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萍 《现代语文》2007,(2):51-5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宣示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同等苇要,它们犹如语文教学的两翼,谁也不可缺。“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基于这一精神,作为一个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科包含着语言学与文学,建国以后,我们国家在确立语文科目之初就规定“语文科的教学包括语言和文学的教学”,并且认定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运用语言的最好范例”。因此,语文学科除了交流思想外,还承担着传承文明的重任,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古今中外的文学典籍,不但详尽描述了时代人情风貌,而且记录了时代人文思想。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程不仅重视工具性,重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   “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 1996大纲相比,看似改了几个字,其实体现了语文教育理念的变化。 (1996大纲除了说语文是“交际工具”外,还加了一句“文化载体”,其实“载体”也是工具,表述似不够全面。 )即在肯定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又强调了它的“人文性”。我以为这较好地揭示了语文的本质属性,因为语文本来就是语言、文化的统一体,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 (语言和人是俱在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不仅把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这个工具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人文内涵。它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决定了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统一。综观我国古代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德育渗透艺术,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德育渗透艺术,当代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我们不难发现,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富有魅力的一个表征。没有了德育渗透的语文教学,就等于没有了灵魂。  相似文献   

5.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会他们掌握这个工具,更要重视其所负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学,语言应当是本体,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核心,离开了语言这个本体,去挖掘文本所负载的思想内容、美学意境,那是舍本逐末。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才是语文课的根本,而朗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方法。  相似文献   

6.
“语文”二字解作“语言+文学”、“语言+文字”、“语言+文化”都有,但咬文嚼字地讨论“语文”二字作何解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无异于讨论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要改革语文教学,最重要的问题莫过于弄清“语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但是不管何种提法,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其实只有一个,即教给学生熟练使用自己国家的母语,运用语言工具感悟文化、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他人,也教给学生利用语言工具表达自己、让他人和社会理解自己的能力。语文教学所谓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说法,最终其实也可概括到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7.
“以言为先,言、文并重”是很多人认同的一个文言文教学原则,但它依然没有明确“文言文应该教什么”的问题,特别是关于“文”的落脚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经过新课改的深化,无论新老教师,对于语文课程有了基本的共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8.
李莉 《现代语文》2011,(10):89-9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强调的是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等内容。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有益于发挥语文的审美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情操陶冶、人格完善和悟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如果不从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工具”这个最初也是最终的目的入手,那么落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0.
“新语文大纲”明确指出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实际上体现了语文教育理念的变化 ,即在肯定语文“工具性”的同时 ,强调了它的“人文性”。“新大纲”关于“教育内容和要求”一章中强调了文学教育的作用。它明确指出 :“感受文学形象 ,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同时“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另外 ,在“教学中就重视的问题”方面 ,也有了“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品位”、“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  相似文献   

1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传统的重视“语文是交际工具”,注重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让学生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同世界有着紧密关联的文化载体,是天地万物和人生世事走向我们的最伟大的通道之一,从而唤起学生对语言的尊重与热爱,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领学生进行古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相互观照,引领学生进入更加深远广袤的精神领地。  相似文献   

12.
钱国芬 《教师》2011,(18):55-55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人文因素,渗透人文思想,把握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罗忠会 《中学文科》2009,(16):48-48
叶圣陶先生在1957年11月17日给曹永德的信中说:“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们进行思想活动,不能离开语言这个工具。就一篇文章说,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是不可分割的。”1964年1月2日叶志在答孙文才的信中说:“……由语言文字而深明其内容,具有裨于思想之提高,品德之修养。”这些论述都是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新课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也突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教材的选编(以人教版为例)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也就为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桑哲 《现代语文》2006,(12):4-6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是掌握语言工具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对"语文"这个概念一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理解:"语言说""语言文学说""语言文化说"等等.工具如何掌握?人文性特征怎样体现?怎样才能避免顾此失彼?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国内部分专家、学者(以姓氏拼音为序编排).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很显然,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集中体现。而成语又是干百年来人们语言实践精华的结晶,其语约意丰,恰当的使用可以令语言更精炼、更生动,使表意更准确、更丰富;同时成语本身就蕴含着鲜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此言开宗明义,阐述了学科的本质特征。其工具性主要指语文知识系统的表达功能,人文性主要指知识表达的对象(全部的人类文化),亦即“含义”之“义”。人文以工具为载体,工具以人文为表现内容,这微妙的契合关系,昭示出广阔的语文教学空间,含义点窍式的整个教学系统也就从这里启动。作为基础教育中的能力培养系统,含义点窍式以“以我为主”“洋为中用”为原则,革故鼎新,锐意进取,具有鲜明的个性。  相似文献   

17.
何冠南 《广东教育》2010,(7):102-104
人文精神的熏陶起始于语文学习,语文学科具有深厚蕴藉的鲜明人文特征与深厚感召力,因而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塑造人的精神的突出功能。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特征,超过了其他任何学科。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学科在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角色重要,责任重大。改变旧的语文教学模式,对人的培养模式提供新的思考角度,会对学生语文素质、人文素质乃至综合素质的培养大有裨益。语文教改出路的突破口在于把语文教学上升为灵魂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朱后树 《学语文》2008,(5):27-28
“浯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落实到文言文教学中,就是要讲语法,但不是孤立地讲。而是以读带讲,以讲促读;要讲人文,但也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说教,而是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既体会语法和修辞的含义和作用,又领悟艺术和人文的精髓。这样,文言文教学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这里笔者在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教法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保立昆 《云南教育》2000,(21):15-16
一、语文教学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以前,我们曾把语文学科看作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因而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语言这一工具的“技术训练”。也曾提出过“工具性”和“思想性”结合,这也只是使语文教学成了“语言技术训练+思想教育”,还是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这些做法都背离了语文的基本属性。近来,语文界提出的“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应当说这是认识上的一个很大进步。语文学科既是工具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语…  相似文献   

20.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具有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其中,工具价值是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特殊性,是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本质,工具价值能否实现对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工具性价值被窄化和被忽视的现象,导致语文学科特色难以彰显,语文教学效益低下。要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的工具价值,需要确立正确的语文教学价值观,准确定位语文教学的重点,以语言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方法,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世界,重视综合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