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提示 1.谈话.同学们,我们刚刚读过<秋天的怀念>,体会到了母亲的无私和伟大.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这是一个传奇的故事,谱写了父爱的赞歌.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读了一篇歌颂伟大父爱的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令我非常感动: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一位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后,就跑到儿子的学校,那间学校已成了废墟,他走向儿子的教室的位置,他挖呀挖,从8小时挖到36小时,没有停止过,没有气馁过,当他挖到38小时的时候,他听到儿子的声音,有14个孩子和儿子在瓦砾下面,父亲叫人们来帮忙,终于救出了儿子和14个孩子。儿子和父亲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这位父亲那么无私,那么伟大,他完全不顾自己的生死,奋力要救出自己的儿子。 相似文献
3.
高芸凤 《希望月报(上半月)》2006,(20)
今天,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很受感动。1994年的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30万人受伤。其中有一所学校已变成了废墟,许多孩子在这次地震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有许多父母跑到学校,看到学校的一 相似文献
4.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洋溢着浓郁的父子情,折射出斑斓的人性光辉。教学这篇课文,我突出一个“情”字,用一个大问题统领全课的教学:“课文哪一幕深深地打动了你?”围绕这个问题,我抓住两点组织:一是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二是感悟儿子的“了不起”。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把描写父亲的句段还原为一幅幅具体的画面,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3.初步感受借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1.教师边播放地震录像边描述1994年1月17日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的情景。2.教师引读:谁来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响亮地告诉大家。二、诵读全文,整…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7.
今天,我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从这篇课文里,我体会出父爱与母爱的伟大,并油然而生一种敬佩的感情。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全市一百多万人里死伤近三十五万人。有一个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连续三十八个小时,空手挖掘砖砾。有许多来营救孩子的父母都放弃了,但这位父亲却把儿子连同其他十四个人一块儿救了出来。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高于一切,从这篇课文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是啊!一个普通人很难在三十八个小时里连续挖掘,而这位父亲却因为爱的力量,完成了历时三十八个小时的营救工作。我被父爱的伟大力量所折服。其… 相似文献
8.
对于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如何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呢?我以学生都熟悉的“5.12”汶川大地震为话题引出课文的学习.唤起学生的灾难心情。在这样的大灾难背景下.走进文字,细细地品味父亲的一言一行。使人物形象逐渐清晰、丰满。最后又通过辨析、练笔来提升学生对亲情的体会和认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教材版本
人教版五上第六单元
写法入手初感知 数字串珠理文脉
师:同学们,首先给大家看一段从电影中截取的片段。(播放地震发生时的电影场面)录像看完了,有什么话要说? 相似文献
10.
宋睿 《少年作文辅导(中学版)》2006,(9)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本期同题大笔拼有关爱的主题的两篇文章,哪一篇更打动你的心?说说你的理由。希望这样的体验能让你获得对于“爱”的更深理解。 相似文献
11.
12.
13.
[细节描述]
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让学生画出最令人感动的句子,学生找到这样一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8小时……"接着,老师引导学生以转换时间单位的方式来体会38小时的漫长.很显然,38小时也可理解为两天一夜或相当于50多节课.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疏通课文文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情感体验,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学会爱人、诚信、有责任感。3.学习抓住关键性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抓住课文反复出现的"在一起"这个词语,感悟父子之间的真情与默契。 相似文献
15.
【细节描述】
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让学生画出最令人感动的句子,学生找到这样一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8小时……"接着,老师引导学生以转换时间单位的方式来体会38小时的漫长。 相似文献
16.
片面地无限夸大精神力量的作用,诸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痴人说梦,无疑是一种病态的自我膨胀;然而,人又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往往又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请看文中那位了不起的年轻父亲,当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向他压来时,他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悲观绝望,而是牢记对儿子许下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诺言,在废墟中整整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3位同学。这种源于对亲人的挚爱而迸发出的精神能量,不能不令人赞叹折服!因此,对今天缺乏挫折教育的中学生来说,实在很有必要读一下这篇《地震中的父与子》。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6)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