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大哲学系百年系庆刚刚过去,85岁的汤一介又开始四处奔波参加学术活动。作为北大哲学系最著名的学者,他的一生映衬着中国哲学在不同时代的沉浮"我想讲一些别人问得比较少的问题,好不好,可能更有点新鲜感。"85岁的汤一介仍精神矍铄,一身唐装落座在书房的沙发上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从上世纪80年代创建中华文化书院推动"文化热",到90年代最早提倡"国学",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文化总顾问,到如今的《儒藏》工程的首席专家,汤一介通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蔡景峰、余瀛鳌研究员分别作序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确是当代文史医学成功之作。全书内容广博,以医学为核心,  相似文献   

3.
北京大学与河北人民出版社最近联合举办《汤用彤全集》出版座谈会,著名专家、学者季羡林、任继愈、汪子嵩、庞朴、汤一介等以及北京大学、河北省新闻出版局的领导,新闻界的代表30余人参加。 汤用彤先生是我国著名佛教史家、哲学史家,早年留学哈佛,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汤先生对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均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  相似文献   

4.
文化历程的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历程的反思与展望主讲:汤一介访谈:闵惠泉闵:这些年人们对文化议论得比较多,但是对文化的一些观念似乎比较模糊,您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方面很有研究,我们很想听听您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汤:给文化下定义是非常困难的。据统计说有一百多种,也有人说有三百多种,...  相似文献   

5.
“做学问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自由是一种最宝贵的创造力。”2014年9月9日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在京逝世,享年87岁。汤一介,一介书生也。他一生行状犹如其名,做的就是书生所做的事情。究其一生,他有两大贡献可以镌刻在碑铭上:一是在改革欣欣向荣的1980年代,他领衔的中国文化书院,为思想启蒙推波助澜;一是在耄耋之年,他不辞辛苦,担纲《儒藏》,总儒学之大成。这两项大工程,让他从书斋走出来,为公众所热悉。  相似文献   

6.
广闻博览     
临近世纪末,对新世纪进行的展望与预言越来越多。著名学者汤一介日前在北京大学举办公开讲座时提出,21世纪将是各种文化交融互补的时代,而不会出现某些未来学家与权威人士提出的某种文化主宰世界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们对图书出版中因编校粗疏马虎而造成的文字质量低劣的现象屡有批评,可谓忿怨之辞不绝于耳。然而批评自管批评,一些出版单位照旧将这类不合格的图书堂而皇之推向社会,有的甚至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中国和平出版社新印《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丛书》(第一辑)中的《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庞朴著,1988年8月版)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汤一介著,1988年10月版),就是这类图书中较突出的两例。  相似文献   

8.
《出版参考》2007,(3):F0004-F0004
中国文化书院是由我国已故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冯友兰先生与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岱年.季羡林、朱伯昆、汤一介,李中华、魏常海,王守常等几位教授共同发起.联合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学院等单位及台.港和海外的数十位著名教授、学者共同创建的一个民间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团体。于1984年10月成立于北京。  相似文献   

9.
汤用彤先师谢世以来,学界对他的学术贡献、学术风范、道德力量的推崇、景仰、研究与缅怀经久不衰,至今已出版三本纪念文集、两本研究专著和二百多篇专文,相关研究文献则不计其数,足见先师无可比拟的学术影响和人格魅力。如今汤一介先生及其弟子赵建永博士经过艰苦细致的整理,把上述有关“汤用彤生平与学术”的成果精选结集成《汤用彤学记》(以下简称《学记》)诚为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读书人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公共性的人文学术出版物. 近年来,或许是出于对上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集体坎陷”的深刻反省,以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甘阳《八十年代文化意识》、程光炜《八十年代研究丛书》等为代表,不约而同地呼唤“重回80年代”,成为读书界一种意味深长的文化现象.而在“穿越”重回80年代时,读书人总是念及当年的三大丛书编委会及其所集结的知识群体:以金观涛、包遵信等为代表的《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以甘阳、王焱、周国平等代表的《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以汤一介、乐黛云、李泽厚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书院”编委会.  相似文献   

11.
汤用彤先师谢世以来,学界对他的学术贡献、学术风范、道德力量的推崇、景仰、研究与缅怀经久不衰,至今已出版三本纪念文集、两本研究专著和二百多篇专文,相关研究文献则不计其数,足见先师无可比拟的学术影响和人格魅力。如今汤一介先生及其弟子赵建永博士经过艰苦细致的整理,把上述有关“汤用彤生平与学术”的成果精选结集成《汤用彤学记》(以下简称《学记》)诚为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60年的光辉历程和非凡成就,无疑是一部震古铄今的民族史诗.当创造了令世人惊羡的"中国奇迹"的各族儿女满载硕果向祖国母亲献礼时,与人民与时代同行的新闻界每个成员,怎能不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相似文献   

13.
谭小熊  宁蒙 《出版参考》2009,(10):12-12
中国的父母为儿女牺牲了一切,儿女得到了什么呢?美国父母对孩子的爱始终不变,也并没有影响他们享受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声屏世界》2013,(2):F0002-F0002
《加油好儿女》是江西广播电视台少儿·家庭频道倾力打造的一档主打家庭亲情,展示选手勇气与智慧的大型亲子益智节目。2012年,《加油好儿女》衍生出了一档大型户外团队益智竞技类节目《Happy校园行》,  相似文献   

15.
贾樟柯电影《江湖儿女》将叙事的焦点聚焦于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遭遇的道德危机与伦理失序,影片借助主人公巧巧与郭斌的爱情故事糅合了多段相对独立的叙事内容,这种叙事形式一方面突出了女性角色巧巧的成长,另一方面也隐隐传达了作者对中国发展状况与时代的思考。本文借助对贾樟柯电影《江湖儿女》的人物形象分析,思考了"新女性"形象在影视传播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正有幸做汤一介老《瞩望新轴心时代》一书的责任编辑纯属偶然。我不是汤老的门生,甚至连私淑弟子都不好算。尽管在北大读书那阵子确曾旁听过汤老的课,可只零星听了一些,不成片段,而且年月既久,当年听到的内容似乎也早已所剩无几了。一那是近三十年前的旧事了。我于1985年入北京大学读文学史,当时的风气便是好尚跨学科选课,但  相似文献   

17.
由成漫市场向童漫市场拓展,由引进港台精品向开发国产原创精品拓展,是现代出版社2008年漫画出版两大战略部署。历经半年多的谨慎和精密策划,首批20册经过4个月精致打磨的中国本土原创作品——《家有儿女》动画版于2008年夏季登场。全92册的《家有儿女》动画版丛书,由天地人传媒《家有儿女》动画片节帧改编。  相似文献   

18.
李晨 《声屏世界》2022,(4):39-41
电视剧《乔家的儿女》以改革开放大时代之下的一个小家庭为缩影,折射中国从计划经济到逐步开放的时代变迁;以"家国同构"的春秋笔法,呈现"70后"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和集体记忆.文章通过梳理电视剧《乔家的儿女》中集体记忆的建构与呈现,分析以该剧为代表的年代叙事类影视作品中的文化记忆传承与中国故事书写,探讨影视作品如何通过建构集体...  相似文献   

19.
赵爽 《中国广播》2013,(12):75-77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专题音乐节目《英雄儿女》获得了2009年~2010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优秀广播音乐节目。本文从策划、主题、制作过程、创作方式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专题音乐节目《英雄儿女》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大观周刊》2006,(31):63-63
在中国饮食里什么都可以没有.却一定不能没有汤。在大大小小的宴席里汤是永远不可替代的角色。不论是简单的四菜一汤还是八菜一汤.汤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而且通过汤我们也能些许分辨出今天一桌宴席的档次与规模。掰手盘算咱们喝汤的历史,怕是已经不能考证,也许从人类懂得使用器皿烹制食物的那时开始就已经开始喝汤了。记得《红楼梦》中就提过超过80多种的汤类,黛玉所喝的“一碗火肉白菜汤,加点虾米.配点青笋紫菜”.宝玉想念的“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