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的发愤之作《史记》130篇,除《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和《陈涉世家财,都有“太史公日”,其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自序》),是司马迁的自传,说的是《史记购写作心态及全书各篇的写作意图,可说是一篇大“太史公日”。另外,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中心也是讲《史记》的写作,与《自序》合壁生辉。司马迁承父业修史,而父子同称“太史公”。这样,“太史公日”中的“太史公”,有的是司马迁自称,有的称其父司马谈。除了最明显的父教子之类的场合外,已无法确知何者为父,何者为子、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所有…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历史人物评传,相当于现代的“人物述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的历史著作,后代史学家高度称颂它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同时,它也是一部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批判精神的文学著作。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著作,“《史记》学”中文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书130篇,悲剧人物传记有70多篇,悲剧人物120多个,构成《史记》人物形象的主体部分,他们的精神光耀千古。作者运用了互现法、比较法,抓住主要事件和生活细节,以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悲剧性格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给后世留下一座挖掘不尽的宝藏。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最基本的文学观一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思想;一是“发愤著书”说。他持“讽谏的辞赋观”,对辞赋的讽谏作用极为推崇。他写作《史记》的基本原则是他的“考信”和“实录”精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批判现实的文学精神。他的这些文学见解和主张主要见于《报任安书》、《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太史公自序》,以及散见于《史记》其他篇章的章节和片断如《伯夷列传》第一的序论部分、《儒林列传》第六十一的序论部分等。  相似文献   

5.
元代文学具有其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在这种背景下,《史记》在元代的接受研究就更具价值与意义。《史记》精神源远流长,滋养了后世文学,在元杂剧中主要表现在对《史记》批判精神、侠义精神、悲剧精神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在其诞生过程中与乱世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历史联系。孔子生于乱世而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批判精神,这种褒贬鲜明的春秋笔法构成一种普遍的时代精神,在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一种“乱臣贼子惧”的尖锐有力的制约性的文化道德规范,从而将早期中国文化的“空言”传统彻底改造为一种全新性质的“行事”规范。然而,生于治世的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却巧妙地消解了历史学、历史学家与乱世之史、治世之史之间的内在矛盾或本质冲突,以治世之史代替了乱世之史。与孔子不同,太史公著《史记》而天子、大夫乐,把历史著作的乱世的批判精神扭曲为治世的歌颂风格,其诗人气质也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史记》的诞生,标志着知识分子成为正式的“循吏”,历史著作也真正变成了专制政治的意识形态根据。  相似文献   

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思想再认识●陕西田建德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长期以来认为是“批判封建教育,揭露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损害”。“批判封建教育”的观点对这篇课文教学的影响是很大的,现在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和《教师教...  相似文献   

8.
“天子一爵”说是公羊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它表述的是天子由神圣到世俗的降解过程,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司马迁从汉代知识分子形神骚动的精神困境出发,在《史记》中信验了公羊学“天子一爵”说,并把它与“大一统”观念连接,为人类政治统一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最终形成其富有神性意义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9.
《史记》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清代李景星曾撰《史记评议》,对《史记》进行了逐篇的介绍和研究,但内容过于简单。故有必要按照《史记评议》的形式编一部《史记题评》,以引导人们正确地阅读《史记》。现选《平原君虞卿列传》等三篇“题评”刊出,进行一些必要的读解。  相似文献   

10.
释“历阶”     
<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按剑历阶而上。”高中语文三册《毛遂自荐》篇注:“顺着台阶一级一级走上去。”王伯祥先生《史记选》注:“登阶不停足而行,形容他的急遽。”郑权中先生《史记选讲》注:“超越阶石而上,不是一级一级上去。”新版《辞源》释“历阶”为“登阶”。几家说法不一,然皆欠准确、清楚。  相似文献   

11.
《五帝本纪》是《史记》中的第一篇,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司马迁用语言进行了历史话语的建构,一是语言下的材料整合,为人类的存在寻找到生存之根。二是言语中民族精神的重构,为人类前进寻找到精神的动力。三是话语中的民族精神,以探索生命的理想追求。最终,司马迁用庞大的艺术世界,构建了一套话语体系,作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郑丽冰 《文教资料》2011,(34):111-113
《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都有关于刘邦的记载。对于这个色彩斑斓、瑕瑜互见的开国君主,《史记》和《汉书》在其形象塑造时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两书对刘邦的称谓.对史料的处理方式.以及对项羽的态度的不同进行比较,从而论证《史记.》比《汉书》更具有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野草》不是鲁迅个人命运的象征,也不像一些人所批评的——态度“悲观”、“彷徨”,是“苦闷之讴”,其24篇都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一以贯之的共同主旨——对社会现实及历史传统的批判反抗和对反抗者斗争精神的歌颂。  相似文献   

14.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封建正史的又一部名著,“抒下情而通讽喻,宣上德而尽忠孝”、“润色鸿业”是班固创作《汉书》的指导精神,《汉书》成了帝王将相的家谱,“实录”精神远不及《史记》。虽然如此,但《汉书》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是作了一些较为客观的反映,对《史记》的实录精神还是有所继承的。  相似文献   

15.
《史记》的实录精神不仅是良史之德,也是难能可贵的诗学传统。《史记》的实录精神呈现出有别于《诗经》和汉乐府的三个特点:批判政治生活的倾斜性,反映时代民生的宏观性,揭露社会问题的自觉性。《史记》的实录精神深刻影响了汉魏六朝的诗歌创作,汉魏六朝诸多反映时事民生的直笔之诗,慨叹历史现实的曲笔之作,揭露社会问题的诗史之笔,都是对《史记》实录精神的继承与取法。  相似文献   

16.
评点是《史记》文学经典化历程中的重要途径之一。明代出现评点《史记》的热潮。从当时《史记》评点主体身份来看,评点者同时具有“文人”和“士子”双重身份,导致《史记》评点批评体现两个精神向度。以茅坤的《史记抄》为例,一是审美批评,主动进入作品所建构的文学世界,从“文”的角度打量批评的对象,包括了批评姿态的“同情的理解”、评点符号的不言之言、评点过程的文情激荡的特征;二是社会文化批评,体现了关注社会政治、匡救社会危机、抒发自己内心怨愤的“士人”情怀。这些评点的精神向度形成了一个与《史记》文本相辅相成的又一重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7.
名虽“列传”,实乃杂文──读《史记·伯夷列传》刘洪仁《史记·伯夷列传》是一篇比较特殊的文章。它位居七十列传之首,可它实在没有起到“带头”与示范的作用,而是明显与后面的大多数列传不同:“列传”作为一种人物传记,本应以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为主,可这篇伶记却...  相似文献   

18.
《史记》思维方式初探面对作为史书的《史记》和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人们尤推重其实录精神。从思维的角度看,这种实录精神无疑与科学思维追求认知结果的客观真实性的精神相一致。表现出《史记》的科学思维精神的另一方面,是对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追求。《史记》所包含的艺...  相似文献   

19.
《〈史记〉献学丛稿》2000年1月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入论18篇,分为三组:第一组9篇,讨论司马迁生年、《史记》断限、《史记》亡缺与续补、太史公官职等;第二组4篇,讨论《史记》取材,重点探讨《史记》与诸侯史记、《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的关系,以及《晏子春秋》、《管子》、《孙子兵法》、《新语》、《司马法》诸问题;第三组5篇,讨论《史记》编纂学,探讨《史记》体例、述史框架、《史记》纪传体与传记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 我们知道,现存的《史记》绝非司马迁《史记》的原貌。这个问题最先提出的人是东汉的卫宏。因为他在《汉书旧仪注》中说过:“太史公作《景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之。”《太史公自序》云:“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而现存的《史记》却比原书要多将近三万字。由此看来《史记》存在着一个残缺问题。所以班彪、班固父子提出:“十篇缺,有录无书。” (见《汉书·司马迁传》及《后汉书·班彪传》)。班氏汉人,去迁未远,人们因而常以班说为据。但到底缺哪十篇班氏没讲清楚,后代电就产生了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