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雨巷》所营造的意境美,与诗人在诗中所创设的几个典型而又独特的意象的作用是分不开的。“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这些意象本身就带着浓厚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相似文献   

2.
胡海鹏 《学语文》2003,(4):36-36
戴望舒的《雨巷》中有三个主要的意象:我、姑娘、雨巷。一致的看法是:“姑娘”象征理想。而“我”、“雨巷”是否有象征意义,各人的理解不尽相同。笔者以为,“我”、“雨巷”不仅有象征意味,而且与“姑娘”这一意象一样,有更深层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3.
《雨巷》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诗通过对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描写,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本文说说该文的说课稿。  相似文献   

4.
《雨巷》一课通过充分预设,围绕“诗中的姑娘”与“我”究竟是相对而行还是同向而行”这个亮点问题达到实时生成,本文就《雨巷》一课的预设与生成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戴望舒因写出了《雨巷》一诗曾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这首名诗是中国现代诗史上不可多得的好诗之一,因其具有丰富的审美内蕴而让人读之回味无穷。《雨巷》的诗美魅力与作者独特的写作艺术有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6.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从已有的《雨巷》教学案例来看,大都是紧紧围绕着《雨巷》中多种意象来组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是以讲授法和启发式互为补充。这种教法虽然抓住了重点,着重分析诗中多种朦胧的意象和"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但传递的知识比较空洞、单调和缺乏新意,不利于学生新诗素养的培养。因此,对于《雨巷》这一类新诗,我们要对其教学内容除旧布新。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领略《雨巷》的意象美,感悟《雨巷》的意境美,品味《雨巷》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7.
戴望舒是一个爱做梦的诗人 ,《雨巷》作为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是他的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白日梦”。诗中巷、丁香姑娘、雨三个意象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蕴 ,分别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特性、诗人颇具传统特色的忧郁心态、现实理性层面的“自我”。因此 ,《雨巷》也可理解成是诗人对在梦中穿越中国传统文化之“巷”的所见所感的诗意表达。  相似文献   

8.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著名诗人,被称为二、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雨巷》使他在诗坛上声名大震,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美称。本文试就《雨巷》所表现的内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审美追求,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可能会有助于对“现代派”诗的认识和理解。从《雨巷》的内容特征和艺术手法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作为“现代派”的一些重要主张。诗人曾说:“新的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情绪的形式”,“诗最重要的是诗情上的变异”(《论诗零札》)这反映了诗人的一种倾向和追求。《雨巷》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情绪、情调。我们知道,诗人曾怀  相似文献   

9.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象征派诗人,主要作品有《雨巷》、《寻梦者》、《我的记忆》等。《雨巷》是其代表作,为他赢得了“雨巷诗人”这一美誉。戴望舒的作品大多数都是短诗,却在当时的诗坛上,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意蕴。就如同这雨中逢着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样,神秘、哀婉又凄凉。《雨巷》结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底蕴,又不忘收...  相似文献   

10.
也许是出自于少女的浪漫情怀吧,我一向对柔美的事物特别青睐。文学也是如此,散文、诗,便成了我的最爱。翻开语文读本,最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这首戴望舒的抒情诗———《雨巷》,初看这个题目就觉得有种莫名的伤感,猜想这首诗必是凄美至断肠。诗的开头就提到这条“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便奠定了整首诗深沉的基调。一个丁香般的姑娘就恰好出现在这条雨巷。丁香,这种象征了美丽、高洁、愁怨的花朵,正好适合姑娘的气质,再加上一把油纸伞,不仅令我联想起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女学生形象:梳着两条小辫,抑或是齐耳的短发,穿着天蓝色的对襟…  相似文献   

11.
“丁香空结雨中愁”,这是李商隐《浣溪沙》中的诗句。在这首诗里,李商隐就是用雨中的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手法。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受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在《雨巷》中诗人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  相似文献   

12.
戴望舒是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他的《雨巷》包含着一代知识分子曲折的思想历程,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抒发了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雨巷》的问世除了诗人早年生活的触发外,更是他在革命的低潮时期,躲进“雨巷”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思绪的抒写。意境上的朦胧美也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3.
戴望舒的《雨巷》一经发表,就广为传诵。其作不仅成为他的代表作,也为诗人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全诗意象的选择阴柔雅丽、意境的渲染如梦如幻、忧伤的情绪更是含蓄委婉,由此诗中耐人寻味的忧伤原因也就有了"多义性"。  相似文献   

14.
刘宁 《现代语文》2014,(12):62-63
要寻找那个走出“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首先要了解“雨巷”在诗歌中的地位及作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寻找到那个走出“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戴望舒创作《雨巷》时年仅二十一岁,诗人因此也获得了“雨巷诗人”的封号。但是文学界对这首《雨巷》的评价并不统一。卞之琳评价《雨巷》这首诗歌是“浅易浮躁”,而叶圣陶对这首诗歌却给予了高度的赞扬。那么,在分析这首诗歌的音律和谐美之外,应该如何看待这首诗歌的内容。此外这首诗歌如今是高中语文必修一册的重要篇目,因而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笔者将从“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转变入手,从这首诗歌凄美哀伤的格调中,挖掘出积极希望的精神态度,从包含希望的角度对《雨巷》这首诗歌做出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1928年8月,戴望舒在当时中国影响最大的综合性文学杂志《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一组诗(共三首),其中一首名为《雨巷》。诗的内容其实很简单,描绘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我"和"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迎面相遇又擦肩而过的场景。但是这首诗的音节特别柔美、和谐,在当时就被叶圣陶先生称誉为"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而这时,戴望舒还是上海震旦大学的一个学生,因为此诗而正式登上诗坛,并被誉为"雨巷诗人"。  相似文献   

16.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心灵沉浸乃至陶醉。学习一首诗,不能离开对意念、意象和意境三个层面的研究。意念是诗人心中的志向、情感。意象是诗人表意时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意象是诗人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物象的完美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和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艺术的任务是创造意象。诗人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意…  相似文献   

17.
潘丽娜  谢灵 《现代语文》2010,(5):115-116
使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的诗歌《雨巷》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性,为中外学者所推崇。本文从主题的多重化、意象的沉郁化、语言的音乐化等方面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8.
戴望舒是19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他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表现,但反对像浪漫派诗人那样赤裸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在他的观念中,诗歌创作的动机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诗歌既不单是真实,也不单是想像,而是“由真实经过想像而出来的”(《诗论零札》)。在诗歌创作中,戴望舒非常善于寻找意象,营造意境,艺术而真实地传达自己的心灵,这就使他的诗歌富于情感而又极其美丽。1928年发表的《雨巷》即是一首极具魅力的诗作。  相似文献   

19.
戴望舒(1905- 1950),浙江余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代表诗有:《我思想》、《寒风中的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 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戴望舒《雨巷》一诗中“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一形象的艺术价值,即“丁香”姑娘是忧郁的形象,代表了忧郁的美,是诗歌中忧郁美的典型形象。诗人在这一形象上是有意无意地追求了忧郁的美,这种追求体现了中西诗歌、文化的影响和诗人对生的美感意识即对人生的认识。由“丁香”姑娘忧郁的形象到诗歌乃至整个文学对忧郁美的崇尚,追问了忧郁美的根源、忧郁美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