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面对影视资源的泛媒介化传播语境,影视公共教育应走出“艺术素养教育”的单向维度,而走向更具包容性的“媒介素养普及教育”,它包括基本的影视艺术审美素养、影视信息甄别素养和影视文化批评素养。影视公共教育要立足于感性审美和理性批评的融合视阈,探索课程与教材建设的体系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互动性及公共教育平台的延伸性。  相似文献   

2.
论影视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艺术必须通过审美主体的观看活动实现艺术的功能。影视艺术的接受活动本质上是审美主体以特殊的心理结构来化解作品意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表现出审美心理需要是:一、求新求异,陌生化审美;二、圆梦替代,情感化审美;三、好奇偷窥,新奇化审美;四、精神提升,人格化审美;五、创造满足,创造化审美。  相似文献   

3.
影视艺术审美教育是指通过挖掘影视艺术中的审美价值、审美取向、审美风格等内容,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甚至评价影视艺术中所蕴含的审美因子,使学生建构起影视艺术审美心理机制并逐步培养起完善的人格.但根据现有情况,不难发现走向融媒体时代现实社会存在系列审美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影视艺术美学追求,这就对影视艺术审美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深化提出了更严峻的要求.由刘迅、李城著写,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3月出版的《走向融媒体时代的影视教育》一书,以融媒体为背景,以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影视教育整合为研究案例,探索了"影视艺术教育"或"影视技术教育"的局限,提出了引领创新的影视艺术的审美教育教学理念,审视现状、看清局限、改变观念、设计模式、融合背景,对推动当前影视艺术审美教育与教学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影视──拓展语文教学的立体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具有崭新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功能,在审美教育方面有着显著的特点和优越性。充分利用影视的艺术规律和审美功能为语文教学服务,可以发挥影视艺术优势,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功能;运用影视艺术形象,进行审美教育;运用影视展开联想教学,以及开辟语文课外活动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5.
影视艺术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把握,具有置身其中的氛围化感受,耳目交相渗透的高效接受,情感化的审美体验,创造性的综合审美等特征,研究影视鉴赏的审美特征,有助于理解影视艺术本体,也有助于引导受众的化消费。  相似文献   

6.
视觉文化主要指以影视图像符号作为基本表意系统,以凭借光电信道的影视及电脑多媒体作为传播介质,与传统印刷文化相对应的新型的文化艺术形态。视觉文化的勃兴不仅是近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产物,而且具有隐藏在物质层面背后的更为深层的人类自身及其文化发展的历史动因,即感性经验的积累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影视音乐伴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艺术形式,它不是依附于影视的音乐,二者呈现并行关系。影视音乐既有音乐的共性,又有自身的个性;既是影视艺术的重要艺术语言,又是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音乐在影视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审美特性、独立的审美功能,是影视艺术语言不可或缺的艺术载体。本文透过对影视音乐的审美功能分析,探究影视音乐所具有的独特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一种更为感性的教学形式,即影视欣赏在语文拓展课堂中的实践教学,试图探究更多可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各种影视资源,可提高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关注人文、心存审美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9.
曹陆军 《文教资料》2012,(23):92-93
大学影视艺术鉴赏教育的目标是使大学生提升审美期待、提高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激发审美感情、强化人文素质。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实现影视艺术鉴赏教学目标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便增进学生对影视艺术的鉴赏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影视艺术以面对真实受众的陌生化叙事策略、引导大众积极消费的文化体闲性质和能够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消遣娱乐功能切入了中国当代人们的审美文化心理。并在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现实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中国当下影视艺术是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现实中最活跃的部分,对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但它需要更进一步的引导与规范。以有利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视觉文化时代之审美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以视觉化占主导的时代,“视觉”和“图像”的转向问题已成为继“语言学的转向”之后又一个热门话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进程的逐步推进,以及在后现代个体通俗化的视觉诉求下,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消失了,艺术已经转移到符号和影像的生产工业之中,当代社会化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视觉化时代审美的主体、对象、性质等方面也都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嬗变,从而对人类自身的心性、审美观以及审美艺术自身的现状和前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致力于人道的探究,这一明确的价值取向致使儒家之“道”在审美上呈现出中和、至诚、刚健的特征,并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至深至巨的规范与影响。中和要求美的艺术必须以礼义为法度,规范文学艺术情感的抒发,促使个体感性情欲与社会理想规范处于“中和”状态。不仅如此,它还注重艺术因素的相反相成,主张通过协调对立的两端,达到辩证统一的艺术效果。至诚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家解决艺术中情与理之关系的理性思考,由此也形成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唯“诚”是尚,强调情感意趣的真实抒发的优良传统。刚健以气势的充溢博大而动人心魄,它是一种明朗而圣洁的精神人格美,是一种自强不息、德比天地的人生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3.
分析美学是20世纪后半期西方美学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流派。在标新立异的先锋派艺术不断冲击传统的艺术观念,从而导致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趋于模糊之时,它却摈弃了美学家应有的批判精神,一味对新艺术采取亲和的态度,企图以艺术的制度论为其作理论辩护。然而,由于艺术制度论放弃了对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的探寻,它最终不能真正把握艺术的本质。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的本质其实在于艺术所固有的人文功能。  相似文献   

14.
Open‐mindedness is typically considered an intellectual virtue that brings humans into (closer) contact with reality and its complexities. In this essay, Susan Verducci expands the ways we typically think of cultivating open‐mindedness in classrooms to include the practice of engagement with the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 Working with the arts allows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perceive and embody realities they would not normally experience. Specifically, the arts enable the drawing forth and exploration of multiple and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s; the arts can therefore be uniquely productive in opening minds by helping one negotiate human perceptual constraints, by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to enter standpoints other than one's own, and by encouraging the practice of living with uncertainty and ambiguity.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公共课、选修课的美学的子学科和文学艺术欣赏类的各门课程是实施大学美育的主要途径,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审美实践主要是艺术教育。这些课程的目的不是传授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发展。在具体艺术教育中,美育与德育有联系。但不能片面的将美育放在从属于德育的地位;美育中的审关实践不能简单理解成“鉴赏”,而忽视实践技能的训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艺术史论中的身体美学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身体美学范畴虽然散见于众多艺术家的只言片语中,却无损于它们作为艺术理论的丰富性及重要性。在其由原初的自然形态走向哲学形态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的物我观念、生命观念及其观物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催生作用:再者,身体美学范畴所具备的特征也体现了视觉艺术的要求,这是它们走向艺术美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Crea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arts is a complex and abstract concept that bridges the gap between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ts consumption. It is highly contextual and defined through a range of discourses besides aesthetics that concern access and inclusion, cultural identity, socio‐political rights, collective working, transformation and emancipation as advocated by community arts philosophy and praxis. These ideas are theoretically explored and critically evaluated in practice through three popular visual arts events in which the general public engaged and performed, demonstrating varying degrees of active involvement and dialogue. They also highlight the recuperation of radical cultural activism and communality where participation has become associated with spectacle and the co‐option of self‐determined thinking and resistance. Such cases are of obvious interest to community arts educators, particularly their value, the terms of participatory engagement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radical non‐authoritarian and collective practices have been appropriated by cults of individuality and celebrity.  相似文献   

18.
当下文学艺术的优势地位已经丧失。电影,电视等视觉艺术垄断了大众的文化消费。主要原因在于视像艺术的直接性,被动跟从性消费性和震惊性效果等特点,远比间接的,主动参与性的文字艺术欣赏起来要省力得多,而且视像艺术画面的震惊效果更是文学艺术无法比拟的。因为视像艺术的形象是直接的,从而给演员提供了直接向受众展示自身魅力的机会,继而引发追星效应,明显是视像艺术特有的产物。因为视像艺术受商业利益的驱动,从而赞成了作品的类型比,低俗化和缺少 艺术品位,所以视像艺术要提高品位,必须借鉴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9.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地理环境概念。徽州自然地理环境使得徽州武艺具有了乡土特色和海纳百川的性格;人文地理环境使得徽州习武之风得以延续,促成了徽州武文化的繁荣。并通过对以武彰显的徽州本土神的尊崇,在强化宗族血缘关系的同时,加强了地缘的联系,促进了徽州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0.
对艺术分类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康德对艺术分类问题的研究,对美的艺术的范畴的界定,建立在前人和同时代人研究基础之上。对艺术加以分类除了首先必须明确界定美的艺术与非艺术之外,还须确立各门艺术所具有的共同审美特征和艺术分类的统一原则。确立了审美的原则的同时,也就建立了艺术分类的统一原则的基础。康德将艺术分为语言艺术、造型艺术和感觉游戏的艺术。康德的艺术分类原则看到了艺术中感性与知性的相结合和协调一致性。康德的艺术分类原则,重视感性与知性的协调,内在原则与外在原则的会通,既反映了其"形式的合目的性"的审美原则,又体现了其二律背反的思辨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