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侗族拦路歌俗称“嘎莎困”,意即用歌来拦挡、阻塞道路,一般在迎亲时和节庆期间邀请外寨歌班来演出时演唱。侗族拦路歌多声形态历史悠久,它的形成、发展与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密不可分。本文主要从“月也”、“行歌坐夜”、对唱习俗、侗语等四方面对侗族拦路歌多声形态形成的根源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民间最完善的一种多声部合唱音乐,侗话称"嘎老",被艺术家称为"自然与音乐的和谐典范",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根据可考的历史依据证明:侗族大歌是侗族先民们自己创造的天籁之音。  相似文献   

3.
到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林溪乡冠洞村冠小屯的百家宴。
  刚进侗寨,侗胞们身穿民族服饰拦在寨口,唱着侗歌进行“拦路”迎客,等我们用现代歌曲一一对答后,才被迎进寨。原来,“拦路”迎宾是侗族隆重的迎宾仪式,是接待客人的最高礼节。  相似文献   

4.
生计方式与文化模式的和谐之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产生与侗族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的存在,更是侗族社会结构、生计方式、婚姻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因而,分析研究侗族大歌中的生计方式与文化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黔东南黎平县具有“天下侗乡第一县”和“侗族大歌之乡”美誉,黎平南部侗族大歌已名扬世界,黎平北部许多脍炙人口、各具特色的侗族民歌却鲜为人知,如:山歌、屋歌、酒令歌、哭嫁歌、拦路歌、孝歌、童谣等等。以黎平北部“罗里乡山歌”的演唱形式、唱腔特点、歌词形态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此更好地感受黎平北部“罗里乡山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学、音乐、民俗等层面,对侗族大歌的形式与类型、形态与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述,并结合侗族大歌在侗族人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从而阐述对侗族大歌的保护与弘扬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侗歌是侗族民歌的简称,侗歌可分为大歌,小歌礼俗歌和叙事歌。侗语称大歌为"嘎老",小歌为"嘎啦"。"嘎"是歌的意思,"老"是大的意思,"啦"是小的意思,虽然都属于侗歌范畴,但"嘎老"、"嘎啦"在演唱形式上,内容表现上,风格上,音乐语言上都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侗族民间叙事歌是侗族人民表达生活愿望与理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其中《珠郎娘美》真实、生动、鲜明地反映了侗族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审美意识及文化心理。从社会记忆理论视角出发,对该文本记录下来的这些民族文化内容进行考察,向人们展示侗族民间叙事歌民族性、地方性及时代性的文化特征,以展现时代背景下的民族生活状况、民族生活知识和民族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9.
侗族民间叙事歌是侗族人民表达生活愿望与理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其中《珠郎娘美》真实、生动、鲜明地反映了侗族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审美意识及文化心理。从社会记忆理论视角出发,对该文本记录下来的这些民族文化内容进行考察,向人们展示侗族民间叙事歌民族性、地方性及时代性的文化特征,以展现时代背景下的民族生活状况、民族生活知识和民族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10.
侗族大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艺术现象,已越来越多的吸引着更多的人们对它进行研究和探索,也让全世界的人都为它而倾倒.本文就从它的表象入手,运用民族音乐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考察和研究方法,探讨在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中侗族大歌的传承和跨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1995以来,我们一直在阳烂侗族村落调查,其间发现侗族村民对"鱼"十分的珍爱,村民不仅掌握有一整套系统的养鱼、捕鱼、保存鱼制品、食鱼本土知识,而且在村民的生活中也展现出了特定的文化事实。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侗族村民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认为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存在,都有与其特定的生境相适应;要保护特定的文化,首先就要保护特定的生境。  相似文献   

12.
侗锦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是研究侗族历史、文化、习俗的重要实物资料。侗族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 ,他们的不少历史传说、崇拜意识、崇尚信仰和向往等在民间都是通过口头文字、工艺美术、歌舞、祭祀等形式来表现和传承的。繁衍是原始人类最基本的群体意识之一 ,它贯穿着人类发展历史的全过程 ,反映这种意识的即生殖崇拜 ,它的表现形式乃阴阳相交即雌雄 (男女 )结合。作为侗族传统文化的侗锦 ,自然地把它作为表现这种意识的载体。  相似文献   

13.
侗族村落阳烂村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对侗族传统糯稻进行田野调查得基础上,分析了侗族传统糯稻从经济、生态、文化三方面对村民生活所产生的价值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侗族青少年足型及其发展趋势 ,按活体测量要求 ,对湖南通道、靖州共 1343名侗族青少年 (7~ 18岁 )的足长、足宽进行了测量 ,并按足宽足长指数进行分型 结果表明 :侗族青少年的足长、足宽分别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16岁左右接近成人水平 ;足长与足宽之间存在正相关 ;足型以中间型最多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侗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侗族青年消费风俗也随之呈现出社会化、合理化、多样化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从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的角度看,重庆市世居侗族在姓氏、人口数量、来源和分布方面表现出了与明清时期渝东南地区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特征。重庆世居侗族还有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7.
侗族以“歌养心,饭养身”被人们赞誉为“音乐的民族”,其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侗族民间有多声部合唱——大歌。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文章主要介绍国内近年来侗族大歌研究的现状,并着重对侗族大歌的历史起源、演唱特点、文化内涵、传承现状等问题进行评述,以期能对侗族大歌研究的现状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并对侗族大歌的继承与创新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侗族群体文化与团体心理咨询有很多相似之处:群体创造行为准则、群体至上的意识和群体共享。从侗族群体文化及传统社交活动出发,以流浪儿童人际交往团体心理咨询设计为例,探讨团体心理咨询的要义,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裕固族当代作家达隆东智的中篇小说《雪落地的声音》以"讲鬼故事"的态度反思历史,通过一系列荒诞神秘、阴森诡异的事件展现主人公萨拉尔由"饿"至"疯"的心理变化过程,并在悬疑恐怖中表达作者对一个时代的理性审视。"饿"是小说的中心词之一,人物的恐惧与不幸命运,都与饥饿这一生理需要的无法满足密切相关。究其实质,"饿"即个体特定年代求生不易、求死不甘,生也恐惧、死也恐惧的矛盾心理的写照。这一二难命题的难以抉择性,最终导致了萨拉尔的疯狂。与此同时,对这一命题的哲学探讨,却赋予了文本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张力,使其在或单纯再现特定历史阶段的现实主义小说,或以恐怖、悬疑取胜的恐怖小说,或形而上思考多于文学表现的哲理小说中脱颖而出,并与其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表现一起,标志着作者题材选择的突围和文学表现的日益成熟,拥有多重阐释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属于古代百越民族骆越人的一支,主要居住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周边峻岭连绵、群山阻隔、外出艰难,历来封闭。这导致其浓郁的原始遗风及其群居生活长盛不衰。侗族大歌从产生到繁荣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与自身的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关系的过程。侗族的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审美意识、社会习俗等决定了侗族大歌的内容和形式,它负载着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流行音乐所不可取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对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