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教育制度本质的理解,既不能从它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的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而是要从它根源于教育实践、教育交往实践和教育交往实践关系来理解.因此,教育制度既是一个历史范畴、规范范畴,也是一个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教育是随着人的主体地位提高而发展的 ,它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 ,主体性教育要把人当作全面的实践主体来培养 ,从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两方面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教育是当今创新教育的热点之一。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教学,必须强化“主体性原则”,创新是主体生命潜能的一种极致闪光,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试想一个没有主体意识,不能发挥主体潜能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有所创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性=主体性,一切教学的终极关怀,便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获得与张扬。酬此笔者认为教学要注重“心灵自由”的营造。[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有它的工具性、发展性、人文性。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使它肩负着更多的更重的任务,在各学科教学中可以说是首当其冲的。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工作经验,就小学语文教学与主体性教育阐述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高师主体性《教育学》课程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行高师教育学课程中学生的主体性缺失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情境封闭,学生学习消极被动等方面,要改变现状,实施高师主体性教育学课程要采取在观念上贯穿主体性思想,在教学情况上生活化,课程评价上以学生为本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吴洁 《文教资料》2009,(24):138-139
本文从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加强阅读指导,增强学生主体作用;重视写作能力,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等方面谈了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小龙 《教学研究(河北)》2005,28(5):377-380,388
目的性是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优于环境的根本保证。在现代社会,环境的影响日益强化,开放环境、竞争环境、传媒环境、多样环境从各个方面构成了对教育目的的极大冲击和挑战。发展主体性教育,实现教育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是教育应对环境挑战的对策和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学生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认识世界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却仍然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致使语文教学质量没有真正得到提高。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转变教学观点,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本拙文试图从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论述语文教学主体性构建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语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识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感在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情感在语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在语教学过程中,怎样利用情感教育,为主体性课堂教学服务,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11.
对于"艺术"一词,古今中外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艺术是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艺术的形态;有的认为艺术是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才能、技巧;有的认为艺术是诡计、诈术;有的认为艺术是鉴赏力、想像力,等等,那么语文教学是不是艺术,它具有哪些特征呢?  相似文献   

12.
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作为一种教育变革的过程,它具有全民性、终身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征。塑造人的现代素质,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论高校创造教育与主体性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社会竞争中,最根本的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因此高校应该大力开展创造教育。文章分析了我国高校目前创造教育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主体性缺失,并论述了创造教育与主体性教育的关系,以期为大力开展主体性教育,从而使创造教育得以加强作出一些努力。  相似文献   

14.
论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教育虽然是近二十年才在我国引起广泛注意的教育思想,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主体性教育思想经历了启蒙、探索、改革与深入和拓展四个阶段──从对儿童的关注到对儿童兴趣、儿童生活的关注一直到儿童主体意识的构建等,形成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这是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主体性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入手,从问题教学、活动教学、非指导性教学、暗示教学法等方面对主体性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提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主体发展规律和教学情境来设计有效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6.
论主体性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0世纪中期以来,主体性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其为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主体性教育的提出、涵义、意义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明确了主体性教育是在教育过程中从受教育者自身出发,培养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发达国家的母语课程往往通过渗透于教材之中的“国民主体性教育”来培养学生对本国、本土文化的认同意识,以塑造学生的精神与人格。《美国语文》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其教材编写的方式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写者、语文教师也应树立“国民主体性教育”的意识,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文化有一种认同感、归属感。  相似文献   

18.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主体性是人作为实践主体应当具有的性质和特点。而主体性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各方面主体性能力的发展,而创新能力则是主体性能力的最高表现。对个体主体性的尊重和促进学生主体性能力发展的主体性教育是对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的传统教育的反叛与超越。主体性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主体性是人作为实践主体应当具有的性质和特点.而主体性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各方面主体性能力的发展,而创新能力则是主体性能力的最高表现.对个体主体性的尊重和促进学生主体性能力发展的主体性教育是对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的传统教育的反叛与超越.主体性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