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远生被誉为“报界之奇才”。他以敏锐的眼光,超强的洞察力关注着民国初年的唐绍仪内阁,并提出许多精辟的论断。《远生遗著》是其思想的结晶。  相似文献   

2.
民国元年唐绍仪内阁是中国推翻封建帝制后根据《临时约法》组成的共和国第一届内阁。由于唐内阁存在时间不长,政绩不彰,因此历来对它的评价也不高。从唐内阁成立的政治环境与组建过程可以看出,这个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的责任内阁,实际上是经过协商形成的混合型内阁,主导权操在极权主义者袁世凯手中,内阁成立伊始,便面临种种矛盾并且不被列强所看好。唐绍仪内阁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唐氏有其内阁人事制度的原则与新政权内政外交的抱负;内阁组建后亦承续南京临时政府的建政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文  相似文献   

3.
唐绍仪和孙中山都是广东香山县人,属同时代的政治家。他们在民国初年曾共同为反对军阀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而携手合作,同时在实现共同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上又存在着重大分歧,以致最后在政治方面分道扬镳。但两人是君子之交,并未反目为仇,反而一直保持着私人的过从和友谊。  相似文献   

4.
民国内阁摄政制度由《大总统选举法》产生,摄政内阁每出现一次,国家就会遭受剧烈的动荡,从民初的六次内阁摄政历程可以看出,辛亥以后民主共和制度逐渐消亡,从最后一届摄政内阁的幻灭以及南方党军体制在全国的胜利,可以看出一个更加符合历史潮流的制度正在中国兴起。  相似文献   

5.
明朝在朱元璋废丞相制后,决策中枢与行政间出现脱节,于是产生了内阁制。内阁的职责主要是“票拟”与调和,阁臣受制于皇帝和司礼监的批红,不能拥有丞相的权力。有明一代,相权不予内阁,成为官僚集团的软熟保守、宦官的擅政专权以及阁部之争与党派之争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政治腐败的集中体现,它加速了明王朝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6.
内阁是英国政府的首脑机关。内阁办公厅的设立使内阁文件得到系统地管理,逐渐形成《英国内阁文件》。该系列档案详尽收录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英国内阁的各类文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国内外的学者所重视。  相似文献   

7.
明初沿袭元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及丞相,下辖六部。洪武初期,中书省除了拥有执行权、封驳权以外,还负责接收章奏并进行初步处理。洪武十年(1377年)前后,朱元璋对中书省采取了若干限权措施。此后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中书省的职掌主要是奏事建言、受敕执行、推荐官员、御前引见等。朱元璋的理想是,公卿互相牵制,大权集于皇帝。但明初的中书丞相,实际上是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这一制度与朱元璋的理念有很大反差,所以,明初主持中书省省务的大臣无一善终。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后来,还把不许设相的规定写进了《祖训》。  相似文献   

8.
满清入关以后,在中枢机构设置上沿袭了明代的内阁制度,但"沿明制"并非清代阁制度渊源的全部。清代内阁有其自身内部机构的制度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努尔哈赤时期的文馆,由文馆而内三院,再由内三院发展为内阁。或者说,清代内阁是后金政权自身机构的发展与明制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明朝时期内阁形成、发展和职权增大历程,解析了宦官涉政与权力扩张.指出了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的宦官在明朝时期的干政现象胜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内阁政治和宦官政治双轨辅政是明朝独特的政治现象,在明朝中后期内阁和宦官之间为了行政决策权相互攻讦、倾轧,在政务中又相互依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明朝政治的发展.但明朝后期,宦官操控了内阁,导致明朝朝政混乱,政治统治愈加黑暗,使明朝逐渐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0.
在革命与宪政影响下产生的清末内阁,基本上是按照西方内阁建制所组构的一种新内阁,虽则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较为浓厚的封建色彩,但本质上已不同于封建专制下的旧内阁,其在立宪依据及阁制的组构等方面,反映了封建专制政体向近代立宪政体趋动的一种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初在英美兴起的新实在论于二、三十年代在中国盛行,新实在论是现代西方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潮。它是界于唯心主史和唯物主义之间的一个折衷学派,缺乏完整的体系。它虽然包含一些唯物主义的成分,但在认识论上倾向于主观唯心主义和直觉主义,在本体论方面接近于客观唯心主义。唐君毅先生也受到了新实在论哲学的影响,其知识论思想具有明显的新实在论特征。  相似文献   

12.
唐廷枢是唐山近代工业的拓荒人,为唐山近代工业的发轫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主要表现在创建开平煤矿、开办唐胥铁路修理厂和创设唐山细绵土厂。这些近代工业企业的出现,促进了唐山工业化及其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有关民初政治的著述多认为,1912年7月18日陆征祥出席参议院宣布政见,以出言不当,引起参议员的不信任,以致对所提请通过的六国务员一律否决,演成政治风潮。实际上,那天陆出席参议院只是提出拟任六阁员,请参议院通过,并非去宣布政见;参议员是以对陆演说之不满掩饰对袁世凯拟任六阁员和袁世凯的不满,陆征祥遂成为参议员们的撒气筒和袁世凯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14.
《文苑英华》连录唐代文学作品的文献价值大于选本批评价值,主要表现在:它具有保存唐代文学作品、保存唐代文学批评史料的文献价值,具有进行唐代文学作品辑佚、唐代文学作品校勘、唐人别集版本考证、唐代诗人考定等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5.
唐廷枢 (1832— 1892 )是中国近代著名买办、实业家 ,又是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官员。 186 3— 1873年是唐廷枢从事买办生涯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他扮演了两重性角色 :一方面凭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为怡和洋行不断开创在中国的业务 ,为英国在华的经济侵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明显表现他的买办性 ;但另一方面 ,作为洋行的高级“打工仔” ,不信任和屈辱时时伴随着他 ,特别是在经营洋行的轮船业务中 ,作为中国人的唐廷枢强烈意识着要拥有自己的轮船招商局 ,从而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6.
汤寿潜作为晚清立宪派的代表人物,针对晚清国疲民弱的现状,著书《危言》、《理财百策》,书中深刻体现了他的税收思想。在税收和国家的关系方面,他将税收视为国家正常运作的经济基础,同时也体会到税收对社会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税保护政策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税收对民众生活具有调节作用。出于对税收这两大功能的认识,汤寿潜在书中提出了税收改革建设的建议,一方面主张整顿旧税,先后提出"包厘"和"裁厘加税"政策;另一方面建议创办新税,包括印花税、佛寺庙观税、矿税以及对于鸦片收重税等,这为财政困窘的清政府指明了税收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实施路线。汤寿潜的税收思想是中国税收近代化道路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唐文治在交通大学任职期间(1907—1920),不遗余力地引进西方科学教育,同时将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与现代大学教育相互融合,寓传统文化教育于科学教育之中,追求工科教育的本土化,力图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历史文化和具体国情的现代教育模式。这是唐文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和鲜明特点,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可贵财富。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逐渐拉近了与世界教育的距离。但全国教育发展极不均衡,皖北地区的教育明显滞后于全国教育发展水平。其主要表现在初、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在全国和安徽地区的排名靠后、在校生人数少、出国留学生人数不多以及师资力量的短缺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等。皖北教育滞后的原因,既有历史的、经济的、军事的等原因,又有地区人文环境落后的因素。受历史因素的制约,建国后皖北教育仍没有赶上全国教育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唐才常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做了两件大事,由此确定了他彪炳史册的重要历史地位。一件事是积极参加戊戌维新运动,在当时迫在眉睫的救亡图强和维新变法斗争中,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以及在湖南近代化事业的启动与发展中,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另一件事是发动和领导自立军起义,试图将挽救民族危机与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结合起来,并且走着一条自下而上开展武装斗争的道路,因而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由改良走向革命的历史转折中的重要一环,为辛亥革命运动的迅速兴起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鸦片祸川,继晚晴之后,民国四川鸦片泛滥达到了鼎盛时期。在防区制时代,各军阀纷纷混战,军费所需,鸦片烟税贡献最巨。在军阀和官吏的勒种下,川地“红花白花开满田”。高额赋税的缴纳和吸食鸦片,川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即使在蒋介石政权的禁烟政策下,罂粟种植、鸦片泛滥的状况甚至不见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