人工智能尚且处于利用弱人工智能的阶段,但这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Web3.0时代一定要富有前瞻性地做出变革策划,紧紧跟随科技和时代的发展才能在整个社会的转型中做到不落伍.本文便通过对未来web3.0时代和人工智能的展望大胆猜想新型社交软件(名称为IU)在Web3.0时代的变革与创新运用.  相似文献   

6.
现有互联网存在诸多缺陷,如难以传递价值,用户缺乏身份和数据自主权等,急需通过革命性的创新来推进互联网的跃迁式发展,Web3.0就是下一代互联网较好的路径选择。Web3.0具有安全可信、传递价值、新型激励系统、全真互联等优势,其本质是全新的下一代互联网。从本质上说,Web3.0与元宇宙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下一代互联网的底层技术和应用场景落地,其中Web3.0是元宇宙发展的底层技术,而元宇宙则是Web3.0的应用场景落地。  相似文献   

7.
2010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尤其关注新传播技术的发展,学者们试图从科学技术的宏观角度,重新打量陪伴人类的传播媒介.在互联网和Web2.0兴盛之际,未来的"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和Web3.0甚至N.0已经进入了学界的视野.物联网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Web3.0的技术特征是:万物感知-智慧控制;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全方位信息交互;人与物质世界的联接.  相似文献   

8.
刘琼  任树怀 《图书馆》2011,(2):83-85,96
Web3.0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互联网将朝着语义网、数据网、智能网和3D网等方向发展。Web3.0的理念和技术,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也为图书馆带来了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文章通过介绍Web3.0和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内涵、技术特征,展望了W eb3.0技术下信息共享空间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社会正步入Web3.0时代,Web3.0的出现和发展会对知识传播产生何种影响,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Web3.0及其发展趋势 Web3.0是建立在Web2.0基础上的,是对Web2.0"参与、展示、互动"所造成的用户大量参与且无有效管理办法,致信息纯净度和可信度大大降低、搜索引擎精准度下降之弊端的有效改进①,其核心理念是"个性、精准与智能",它不仅包含了Web2.0的一切特点,同时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Web3.0下的图书馆服务拓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互联网从webl.0到今天的web3.0,把网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升到重要位置,而Web3.0更强调生活的真实感,让互联网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每个用户可以定制自己的互联网门户,其中包括Widget的运用,使图书馆大大延伸网络服务的内容和功能.  相似文献   

11.
吴卫东 《东南传播》2012,(12):172-174
Web3.0是应时代需求产生的一种新的信息传递模式,它改进Web2.0在信息传递中的种种不足,其本质特征是智能化、个性化,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Web3.0技术在旅游行业的应用将对旅游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个性化、高效的自助游将成为市场主流、旅游项目和活动方式将异彩纷呈,一个与传统的大众旅游有众多不同的全新的大众旅游时代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互联网发展的历史进程切入,回顾了Web1.0和Web2.0时期的发展特征及其在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领域的体现和应用,分别讨论了Web3.0的两大关键技术——NFT和元宇宙是如何重新界定甚至彻底改写了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的理念规则和实践路径,并结合对学界前沿观点和业界最新案例的梳理,总结和提炼了Web3.0时代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的趋势与愿景。  相似文献   

13.
从Web3.0看图书馆与用户关系新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从阐述Web3.0的含义及特征出发,分析了传统意义上图书馆与用户的关系,并提出了Web3.0时代图书馆与用户关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基于Web2.0的图书馆聚合门户个性化不强,智能化和精准化缺乏等缺陷,结合Web3.0相关技术,指出Web3.0环境下图书馆个性化聚合门户的主要特征,提出基于Web3.0的图书馆个性化聚合门户平台基本架构,探讨门户框架的组成部分及其关键技术,以期为图书馆个性化聚合门户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进化路径与媒介融合模式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东耀 《编辑之友》2015,(11):72-76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技术、服务和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WebN.0已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标尺及进化的路径.Web1.0、Web2.0、Web3.0、Web4.0等代表着不同的互联网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对新闻传播业具有重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媒介融合的发生并且持续推动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媒介融合模式的变迁和互联网的进化路径密切相关,互联网的进化重构了传者与传者、传者与受者等之间的关系,这是媒介融合的核心.追求人机合一、传受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Web3.0与个性化信息服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论文在对web3.0的含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Web3.0的四个特征,着重介绍它对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影响,介绍了Web3.0目前面临的问题,并对其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微电影作为一种在Web2.0时代受社交媒体不断发展,以及受众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新型媒介手段,在Web3.0时代具有极强的营销传播效果.尤其是在以4G技术为推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了巨量的对移动客户端高度依赖的群体.  相似文献   

18.
自美国ARPANET网络的起步和挪威采用TCP/IP协议经SANNET接入Internet开始,网络从Web1.0(互联网)→Web2.0(社区网)→Web3.0(语义网)→Web4.0(泛在网)以加速度的方式发展,而目前我们处于语义网向泛在网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在该阶段,在异构资源之间、异地用户之间以及用户  相似文献   

19.
即将来临的Web3.0时代将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Web 3.0的信息源个性化、搜索智能化、数据整合有效化、信息服务高效化等诸多特征对于个人知识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为了将Web3.0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平台更好地应用于个人知识管理,在对Web3.0内涵与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知识的获取与组织、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利用与创新三个方面对Web3.0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前一段时间有很多人在说Web2.0,最近批判Web2.0的声音也比较高,我觉得夸大和批判都是不对的,实际上Web2.0或者说第二代互联网正在潜移默化的进入到我们的网络当中.我们现在的互联网实际是一个双层的互联网络,大多数的用户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连到他想要访问的网站,这是我们现在网络主要的服务方式,它是以Web网站为中心的.最近我看了一份摩根·斯坦利的报告有很大的启发,互联网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体现,报告中举了一个芙蓉姐姐的例子,芙蓉姐姐从她诞生到家喻户晓所用的时间和成本比起一个同样的影视明星来说都是非常非常少的,所以网络具有非常强的传播力量,这一点我们都没有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