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年离乱②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③别来沧海事④,语罢暮天钟⑤。明日巴陵⑥道,秋山又几重。【释疑】①外弟:表弟。②离乱:指安史之乱。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此句写久别初见,仿佛不相识,称名以后,始追忆以前的容貌。④沧海事:指世事的变化很大。⑤暮天钟:指寺院傍晚的钟声。⑥巴陵:唐郡名,今湖南省岳阳县。吾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详细地诉说了人生极端的生存境况下的种种变化与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其核心思想是倾诉了人生作为“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沧桑感。这与存在哲学的人生观是很相近的。在这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况味对存在哲学来说是很好的注脚。作者所言说的是无限人生的沧桑,而且通过特定意象的塑造使得这种感觉具有无限的感染力。而且通过情节的构造表现出价值观的冲突,并在冲突中见证人生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平凡的世界》采用了叙事学理论中的“作者叙事情境”进行叙述。这种叙事情境决定了文本必然会出现“公开的叙述者”“评论”的叙述声音,其中的“判断性评论”这一叙述声音主要表现在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意犹帅也。”这三篇文章都很好地把握并凝聚了文意。《永恒》从横向入笔,捡拾了生活里的种种短暂与永恒,并在行文中不断点击,时时呼唤,使永恒得到了定格与强化。《沧桑》以具体替代抽象,把“沧桑”浸染于凄风冷雨,浸染于落花斜阳,浸染于晨钟暮鼓,浸染于自然万物。“沧桑”似一首凄婉的乐曲萦绕在人生万象中,“沧桑”如一樽醇酽的美酒飘洒在人生浮沉里。在作者的笔下,抽象的“沧桑”显得具体而鲜活,无形的“沧桑”显得个性而倔强。《星期五》写作的难度较大,其难就难在思想与内容吝以水乳交融,其难就…  相似文献   

5.
作者从现代叙事本文“情境化”倾向切入,探讨了叙事本文中“情境”的构成、存在方式,其审美机制和审美特征,将其与中国传统的意境、境界等审美范畴比较、区分,确立“情境”作为审美范畴在叙事本文研究中的作用,以填补现代叙事本文研究中因传统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淡化带来的审美范畴的空缺,为现代叙事本文研究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6.
叙事形式的独特性赋予《活着》这部作品非常独特的沧桑之感,作者余华将叙事形式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叙事人称方面,独特的双第一人称视角给予这部作品更加广阔的文本阐释空间。富有节奏感的叙事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整部作品的沧桑色彩,并将沧桑背后的顽强完整而清晰地表达出来。另外,在叙事的重复性方面,作者充分发挥了这一叙事形式的功能,清晰勾勒了一位不断重复着悲惨命运的顽强老人的形象,在引发读者无限感慨的同时,也引发读者关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7.
鉴赏诗词如入宝山 ,须寻径而入 ,方能观景览胜。有哪些角度呢 ?首先是诗味的玩索。味即情味、意味、韵味 ,钟嵘《诗品》 :“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 ,是诗之至也。”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可见玩索诗味之重要。中唐诗人权德舆《岭上逢久别者又别》“十年曾一别 ,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 ,夕阳千万峰。”以画结尾 ,人生的辛酸悲苦都落在夕阳群峰之中。离别之悲 ,身世之苦 ,即诗味。写得多么悲怆 ,夕阳群峰意象寄众多情味 ,可谓以景结情。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惜别之情全在这天际流之中 ,…  相似文献   

8.
药香如蝶     
所谓的药都是些亡去很久的草。长得正好的草是不配叫药的,即使硬放进药屉,不久它也会烂掉,因为它未经晒、烘、焙或炒——久久八十一劫,少了一劫,也不能成药。所以药都身世沧桑。身世沧桑的药只能以文火慢熬。我喜欢这个“熬”,“煎药”的煎太轻薄,与药的身世不协调。导读与思索从生到老,谁也离不开药,这平常的令小孩子拒绝的药却在作者的笔下满室飘香,翩跹如蝶,作者把药的身世与历史、人生的沧桑巧妙联系,新颖生动,发人深省:人生之药到底是什么?急火出菜,文火出药——饱经沧桑之心,除了以文火轻拢慢捻,是断不能把它再打开了——且看文火不疾…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等堪称是我国古典叙事诗的代表作。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读白居易的这些长篇叙事诗,仍然感人肺腑,优美动人,其艺术魅力就在于叙事、写景与抒情的结合,渲染了为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需要的感情基调。《琵琶行》是一首感伤之作。整首诗,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和情节的安排,渲染了哀婉凄清、愁惨冷落的感情基调,使歌女和诗人的形象都笼罩在如诉如泣的基调之中,突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题。作者渲染感情基调的手法是:以秋江夜月为背景来渲染;以人物的神情动态来渲染;以人物的…  相似文献   

10.
书名:《在美国屏风上——位北大女博士留美十年》作者:穆京虹(留学美国)出版:作家出版社定价:19.00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实,十年的经历对于一个人的长成来说也足够长了,特别是一个女性“在美国从21岁起青春的十年”,有多少难忘的经历和动人的故事会在这一时间里凝积成册。作者怀着一颗“渴望着去探索世界去尝遍人生”的好奇之心,悉心欣赏一个陌生世界斑斓的色彩,表现出女性特有的细腻和独到的视角。作为生物学科学工作者,她还显示出职业之外的文学天赋,平易的叙事中描绘出人性的深邃,尤其是对于儿时故土和亲…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的小说就人物而言,群体上形成的空间较小,而侧重于对人物个体“内宇宙”的考察;在背景场景描写上,不追求宏大的社会政治叙事,善于把人物糅和在自然环境之中,充分展示生活在这种环境并与之交融起来的人物美,呈现的是局部性空间特征。川端康成小说的空间艺术特点与其本人的人生际遇、美学追求以及日本的化美学传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看《钟山》     
头条黄咏梅的《契爷》(中篇)大概可以算是“半部佳作”。该篇作品一反作者惯常描写畸零人的直拗劲头,将笔触伸向了80年代中期处于沧桑变迁中的乡镇一隅。在作者松散的、生活化的叙事之中,童年记忆里点点滴滴的小镇故事被渐次抖落了出来,而民风民俗与世道人心从中可见一斑。小说通过两个人物绾结起小镇的人与事:其一是作者情有独钟的市井小人物“卢本”。  相似文献   

13.
刘昕 《江苏教育》2023,(9):65-67
情境教育以“美”为突破,以“美”为境界,用“美”吸引儿童投入学习,使其在熏陶渐染中抵达深度学习之佳境。情境课堂应观照真的世界、美的吸引、情的力量,通过情感的思维方式,努力把客观对象主观化,把儿童学习主体性渗透到知识客观性之中,帮助儿童用全部的身心去拥抱知识,与知识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从现代叙事本文“情境化”倾向切入 ,探讨了叙事本文中“情境”的构成、存在方式 ,其审美机制和审美特征 ,将其与中国传统的意境、境界等审美范畴比较、区分 ,确立“情境”作为审美范畴在叙事本文研究中的作用 ,以填补现代叙事本文研究中因传统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淡化带来的审美范畴的空缺 ,为现代叙事本文研究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5.
[课文聚焦]见证沧桑晶莹泪,抒写真谛无价珠。我用此语概述台湾散文大家琦君的《泪珠与珍珠》。作者以“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引领贯串全文,凭敦厚之心将人生的各种泪深情呈现。这种饱经忧患、历经奋斗的泪,慈悲无私、仁爱感恩的泪,是人生的珍贵片段,是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它们恰如颗颗珍珠熠熠生辉,晶莹无价。清人张潮说“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深浅为所得之浅深耳。”历尽沧桑的琦君将70年的阅历凝聚成真谛之作——《泪珠与珍珠》。  相似文献   

16.
本探讨了黑格尔悲剧美学中的情境理论,指出在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中,“情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联接了主观心灵与客观情势,普遍的理念实体与个别的人物性格,并且把矛盾、对立、冲突及运动变化引入了戏剧作品之中,在此基础上作指出,对于黑格尔悲剧理论中名的“冲突说”,应该将之放在情境理论的基础上来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17.
教师如运用与讲授内容有关的,真实、生动、简洁、有趣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或新闻报导.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借新闻报导提出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达到并置身于特定情境之中,深入体验教材内涵。例如:《探索人生的意义》这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青少年要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动,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追求积极向上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奋斗,使我们拥有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孙犁晚年散文的文体特色主要表现为,在温柔敦厚的外表下书写沉郁沧桑的人生感触。它体现在作家对文体的沿袭与创造“、过来人”的叙事角度以及独特的语言追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我的表弟很可爱,他小小的年纪,却很会出鬼点子,撒娇、欺骗和戏弄别人呢!譬如他吃了一根冰棍,还想吃第二根的时候,不管别人怎么讲,他都要想方设法再吃到第二根。又譬如他去逛街的时候,高兴起来就走几步,不高兴了,就一步也不走,赖着要别人抱,还会想出鬼点子来,戏弄别人,非达到目的不可呢![求美片断]看出,小作者所选的材料很吻合,是能表现“表弟”性格特点的。但就是小作者没有让“表弟”出场,以他自己的行为、动作“表演”性格特点,而是作者用自己的话把“表弟”的性格特点给简单、概括地介绍了,“表弟”没有给人留下可爱、撒娇、调皮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魏鉴文 《学语文》2005,(3):11-11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狂风巨浪、水舌、百世沧桑、人世千年、万古旷世……开篇两组排比句渲染人生旅途的忧愁痛苦,如黑云压城、泰山压顶而来,极力造势以反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燕雀蕃篱,终是弱者态形。紧承着下文即纵观历史,横看现实,正反相形唱出一曲直面挫折,笑对痛苦的人生英雄之歌。“青云”绝唱的王勃,“酒家眠”放浪的李白,以他们的坚劲放歌潇洒人生;“哭来江山”的刘备又因哭失去二弟放大痛苦而动摇了江山。当今现实仍在重演着历史的悲喜剧,人们岂能不反思、警惕、奋起?作者酣畅刚健的行文中始终有一股勃发之气。经过一番感情的过滤,我们真欲随着美丽的文字,而“乘风飞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看人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