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谈论美食的风气忽然大盛,看著名美食家写的文集在这几年算是潮流,但是有位资深美女美食主播在一次采访中则提出了高人一筹的观点:“你最喜欢的美食家是谁?”“袁枚,因为我最喜欢他的《随园食单》。”一时间,这个答案让大家都觉得遥不可及,《随园食单》也要被奉为经典。  相似文献   

3.
王彩红 《编辑之友》2012,(8):114-116
学者们多关注袁枚诗歌创作方面的研究,但他的《随园食单》所体现的编辑学思想也十分丰富,该书在中国食谱编纂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本文从选题、结构安排、材料选取、编辑加工、编辑主体性发挥几个方面,分析《随园食单》的编纂特色。这些对于今天的图书编纂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 读<三国演义>,曹操对降将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那餐桌上肯定水陆杂陈,觥筹交错,可究竟是些什么呢?连作家罗贯中都一抹黑,能指望他给人们什么答案.我们读<水浒传>,除了"大块分肉,大碗喝酒",除了人肉馒头,除了酒精度不高还有不少沉淀物,必须沥过方可饮用的酒外,忠义堂上那些好汉吃什么,喝什么,谅施耐庵也相...  相似文献   

5.
清朝名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说过:“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大巧之朴”历来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湖北电视台的纪录片《船工》,正是袁枚笔下“巧”与“朴”的一次较为完美和深层的对接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洗澡之后》杨绛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8月本书是杨绛先生百岁封笔之作,赋予《洗澡》完满结局,行文诙谐生动,亦庄亦谐,表现出不论何种境遇都处之泰然的洒脱情怀。长篇小说《洗澡》写于1987年.时隔27年之后,杨绛先生以103岁高龄创作了《洗澡》的续篇《洗澡之后》,她旺盛的创作精力令人感动。她为什么要续写《洗澡》?她在《洗澡之后》的前言中说道,担心姚宓和许彦成之间那份纯洁的友情被人曲解,"假如我去世以后,有人擅写续集,我就麻烦了。”  相似文献   

7.
李桂林 《兰台世界》2004,(10):44-44
总是那么倔强从不为利所趋似小草轻轻年复一年痴情地用嫩绿呼唤着春风夏雨总是那么专一从不晓得逃避似海鸥恋天山水之间永恒地用命脉坚守着这块阵地总是那么忙碌从未有过闲情似老牛躬耕斗室拓荒默默地用执著梳理着华夏文明总是那么惬意从不知道伤怀似蜜蜂飞舞城郭乡里忘我地用辛勤播种着厚重希冀兰台人的情怀@李桂林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是将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素材,将表现对象化作真人真事,并对其进行艺术展现与加工,以期引发人们思考的影视作品形式。纪录片的核心就是真实。《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使中国的纪录片界眼前一亮。该片虽是以饮食为题材,但是它始终在讲中国人的故事。作为人文纪录片中的范本,人情是其核心表现之一。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探析国产纪录片中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9.
《舌尖上的中国》堪称国产纪录片崛起的标志,相比第一季,第二季在主题上赋予更多人文情怀,在叙事上大胆借鉴类型化电影,首次采用周播模式,首次实现全媒体整合传播,引发收视热潮再现辉煌,进一步放大了"舌尖"品牌效应,成为央视探寻内容进行商业价值变现路径和实施全媒体整合传播战略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10.
亦杰 《今传媒》2005,(5):62-62
我是一个修炼得不太被某人某事感动但尚未麻木的老者,读了《今传媒》杂志今年第二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刘畅事迹的报道后,沉思良久,还是被感动了。也许是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缘故,刘畅事迹中最使我感动的是他的“底层情怀”。刘畅认为“在中国做记者要有底层情怀”。我在想,他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7,(12):67-70
李碧华小说内涵丰富,折射出强烈的人文情怀,为影视改编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因而一经改编为电影,往往成为评论界学术圈的热门话题。其中,陈凯歌改编《霸王别姬》,取其壳而去其骨,放弃了一部分人文关怀;徐克改编《青蛇》,删繁就简,明了地突出了人文主题;而香江鬼才关锦鹏改编《胭脂扣》,写着文人的魄,诉着港人的魂。本文对其三部代表作《霸王别姬》、《青蛇》、《胭脂扣》及其改编影片进行比较阅读,在小说与小说、小说与电影的比较中,分析其中借助"寻爱"这一主题折射出的人文情怀,以及其最终需指向"回归中华文化血脉"之必然。  相似文献   

12.
我打小儿对嘴皮子溜的人怀着景仰之情。隔壁的李阿婆和王阿姨骂街的时候,我总是要搬个凳子出去观战的,看人家临场发挥,口齿清楚、气场充足,战斗一个小时连口水都不用喝——绝对是俺那当教师的妈难以望其项背的。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由县委党史办升调到县档案局馆,之前我对档案工作已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曾经为了调查隆昌地下党组织的情况到过许多档案馆,那种查到资料(哪怕是片语只字)的喜悦以及没查到的失望沮丧,至今仍记忆犹新。二十年来,我把满腔的激情和对档案工作的热爱全部投入到了艰苦而朴实无华的工作中,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焕发档案的青春,让沉睡的档案更好地为现实工作服务。曾经,在没备简陋的库房,我们一卷一卷地为档案消毒杀虫,累得腰酸腿痛也毫无怨言;曾经,在大雨磅礴的深夜,担心库房漏雨危及档案而毫不犹豫地从家里冲进电闪雷鸣之中,为了编纂系统翔实的史料,一头扎在浩繁的档案资料中一捞就是几个月……这一切虽然很苦也很累,但却干得积极,干得快乐,干得心安理得,总认为档案工作就必须千方百计干好档案工作,否则就是对“兰台使”的亵渎。有付出就会有收获,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辛勤的耕耘,《档案法》的宣传贯彻日益深入人心,县委政府更加重视档案工作,投入一年比一年增大,机关乡镇档案工作如履春风,上等级的单位越来越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交响合唱《东海情怀》创作于2012年,这部作品既是对毛泽东同志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周年的献礼,也是对浙江省"十二五"规划中力求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礼赞。作品以东海为题材,运用交响化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作曲家对东海的崇敬热爱之情。文章将运用"特征分析法",探究作者如何将引子中的各种材料因素演变、组合并贯穿运用到整部作品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15.
《无穷之路》是由香港无线电视出品、以香港媒体人视角呈现内地扶贫变化的主题纪录片。该片通过典型人物塑造、内视角呈现、问题意识引导、今昔对比等手段呈现国家扶贫政策、各地脱贫成果与基层实践,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亲和力、抵达力和感染力。本文从创作特色和现实观照两个层面,对该片在记录扶贫实践、建构奋斗记忆、传承扶贫精神、增强国家认同、提供脱贫智慧、塑造大国形象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希望为扶贫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张延伟 《新闻窗》2006,(5):70-71
近年来,平民化的办报理念被众多报人所推崇。当媒体把目光投向渴望改变自己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平民百姓时;当以人为本,崇尚人文关怀成为所推崇的社会精神时,那么,这种反映到媒体中的平民化趋势也就不足为奇,而作为大众媒体的报纸把平民品格、百姓情怀视为自身的一种追求也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17.
饮食文化和社会人文的碰撞让一部命名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系列纪录片在一夜之间红遍中国大地,本文旨在解读《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内涵,文章从6个角度梳理了该片带给受众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8.
谷雨,椿芽嫩如丝谷雨吃香椿是我们北方的习俗。"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质",这雨,就是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香椿,那可是香透了整个春天的树种。椿芽,也叫香椿头,不但芳香怡人,而且脆嫩清鲜,营养丰富,被称为"树上蔬菜","其叶自发芽及嫩时,皆香甜,生熟盐腌皆可茹"(徐光启《农政全书》)。  相似文献   

19.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普遍应用到影视作品创作之中,这给电影生产提供更广阔的技术空间;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即如何使用这些新技术?它给我们真正带来什么?看看最近几年的商业大片,如《英雄》、《无极》、《黄金甲》、《夜宴》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在高科技的助威之下对观众进行不间断的视觉轰炸,但最后除了炫目的特技效果之外,再也难寻其精神内核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芳  刘钢 《新闻前哨》2012,(10):90-91
2012年5月,一部纪录片在中国电视荧屏上横空出世。虽然在接近23点的晚间播出时段,却赢得了超越黄金档影视剧的人气,成为网络上、微博上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引起轰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讨巧的题材。“民以食为天”。“吃”在中国人的文化表达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关于吃的话题总能博人注意、引人遐想。人们对食物的记忆不仅仅局限在对吃的执着上,而是牵动着内心对家乡、对人的情感。正如一位博友的微博留言:“感情味和食品味一样浓”。在电视节目内容为王的今天,除了要能勾出列位看官的馋虫,还要在思想上获取共鸣,积淀出共同的文化价值.用情感维系双方的交流与隔空碰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