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绩制为分析教育内卷的发生根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作为优绩制的透明遴选机制,教育被视为促进社会流动、实现阶层跃迁最主要的通道。然而,随着优绩制的推广,教育的“选才”功能逐渐凌驾于“育人”价值之上,进而导致教育内卷的加剧。教育内卷的背后存在三方面的优绩制根源:一是精英阶层在教育角逐中对额外资源的占有导致竞争加剧扩散;二是优绩制的竞争逻辑所带来的系统性暴力使人们陷入西西弗斯般的奋斗“轮回”;三是优绩制的成就逻辑使优绩主体为了维护个人尊严和获得社会承认陷入自我盘剥的牢笼。成功者在“自我实现”的理想幻象中奔竞不息,失败者则不得不背负“平庸”的符号艰难跋涉。  相似文献   

2.
学校一直有英才情结,教育与优绩主义密切相关。实践中教育优绩主义促进了学校的繁荣,但也异化了教育的本质,并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超越教育优绩主义不是抛弃或废除优绩主义,而是不能简单地把“才能加努力”作为“成功”的最佳策略,应在承认人类天赋的不完美和后天环境的不确定性基础上,通过不断改进政治和社会制度安排,以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充分且适合的教育,享有体面的工作和有尊严的生活。从实践出发,在教育公平与优绩主义之间,合理的选择只能是坚持教育公平的理想,并正视精英阶层居于统治地位的现实。教育改革的应然取向不是完全抛弃或废除优绩主义,而是要使优绩主义的运作尽可能地合乎教育公平的理想,以便在追求教育公平的理想与优绩主义的现实之间保持恰当而持久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优绩主义是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正义观念,主张在教育中以个人的智力和努力作为资源分配的原则,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优绩主义主张开放教育机会,实现了教育的形式平等。以优绩为标准的分配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的合法性,体现了道德应得。优绩主义肯定了自由意志,给予了个体改变命运的希望。但在现实中,优绩主义对教育公平的承诺沦为了空头支票,并且激化了教育内耗。优绩主义给大多数人打上了“失败者”的标签,造成一种文化上的羞辱。优绩主义塑造了“公正世界信念”,一味迎合社会现实,掩盖了结构性不正义。教育要想从“优绩的暴政”中突围,必须营造宽容的文化氛围,接纳多元的价值追求。同时破除公平即正义的观念,超越教育公平的话语。最后要承认教育的限度,不能仅把教育视作利益分配的工具和阶层逆袭的杠杆,使教育回归育人初心。  相似文献   

4.
优绩主义(meritocracy)是现代社会进行选择与分流的基本原则,“追求成功”是现代社会及学校教育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规范。本文基于一所重点中学高三教育的经验资料,以“成功伦理”概括其凸显的育人价值取向,从高三教育对于“成功”的意义诠释、对学生相关价值观念和性情倾向的塑造、所建构的人际交往规范三个方面,呈现并辨析了案例中学对于“成功伦理”的理解与培育。在个体性竞争的选拔制度的引导下,“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已不仅是学生个人学业上的目标,更是被高三教育深刻地构建成为学生适应融入社会生活时应具备的观念共识。然而,优绩主义内在的理论悖谬使“成功伦理”有违教育的正当价值,高中应当为学生超越“成功伦理”创造可能。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本意是引出人性中优异的东西,整个西方教育的历史进程经历了从面向特权阶层的卓越品质(areté)培养,到包含智慧等四种美德的德性(virtus)教化,其中主导的方法就是强调通过知识解放心灵的“人文主义”。而现代性及制度化教育带来的大众教育,提出了教育的平等权利和优绩要求。优绩是不同个体自由且自主的个性化发展的结果。比之裙带关系和平等主义,优绩主义虽不完善却是各种制度选择中缺陷最少的,也是释放每个个体潜力的最佳工具。优绩主义的社会制度是一个崇高理想,但如何评判优绩、如何筛选能人仍然是核心问题,这将是一个艰巨的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6.
高质量发展既是大学回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大学自身现代化进程的主动选择。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学的形式与实质绩效协调产出,以追求提升各利益相关者福祉的实质性贡献。然而作为社会精英统治的普遍整体意识形态与个人生存策略,优绩主义已全面渗透到大学内部治理场域,在激发行动者外在动机的同时存在一定负面效应,难以真正促进大学高质量发展:过度激励学术产出,助长形式绩效的繁荣;遮蔽科研实质绩效,导致基础研究边缘化;助推学术生态内卷,侵蚀大学“学术共同善”。鉴于此,大学治理应限定优绩主义,通过如下路径推动大学高质量发展:强化对绩效的实质性评价,促进双重绩效协调产出;塑造大学理性绩效文化,打破学术生态低效内卷;限定优绩的核心伦理,关注公平,构建大学“学术共同善”。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指出贤能主义在立论的两个基本点即“智力”与“努力”上均存在认识盲点,分析在强分类、低赋权与高训诫的科层制教育中,贤能主义如何成为社会炼金术的利器,与教育公平背道而驰。进而探讨,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技能社会要求教育的功能从“选才”转向“育才”,教育的本质从低能力教育转向高赋权教育,教育的理念从“教”转向“学”,即赋权替代了筛选,高成就教育就此开端。文章最后指出,“人人体验成功”,用教育民主的理念在教育的过程中与教育的结果处重新诠释了教育公平,从根本上超越了贤能主义的实质——零和博弈之争中的有限公平。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一个分权制国家。正如人们形容它是联合国一样,其多元文化主义传统也反映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尤其在课程方面,流派林立的课程研究和灵活多样的课程实践既适应了美国社会追求竞争与变革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对学校课程的多方面要求。这一多元化特征给美国教育所带来的利弊很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9.
大约150年前,美国的教育管理者,为了适应开本主义大生产普及教育的需要,采取了按年龄分班的教学组织形式。一百多年来,它给美国的教育普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屯带来了诸如伊比、竞争、厌学、忽视学生差异等不良现象。历史具有重复桂,近年来,一种“无羊绒制”小学改革  相似文献   

10.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成效斐然,但中小学校依然负重前行,"唯成绩论"影响下的中小学生学业依旧繁重。由于优绩主义的盛行、低龄化的竞争以及过早的教育选拔,致使中国基础教育系统及其相关众生陷入"内卷"。进一步的教育改革需要调整重心,修正逻辑,澄明教育生长与成长的方向,反省基础教育人才选拔的问题,进一步厘清教育之所以成为负担的缘由,明辨低龄化攀比、选拔及竞争的后果,探求缓解师生及学校负担的合理途径,继而回归教育启蒙的根本目的。唯有摆脱基础教育"减负"的逻辑困境,才能有效促进基础教育在新时代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