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丰子恺师李叔同,启功师陈垣,穆旦师吴宓,叶嘉莹师顾随……本书作者史海钩沉,从众多史料中以特定的角度和真实的事件,回顾这些民国大师与他们非同凡响的弟子们之间的交往,向我们描摹了大师的丰采神韵,再现了大师的教育精神。  相似文献   

2.
顾随的眼光     
有一次和友人闲聊,言及顾随,都不禁为之扼腕,觉得对这样天才的艺术鉴赏家。知道得太晚了。几年前曾拜访过叶嘉莹先生,那一次谈话。得知她的学识,有许多是来自于顾随的暗示。这才留心到这位已逝的前辈。后来,陆续读到张中行、周汝昌、史树青等文化前辈怀念顾随的文章,便隐隐感受到了一个特别的精神存在。一个人死去几十年后,仍被不断提及,便也证明了一种力量。可惜,许久以来。他的文字在书界早已难觅了。  相似文献   

3.
顾随先生深得中国古典文化精髓。他要将此法传下来。他深知,这法不是一个死的东西,而是变化的:天下无打印文章,一个题目写出后,其间变化开合真是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文本无法,文成而法立。  相似文献   

4.
朱虹 《出版参考》2011,(10):41-41
叶嘉莹位于南开大学的家,是一间普通的两居室,除了一整面墙的书,几乎没有什么装饰。采访叶嘉莹,想连续提出两个问题都是很困难的事。来访者很多,门铃和电话交错响起,她始终耐心接听,常常露出孩童样清澈的笑容,让人不敢相信她已87岁高龄。 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二批重大招标项目的立项结果正式公布。由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领衔投标的“中华吟诵的抢救、  相似文献   

5.
叶嘉莹位于南开大学的家,是一间普通的两居室,除了一整面墙的书,几乎没有什么装饰。采访叶嘉莹,想连续提出两个问题都是很困难的事。来访者很多,门铃和电话交错响起,她始终耐心接听,常常露出孩童样清澈的笑容,让人不敢相信她已87岁高龄。 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二批重大招标项目的立项结果正式公布。由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领衔投标的“中华吟诵的抢救、  相似文献   

6.
晚清以来,尤其五四运动之后,诞生了一批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大师,顾随亦是其中之一。读《驼庵传诗录》,读者可以充分感受作者驳杂多元的知识体系、融通中西的思想深度,以及他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奇思妙解。顾随先生讲说诗词的精妙之处,便是时时处处不脱离人,不遁于世,给读者找到了一条连接东西文化与思想的路径,使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文学不再有隔阂。  相似文献   

7.
王一澜(以下简称王):叶先生作为诗词研究的名家,可否为当今读者推荐诗词研究的入门书籍?叶嘉莹(以下简称叶):要想做古典诗词研究,真正入到诗词研究的门里去,不能光靠读哪本书。因为诗词的入门之法不在书中,而在吟诵中。王:您的诗词研究是如何入门的呢?叶:我小的时候读书是从中国的古典念起的。最初念的是四书。诗词方  相似文献   

8.
王新彦 《大观周刊》2012,(47):308-308
在实施现代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指导学生做学习笔记,对于加强学法研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多种感官(如视觉、动觉)参与活动,效率高于仅靠一种感官(如视觉)进行的活动。边读书(或边听讲)边动笔记显然优于先读书或光听讲的学习方式。例如,国外有一项教育心理实验是在讲课后第九个星期对听课者进行测验。测验结果是作笔记的人平均获得65%的分数,而不作笔记的人则平均只获得25%的分数。  相似文献   

9.
《顾随与现代学人》一书专就顾随与沈尹默、沈兼士、周作人、冯至、张中行、启功等现代文化学术大家的师友交谊细节进行系统挖掘和生动叙述,以全新的角度开启了顾随生平研究的一个方向.着重介绍了该书的内容、特点和价值,希望更多读者能够从中对顾随这位“隐藏的大师”多一点了解和关注.  相似文献   

10.
1920至1930年代,多位学者延续元代的风格创作杂剧。同时梁祝传说受到广泛讨论,因此此阶段出现两部反映这个爱情故事的杂剧,不会让我们感到意外。常任侠在1931年创作了第一部,而第二部由顾随于1936年完成。常任侠的剧作风格较为简洁,反之顾随的曲词则极为繁复。两位剧作家均出生于中国北方,他们对于此故事的改编,与更为著名的江南版本有所不同——祝英台的女扮男装在这两部作品中都是由于父母的坚持。不仅常任侠借鉴了河南籍学者冯沅君关于此传说的短文,顾随或许也受到这篇文章的影响,而他的作品还展现出一些西方因素。  相似文献   

11.
近日觅得顾随的女儿、河北大学教授顾之京新著《女儿眼中的父亲:顾随大师》一书,兴味盎然地读完,一种崇敬感不由自主地从心中升腾而起。  相似文献   

12.
今年季夏,叶嘉莹将迎来自己90岁生日。70年前,年仅20岁的叶嘉莹作为北平辅仁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写下了“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羡季师和诗六章用晚秋杂诗五首及摇落一首韵辞意深美深愧无能奉酬无何既入深冬岁暮天寒载途风雪因再为长句六章仍叠前韵》其三)的诗句。  相似文献   

13.
叶嘉莹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老辈学者和诗家,近来适值先生90寿诞之际,先后有张候萍撰写的《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三联书店,2013年),以及熊烨编著的《千春犹待发华滋——叶嘉莹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两种传记各具特色,洵为踵事增华之美事。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笔记文献的整理出版主要以笔记文献丛书、笔记文献编选集以及单本笔记著作的整理与出版为主,其中笔记文献丛书的整理出版成果最为显著,其又主要呈现为三种形态:一是冠以“笔记小说”之名而实际是笔记文献的大型丛书的整理出版;二是偏重史料性质的笔记文献丛书的整理出版;三是偏重学术性质的笔记文献丛书的整理出版.本文即对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笔记文献的整理与出版情况进行综合回顾与考察,以便更好地推动和促进未来笔记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5.
周萍  王文治  朱倩 《大观周刊》2013,(5):209-209
英语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课堂笔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随着多媒体促进英语教学的深入发展,一方面增加了课程容量和加快了学习进度,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学生做笔记的挑战性,因此教师非常有必要指导学生如何做好课堂笔记。  相似文献   

16.
“笔记”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至宋代才日臻成熟.流传至今的宋人笔记大约有500余种,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和文献价值.清代开馆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从明《永乐大典》中辑录了37种宋人笔记.这些笔记多是旧本久佚或湮没不传者,或可补史传之阙、于考证有益者.此外,四库馆臣还对所辑宋人笔记做了大量的校证工作,为后人的深入整理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陈摇 《大观周刊》2013,(12):147-147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重要载体的文言文,是我们了解和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方式和工具。初中文言文教学作为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组成内容,是打好学生文言文功底的重要阶段。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华传统文化、文字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网络时代,如何把握好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及其实践。  相似文献   

18.
《读诗·陶渊明》是新思想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该书将书法作品图片与诗文解读相结合,虽然以“创新”作为新思想的主旨所在,但实为借用古人的人生态度来反观时代问题,通篇洋溢着作者对“道”“仁”等先秦哲人理念的观照,并不惜笔墨过度诠释靖节先生诗句来抒发文化信仰和文化传承的自我胸臆,让人不得不产生质疑:作为古典诗词的经典代表,曾被钟嵘、萧统、王国维、叶嘉莹等古今大家一致推崇的陶潜作品如何就变成了今人调侃古人、  相似文献   

19.
云笔记的出现,迎合了馆员知识管理的需要,是对传统笔记功能的升华.论文首先界定了云笔记的概念,指出Wiz云笔记安全、高效、跨平台的特点.其次,从知识的快速获取、快速共享和快速利用三个方面分析了Wiz云笔记在馆员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最后,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图书馆实施云培训和云查新为切入点,对Wiz云笔记在馆员知识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和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对美国新闻记者海伦·斯诺及其中国作品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她通过中国作品不遗余力地向西方宣传红色中国的突出贡献。同时通过对海伦·斯诺未出版的采访笔记的初步解读,指出出版海伦的笔记对研究抗日战争前后中国的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