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雅乐和俗乐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音乐史的核心问题。本文遵循音乐史的发展规律,着重从音乐的娱乐、政治功用等方面来研究从周乐到汉乐的雅俗变化问题。从而总结出在音乐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处于哪个历史地期,雅衰俗兴或雅兴俗衰,民间音乐始终是一切音乐发展的基础和主流。  相似文献   

2.
西方音乐史是一门专门介绍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研究性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是阐述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渊源、脉络、特点及其国际性的流传影响等等.西方音乐史课程除了是全国各大音乐学院和高师音乐艺术院校的基础必修课程外,还是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公共选修课的热门课程之一.本文试图围绕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这一核心内容.对目前音乐理论课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提出改革的一些基本思想及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音乐史是音乐专业教学的一门必修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加了解我国上下几千年的音乐发展历史,把握我国音乐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状况,提高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质,为学生们未来从事音乐教学工作打牢基础。本文就如何更好的开展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人类文化之一,它远在人类语言文字之前就已产生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音乐得到了不同时期历史的滋润,并在新时期绽放出夺目的光辉。学习音乐史,不仅仅能够有效的实现音乐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同时还能够沿着历史脉络进行有效的系统化梳理,以此来更好地强化音乐史教学效果。总之,音乐史学习对于音乐素质提升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构建音乐史教学理论体系成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王进 《华章》2012,(23)
进入21世纪,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这门学科的研究,是当今音乐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其中,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就有不少的学者参与到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范畴以及“重写音乐《的讨论,学者们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提出了不少建议.本文主要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的研究范畴问题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的音乐院系都会开设中国音乐史,这是关于音乐发展历史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是向学生讲解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以及整体风格和体系构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并且还有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中国音乐史实践教学现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西方音乐史编纂学的研究对象是西方音乐艺术发展的过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关涉中国西方音乐史学的理论建设和编纂实践问题。每一个成熟的音乐史编纂者都必定有着自己的音乐史观。本文以笔者所著《西方音乐史》为分析对象,探讨了音乐史本体与音乐史写作的关系;西方音乐史编纂的空间和时间的范畴;音乐史编纂中实证主义与历史主义倾向;重写西方音乐史的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音乐史是我国音乐学术界的重要研究领域,对于中西方音乐史的异同研究将有助于我国对西方国家音乐的理解同时对发展我国的音乐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音乐史的历史记写、研究方法、著作及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中西方音乐史的异同比较研究,同时在中西方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亦渐有相互融合之势。  相似文献   

9.
西方音乐在经历漫长的历史之后产生辉煌的成果,这些辉煌成果的需要一种良好的方法去研究,本文从音乐的本体出发,联系当今西方音乐史界中的"音乐学分析"方法,探讨这种方法是一种什么样方法,怎样运用这种方法研究西方音乐史。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下半叶,西方音乐学界形成了反审美自律潮流.在反审美自律潮流下的众多著名学者,如希奥多·阿多诺(Theoder?Wiesengrund?Adorno)、劳伦斯·克拉默(Lawrence?Kramer)、苏珊娜·麦克拉里(Suzanne?McClary)以及理查德·塔鲁斯金(Richard?Taruskin)等等,纷纷提倡通过社会文化来理解音乐活动,使得以审美自律性为基础的音乐史学变得式微.中国学者顺应了反审美自律潮流,他们在撰写西方音乐史时同样着重于展现音乐背后复杂的社会关系.但是,音乐史是音乐的历史,音乐作品的审美自律性是我们无法绕开的因素,卡尔·达尔豪斯(Carl?Dahlhaus)曾围绕如何保持音乐作为社会文化和审美艺术之间的平衡问题展开过大量讨论.如今,我国的西方音乐史撰写同样遇到了如何平衡审美和文化的问题.本文以达尔豪斯和利奥·特雷特勒(Leo?Treitler)的音乐史观为基础,并以王晡和塔鲁斯金的音乐史著作为分析文本,探讨审美自律性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撰写音乐史时不应执着于用"文化的"或者"审美的"方法去统一全书的叙述,而是应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当一部作品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文化联系时,书写应当淡化审美自律的方面.反之,当一部作品表现出明显的审美自律性时,书写应当淡化社会文化的方面.本文希望通过对审美自律性地位的重新思考,来唤起人们对作品本身的重新关注,并为未来我国的西方音乐史撰写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西方音乐史编纂学的研究对象是西方音乐艺术发展的过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关涉中国西方音乐史学的理论建设和编纂实践问题。每一个成熟的音乐史编纂者都必定有着自己的音乐史观。因此,本文所探讨的西方音乐史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观念必然体现在笔者所著《西方音乐史》之中。  相似文献   

12.
穿插于埃格布雷特《西方音乐》中的"十五个反思"无疑是该书一大特点,也是精华之所在。这种叙议结合的方式是音乐史学历史上非常有意义的一次尝试,不仅改变了音乐史学的惯常叙述模式,也拓宽了人们的音乐史学思维。借助这十五个反思,作者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他自身对音乐史研究的观点及问题,还将读者一同带入关于音乐美学、音乐术语学等学术问题的反思之中。本文将通过对这十五个反思的审思和剖析,尝试从主体性、作品中心和审美体验三个方面揭示埃格布雷特的音乐史学思想,以让人们进一步理解这部著作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西方音乐史的发展为浩瀚的历史长河留下了无数璀璨的明珠,根据对近百年来音乐史的发展以及对西方音乐史的表述和理解能力研究能够得出,音乐体系在风格和特点上多种多样,现代化的西方音乐史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专业性,主要是由于其继承了历史音乐学中的优点,才能够在现代化的今天得以发扬光大。这一研究结果有利我国于对西方音乐史的意义和内涵进行充分的了解,进而构建出具有整体性西方音乐历史观。  相似文献   

14.
中国音乐史课程作为高师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肩负着开阔学生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思辨的音乐文化价值观的重任.但却存在着教学任务模糊、教学思路单一、教学理念陈旧等诸多问题,本文借助世界音乐"他者"的文化视角和横向共时性的研究方法来重新审视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教学,将多元文化的思维渗透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任务安排中注意历史事件的横向共时性和关联性,将音乐史教学和相关文化的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中更新观念,开阔思路,变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善评价机制,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民族音乐素养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纵览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从古代到近现代,前辈们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许多的成果和经验。到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音乐史学家们对研究问题的进一步深入和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使他们更加意识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学习研究中国音乐史既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也是认识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音乐史课程主要包括中国音乐史和西方音乐史,主要是阐述中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渊源、脉络、特点及其流传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17.
顾婷婷 《文教资料》2008,(13):206-207
全面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水平,是当今高师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中国音乐史>课程是高师音乐课体系中的基础课程,但是因为音乐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专业教师缺乏、音像资料匮乏等问题,导致中音史课程面临尴尬境地.本文将从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等方面来简单阐述教师在高师院校如何教授中国音乐史才能更好为学生服务并以此提高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欧洲音乐史>与<西方音乐通史>之比较研究.以著作的框架结构、内容材料、思路、方法等为线索,对音乐史学的研究观念、方法、角度、对象、领域及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等方面予以论述.认为史书的写作是在历史的批判中构筑批判的历史.在对音乐史学观念的思考及音乐史学写作的个性化等方面,也表明了著作者在一些相关问题上的学术观点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纵览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从古代到近现代。前辈们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许多的成果和经验。到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音乐史学家们对研究问题的进一步深入和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使他们更加意识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和与中国传统化的密切联系。学习研究中国音乐史既是认识中国传统化必不可少的。也是认识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梁靓 《考试周刊》2009,(18):225-225
杨荫浏先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描述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创造音乐文化的累累成果,无论是在广度方面和深度方面都超过以往中国古代音乐通史著作的成绩。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在古代音乐史研究上的一些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