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模糊修辞指的是如何充分利用模糊语言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行为。文学语言需要模糊修辞的参与,也正因为模糊修辞的参与才丰富了文学语言,扩大了文学的空间,增强了文学的美感。模糊修辞活动主要是利用音、义、符、格等语言因素的模糊性来进行的。在文学语言中,模糊修辞既可以准确地传情达意,又能使文学语言凝练含蓄、形象、新鲜多样、富有音乐感等。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积极修辞使文学语言演进、发展更显活跃.文章以当下有影响的部分文学作品的文学语言为例,就抽象具体、矛盾统一、感觉转换、动宾不调、移花接木等诸种类型,一一作了分析,并指陈积极修辞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方式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3.
王旭华 《现代语文》2014,(4):110-111
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关注,必然导致其对文学语言要素的关注。加拿大文学理论家诺思罗普·弗莱将修辞看成是文学语言的根本特征。他以文论家特有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语言的修辞艺术,其对隐喻的重视以及通过节奏来分析文类的观点新颖且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这一特殊信息载体的信息源、制作过程、传播手段、储存代码、审美需要、结构变异以及汉语的特殊诗性性质等方面的具体分析,印证模糊性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旨在揭示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存在的客观性.初步探讨了模糊语言的修辞意义,以说明模糊语言的特殊效应.  相似文献   

5.
新批评对解构批评家保罗·德·曼的修辞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批评关于文学语言本体地位及其含混性的研究、文本"细读法"的理论和实践,构成德·曼修辞理论不可或缺的理论来源;然而,德·曼否定新批评所主张的文学语言的交流作用,尤其反对"有机整体"的文本观,强调语言修辞性所带来的文学意义的不确定性,主张依据读者阅读过程中文本文字间游戏式的互动来阐释意义,打破了新批评对整体化的追求,形成独特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6.
修辞幻象即语言制造的幻觉。视域在文学作品中以语言形态出现.当这种形态指称的所指超越了客观现实时,便常出现修辞幻象。文学视域在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给修辞幻象以极大的空间,修辞幻象的审美价值也拓展了文学语言的表现视域。视域与修辞幻象间既有特定的对应关系,又有着错综复杂的多元关系。修辞幻象的生成和领悟,是作者与读者的一种视域沟通。考察文学视域与修辞幻象之间的关系,对从叙述角度领略文学语言的审美价值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学与语言的关系。文学语言的特点。文学语言“亦此亦彼”的模糊性形态。在文学语言构造的可能世界中,越是模糊朦胧之处越是可以发现美之所在。模糊不等于语言运用中的“含糊”、“混乱”。  相似文献   

8.
壮族嘹歌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文学价值较高.活用熟语、妙用隐喻、巧用衬词等文学语言修辞手段是提升其文学价值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我校文学院高群博士的学术专著《修辞论稿》于2012年5月由黄山书社出版。 作为修辞学的交叉学科性质和跨学科视野观点的信奉者,作为修辞学研究立足学科本位同时超越学科本位的实践者,该书是作者对修辞学问题思考的呈现。其中,文学修辞研究是著者学术兴趣所在,“文学语言研究,是语言与文学两学科的连接点、生长点,文学语言研究呈现什么样的学术面貌?修辞研究如何介入文学语言研究的前沿领域?”这些疑问,吸引著者在修辞学研究转向的学术历程中,求索不止,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辨析──模糊语言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性就是事物类属、性态的不用定性。文学语言不仅普遍具有模糊性,而且还因此创造了文学美。文学时客观事物的描述总是作精确和非精确两种描述,因此而创造了“似与不似”的艺术效果。因为不似成分、非现实成分的加入,才使文学艺术既超越客体,又超越主体,才扩大了艺术空间,获得了文学的美感。模糊语言比精确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加强模糊语言的研究与自觉运用是提高文学语言表现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语言具有模糊性,文学语言更是如此.文学翻译不能消除语言的模糊性,因为语言艺术作品的效果在源语中和目标语中都是模糊的:人对外部世界的感应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客观世界的美或丑的感受只具有一个模糊测度.本文从审美角度探讨了决定文学翻译模糊性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具有模糊性的,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也必然存在着模糊现象。本文结合语言学方面的有关理论,对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存在原因进行探究,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可以归结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不仅是人类认知局限和思维模糊的必然,也是人类语言自身发展局限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模糊语言是人类语言交际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模糊修辞是有效地运用语言的模糊性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艺术。从语用角度对模糊语言和模糊修辞进行探讨。主要分析了模糊语言学的基本特征、产生原因、语用功能以及模糊修辞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4.
秦小红 《英语辅导》2014,(1):181-183,190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作为自然语言一部分的翻译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文学语言本身的模糊性使得文学翻译中准确表达成为不可能。近年来,翻译研究者对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以及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做出了诸多探讨,其研究成果证明了文学翻译自始至终都带有模糊性。本文主要就模糊理论对翻译的渗透、理解过程的模糊性、表达中的模糊性以及翻译标准的模糊性等方面探讨了文学翻译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5.
模糊修辞是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本文以模糊理论为基础,以商业广告中的模糊的构成手段,并结合广告语言的特点探讨了模糊修辞在商业广告语言中的语用功能,指出广告中的模糊修辞有助于增强广告语言的简练性、灵活性、含蓄性、劝说性和感染性等功能,达到广告的宣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模糊修辞是研究如何利用模糊语言来达到修辞效果的一门科学。文章以大量的实例为基础,从语音、词汇、句法及传统修辞格等角度分析了英汉广告语中的模糊修辞的构成手段。接着文章又讨论了广告语中的模糊修辞功效,最后总结指出此研究对为广告语言的创造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广告语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修辞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可见人们对人类语言修辞现象的关注.直至今天,人们对修辞学研究的兴趣仍然没有减少,因为人类看到了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看到了文化发展使人类的语言表达需要有更多的层次,并且人类的思维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加发展.无论是网络语言、文学语言、戏剧语言、政治演讲都需要一个最佳的表达形式即语言来进行表达.所以,现代人类更加注重对修辞的研究,以期待利用修辞这一人类语言强有力的表达手段来实现满足自己思想表达的需求.从修辞的目的中我们也能够窥见语言的非工具性质.  相似文献   

18.
一、模糊教学的定义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客体和主体都存在着模糊性. 教学客体即语文课程内容的模糊性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文学语言信息的模糊性.阅读教学的内容大多为文学作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一切文学作品都是有语言创造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的物质存在.  相似文献   

19.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使用隐喻是文学语言的显著特征,本文通过中日文学中语言隐喻的本质研究,分析语境下的文学隐喻,进一步阐述汉语、日语的隐喻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文学语言的言语生成方式及审美需求离不开模糊,模糊使文学语言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文学语言的模糊审美主要体现在由悖论、辞格、留白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