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交往理论在本质上是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它不仅要回答社会发展何以可能的问题,而且要解答社会的延续性问题。从全球化时代背景出发,针对现实中人们在交往实践活动中的困惑,从交往实践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来探索交往问题,有助于人们积极、主动地发展交往实践活动,有助于充分发挥社会交往的功能和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实的人,是类与个体的内在统一。作为类的存在物,人和动物有着根本的区别;作为个体存在物,个人之间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人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实践的类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人就是一种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进行自由自觉创造实践活动的存在物。  相似文献   

3.
基于马克思的实践观以及杜威和陶行知对“做”的教育理论探索,结合对中国社会和教育实践变革的反思,本文对话双方提出了实践教育哲学这一饱含鲜明时代精神的新教育哲学形态。在实践教育哲学看来,实践不仅是教育的现实品格,还是人的教育和生成的本质要求。离开了实践活动,不惟没有本真的教育,人和社会也会处于一种异化状态。实践教育哲学观照下的知识教学追求人的培养目的与手段,教育内容的感性活动基础与理性认识,科学真理与生产劳动之间的统一,旨在实现教育实践本身之理性自我澄明、人性无限完满和教育价值创造这三者之间的有效整合,通达万物一体之审美人格这一实践教育哲学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交往实践活动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点,追寻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基本存在方式.交往活动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传递思想道德观念的源头活水,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将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性就在于交往实践活动,交往实践活动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成与发展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育德“成人”的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和社会思想品德个体化为目标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特殊精神性交往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试论书法艺术的审美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法艺术的审美术质是书法艺术理论中一个根本性的课题,其本质应概括为:即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观照。“本质力量”是人生命存在的最高命题。书法艺术作为人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不仅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展示,而且也是对这种“力量”的智能化与情感化的深入的认定,感悟和品味,进而融入审美主体人格之才,然后成为人格“本质力量”的艺术化的表现过程。  相似文献   

6.
这里所说的社会认知,不仅包括学生对社会人和事物的意识或认识,还包括对社会本质、社会意识、社会行为的感知和反映。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往住忽视学生的社会认知与学校思想教育的内在关系,从而影响了学校思想教育的效果。其实,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在学校思想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在活动和交往中,外界各种影响,反映到教育对象的主观世界中,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运动,形成行动动机,并在思想上作为行动方式的选择,然后通过活动与交往表现出来。行动动机转变为实际的言行,在多次重复的活动中,行为变成习惯,变成个性。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来看,“知”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这里的“知”不仅是思想品德的理论认知,更重要  相似文献   

7.
人类通过社会交往活动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最重要的产物是制度,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最重要的中介也是制度。一定数量的个人在空间上的共同存在与共同活动,不仅是劳动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且是社会交往活动的本质规定。社会交往活动创造出人与人之间的多样化交往关...  相似文献   

8.
在交往中建构个体--教育交往审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交往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往来,相互作用,作为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方式,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同时,由于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因此,人类的交往关系也就体现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教育交往是在教育这一特殊社会领域内人们基本的活动方式,与一般交往相比,教育交往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表现为教育交往是平等与不平等交往的统一,“手段性”与“目的性”交往的统一,“互动”与“教育”的双重性质,以及教育交往具有着促进个体在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意义上建构自我的特殊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马克思是从人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出发去理解历史的。因此,只有回到人本身,通过对人类劳动、交往及其基本前提的分析,才能真正揭示人类历史演进的机制。劳动和交往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分工作为人类自然差别在其活动中的表现,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劳动、交往和分工三者作为人的活动及其表现形式,统一于人类发展进程之中。正是由于分工导致的异化和私有制,才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共产主义则是对分工导致的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在消灭私有财产的基础上人的劳动和交往的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交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90 年代交往理论研究展开述评,认为交往理论的提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其具体表现是:交往和生产一起构成了社会实践活动中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两个基本方面,交往范畴在唯物史观体系中具有建基作用;从交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研究人的社会性,拓宽了交往问题的研究领域,从交往形态的历史演进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角度探讨人的发展,开辟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学说的新思路;在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中,引进主体间性概念,能更好地说明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理解;交往实践观可谓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进一步阐发和延伸,它强调了交往实践在当代社会的突出地位;日常生活批判拓宽了异化研究的领域,是将交往理论研究引向深入的积极思路  相似文献   

11.
建立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基础上的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本质,就是教育管理这一能够促进人类自身再生产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和谐有序的协调活动满足教育管理审美主体对人的自由本性需要的实践关系。具体来讲,就是教育管理作为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中,教育管理者智慧、品格、审美和谐统一的良好素养,教育管理协调活动的和谐有序而自主创造的运行,教育管理结果中对效率与人性追求的目标实现;教育管理审美主体的需要中,建立在教育管理活动满足人类自身再生产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二者统一基础上的对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需要:教育管理实践中,教育管理本身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理想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的、最能体现人的本真存在意义的对教育管理的审美实践活动,这三大方面共同构成了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2.
“教学的存在方式是什么”是教学论必须解决的本体论问题,对此问题研究的最新成就是交往本体论。然而,交往作为人的社会普遍性存在不能反映教学内含价值追求这一本质规定,教学的意义在于它是作为社会规范的知识本视域、教学主体的视域形成的相互作用,理解是这一具体场域存在的基本形式。在理解的意义上,教学是生命意义的存在,它不仅有着丰富的现实存在方式,也有着自身的终极存在方式。只有在理解的意义上,教学的本体论意义才能得到完整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艺术作为最贴近生命本质的声音,它的审美功能是以音乐的美作用于人身心乃至社会的审美效应,审美价值取向是审美教育中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提升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审美实践还可以提高学生审美价值取向的评价能力和鉴别能力,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向上提升和向外拓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交往理论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和交往活动,凸显了交往在人和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交往是社会发展观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在广泛意义上使用了“交往”一词,把交往看做是人与人或人与人群共同体之间因为一定的目的,通过中介物进行的相互往来和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各种活动及其所结成的广泛的社会联系.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既是一种交往关系又是一种交往活动.而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大学生日常管理中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大学生日常管理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师和学生就学生的日常管理进行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是基于师生交往基础上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班级,教师和学生个体、教师和学生非正式群体、教师和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和学生、学生干部和学生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交往,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实践运用,是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因此,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于大学生日常管理当中,提升教师和学生交往的主体意识,以观念促行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质量,进行有效交往;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方式和方法体系,促进交往的信息化、现代化;创造教师与学生交往的生态环境,提倡和谐生态化交往.  相似文献   

15.
民族关系的实质是什么?在民族理论研究和民族团结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必要。我认为,民族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关系。这样认识,不仅有理论根据,也有实践意义。民族关系表现为不同民族之间人和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上说,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民族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当然,我的论证并不这么简单,还因为:  相似文献   

16.
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社会的失望,使马尔库塞发现艺术与审美独特的意义,让艺术负载起拯救人类的重任。但人的实践活动是艺术活动的物质基础,艺术只是精神生产领域二次中介化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态化。因此,马尔库塞在艺术和审美自律中徜徉的结果最终只是为人类营造了现代的艺术乌托邦。  相似文献   

17.
生产、交往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视域中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 ,是在生产和交往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的。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体系中 ,作为实践内在要素的交往范畴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这样造成了在理解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时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缺环 ,也无法正确说明人的社会本质和人的历史发展。其实 ,继《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 ,在《1 85 7— 1 85 8年经济学手稿》中 ,马克思从对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的相互关系到对人类交往的历史演进形态的论述 ,都深刻揭示了人在历史形成中的社会性 ,为我们全面把握人的本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高等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也引发了高校青年教师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在知识人和经济人、知识人和政治人、知识人和社会人之间相悖的利益诉求和行为取向。从社会风险论视角来看,角色冲突主要源于:社会后现代性发展的危机、学校办学逻辑的认同困惑、人际交往的信任矛盾和个人本体性安全的缺失。为了缓解青年教师的角色冲突,需要做到:完善体制建设,构建安全社会环境;发展专业逻辑,重塑大学精神本质;构建交往系统,生成人际信任;培养自我应变力,增强本体性安全。  相似文献   

19.
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就是人与人的交往。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交往也蕴涵了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教育交往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围绕教学内容而共同参与的对话、沟通、合作并产生交互影响的过程。作为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师生交往不仅是语言的对话和肢体的互动,而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灵魂和思想的交流,在师生交往与交流的过程中,知识得以传递,生命的内涵得以领悟,人文精神得以继承和发展,文化得以解读和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20.
在哲学上,人的公共性维度本质上来源于主体对于客体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在康德哲学中,表现为主体通过认识论的逻辑结构而普遍地与客体发生关系;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表现为,主体通过自我认识的活动而普遍地建立客体和统一客体;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表现为,现实个人通过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而普遍地与对象发生关系;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则表现为,一定的个人通过实践活动而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普遍性关系。这几种表现形式层层递进,反映了人们对主体的普遍性维度的认识不断深化,但只有在"一定的个人"这种表现形式中,主体的普遍性才最终转化为人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