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媒体市场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者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践踏职业道德底线,或捕风捉影、添油加醋地传播尚未被证实的小道消息,或自编自导,凭空捏造能够引发轰动效应的消息."新闻失实"已成为新闻从业者一个不能回避的尴尬话题.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道应坚持真实性原则,这是新闻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也是新闻工作者应遵守的共同准则。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变革和调整,由利益诉求带来的新闻失实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近些年,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记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造成巨大冲击,同时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有些新闻记者经不起社会的各种诱惑,频频出现丧失职业精神和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而假新闻的出现则正是记者职业道德与操守缺失的突出表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盛蓉 《新闻界》2003,(4):50-5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近两年来,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据上海《新闻记者》杂志披露,2001、2002年全国出现的假新闻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令人吃惊。“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美国医生操刀换人头”、“地球生命只剩50年”、“意韩赛主裁判死于乱枪”、“武汉大学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女大学生状告爸爸的吻”等假新闻涵盖了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应该指出,近年来,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少数媒体从业人员为抢夺市场,一味追求抢发新闻的速度和新闻对受众的刺激程度,造成了对新闻趣味性的极端强化和对新…  相似文献   

4.
孙肖波 《青年记者》2007,(22):44-45
七月一度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京城"纸馅包子"事件最终以"虚假新闻"收场。国内外一片哗然,关于新闻真实性原则和记者职业道德操守的讨论再次沸起。  相似文献   

5.
王雪 《新闻传播》2009,(7):64-64
近年来假新闻在媒体上蔓延,严重损害了受众的利益,新闻道德的缺失使得媒体遭遇信任危机.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因此,媒体有必要加强新闻队伍自身建设,努力完善相关制度,使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6.
7.
8.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播客、论坛、微博等的出现使传播进入了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自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闻自由度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本文主要从自媒体和拟态环境的特点及影响切入,分析自媒体对拟态环境的构建,引导公众网络理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小悦悦事件为起点,从媒介塑造的拟态环境中探讨风险的媒介化呈现,论述媒介对风险的不当建构加剧了社会对风险的恐慌程度,进而追寻规避此种媒介恐慌亟需媒体承担的责任所在。  相似文献   

10.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朋友圈来了解好友动态。微信朋友圈的语境下,拟态环境被赋予了新的特点,它成为人们自我呈现的虚拟舞台,人们发布信息时呈现出显著的自我把关倾向,真实内容的片面化和碎片化呈现导致其成为事实型的拟态环境,人们基于此对好友进行形象塑造,并加速了其环境化。  相似文献   

11.
县级融媒体作为官方主流媒体,在其选择、编辑和发布信息从而产生拟态环境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其内容的真实性,是当前建设中需要考虑的一大问题,在县级融媒体拟态环境中,其"把关人"与客观事实的差距、其多种媒介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以及其与受众的互动性设计等方面,都对其拟态环境的真实性有所影响.我们亦可从这些角度出发,进行相关的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12.
许可  王鑫 《今传媒》2012,(4):58-59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传媒技术与报道方式的改进突破,新闻记者队伍日益壮大。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媒介商业化趋势日渐明显,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与利益驱动,使得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出现了偏离真相,有违新闻真实性的种种行为。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新闻记者》评选出"2010年十大假新闻"产生以及报道的特点,探讨新闻记者在工作中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为新闻工作与媒介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易翔 《新闻窗》2008,(4):120-12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诸多属性中最刚性的本质的一种属性。它是新闻独特力量和高贵品质的主要源泉,是整个新闻大厦的基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违背真实性原则写假新闻的也不乏其人,他们不尊重新闻事实,编造假新闻的行为,违反了党和国家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起到了负面的宣传效应。那么,如何做到遵守新闻的真实性而不写假新闻呢?下面,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拟态环境下,由于对广告主体与信息的解构和重塑,使广告信息的真实性很难得到验证,受众在没有其他渠道来验证拟态环境下所传播的广告信息的真实性的情况下,只能根据媒介所传播的广告信息接受所看到的客观现实.由此广告信息在拟态环境的解构与重塑下有可能偏离广告信息应具有的功能和本质,从而异化为一种“信息陷阱”的符号,这意味着广告真实性的本质被拟态环境所颠覆.本文将引用传播学理论对拟态环境下的广告传播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拟态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艳 《青年记者》2010,(12):34-35
20世纪后期,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按哈贝马斯的话说,交往理性就是要让理性由“以主体为中心”转变为“以主体间性为中心”,最终实现理性的交往化。其中,“主体间性”就是他扬弃了近代认识论的“主体一客体”认识图式,创造性地提出了“主体一主体”认识图式,即主张所谓的。以主体间性为中心”。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的“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佳 《新闻世界》2009,(8):153-154
人们借助大众传媒所营造的“拟态环境”来了解和认知世界,并据此对自身的行为做出调整。在网络时代,网络媒介也参与到构建“拟态环境”中,改变了原有的传播生态,并由此引发了“拟态环境”的变局。本文探讨了网络营造“拟态环境”的机制,分析“拟态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剧烈,各种各样的假新闻不时被“炮制”和“复制”,既践踏了客观事实、对当事人造成伤害,也极大地影响了媒体的形象。那么,作为一名编采人员,应该怎样把好“关口”、杜绝  相似文献   

18.
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提供参照,对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拟态环境”理论与实际运用中的表现,对媒介运用拟态环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及影响进行研究,并就存在的问题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曾逸芸 《新闻世界》2010,(8):205-206
本文通过对李普曼拟态环境理论和播客性质的分析,探讨了李普曼拟态环境理论在播客环境中的局限性,认识其局限性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女性并不是天生就是现在人们意念中的那种形象,而是包括大众媒介在内的社会文化环境把她们构建成如今这个样子的。正如西蒙那.德.波伏娃在《第二性》里所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