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认为,教育是个体在涡式循环的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中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育中,个体生成的最终目的体现为"智慧人",他是个体的"生命与意义"、"社会与实践"、"灵魂与境界"的完美和谐统一。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必须面向具体个人,通过自由与纪律的节奏、借助技术教育及其科学与文学的统一关系、挖掘古典教育在当代的意义是教育促进个体生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生命的成长与教育的时间性紧密相联,教育的时间性意味着生命的成长是一个完整持续的过程。由此,建基于生命成长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指向“结果性”的“成才”,还需走向完整性、过程性的内在“成人”。在此意义上,个体同时存在于三重时间之中:物理时间的先在性作为个体成人的基本境遇;生命时间的体验性作为个体成人的内在依据;历史时间的延续性作为个体成人的价值方向。关注“完整时间”的个体成人,深刻展现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命之维。为此,以时间意识养成为中心的个体成人,需要引导个体激活与万物的关系,以此深刻感知自己在现实中的位序;在顺应节奏的过程中,以生命成长的体验性引导内在意识的完善;在融入整体中,形成内在秩序以寻求价值性的生成。总之,个体成人是在现实的整体性生活中,培养“关系-节奏-秩序”相统一的完整的时间意识。这为反思当下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来自“时间”意义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一、动态生成性教学的含义 1,“生成”的含义 《辞海》把“生成”解释为“变易”,即对“无”的否定或“有”的否定之否定,它反映事物发生、变化与消灭的哲学范畴,是在逻辑发展过程中第一次出现的,把矛盾双方统一起来的具体概念。《教育大辞典》对生成学习(generative learning)进行释义:“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人是意义的存在,意义世界的生成过程具体表现为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改造世界与改变自己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有其自身的意义,作为在思想领域展开的政治实践,必须与现实中生存的个人紧密联系,关注个人之"在",实现个体需求满足与社会需求满足的统一,回归其本真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5.
生成教育是以追求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及真善美的统一为基本价值取向,在主体的、和谐的关系中,通过真实的实践、交往、体验和理解机制,让学生充满生命活力、懂得生活意义、实现文化生成的教育.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的趋势就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中心环节则是教师的教学必须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服务于学生的“学会”“会学”“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与之一脉相通的生成教育理念可以成为该教学实践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6.
对话是人的存在方式,对话是个体意义生成的过程,对话是“我-你”关系的具体体现。教育活动应是一种对话行为,通过对话达到教育主体之间以及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精神能量的转换,从而促进个体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对话教育是一种革新性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7.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从四个方面阐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他提倡的教育“无目的”其实是“有目的”:严格区分教育的内部目的和外部目的,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是外部强加的;着力于教育的现时性;注重教育的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其教育目的观对我国的现行教育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知识具有个体属性,个体对知识的建构和生成过程千差万别,然而,在我们的知识教育中,“知识”常常是外在于个体的,普遍的,客观的,价值无涉的,知识的丰富内涵及其个体属性不显。为此,在知识教育中,应对知识的个体属性重新给以定位,凸显知识的境域性、默会性和价值关涉,正确认识“掌握知识”,关注知识的个体生成,实现知识教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9.
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式教育,通过教育对话达到教育主体之间以及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促进个体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教育对话是一种民主平等的“我—你”关系,是一种“共享”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也是一种个体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换和创造性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0.
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实现了对二元论哲学的超越,以进化论为支撑建构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其“沟通式”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过程促进了人的生成与社会的结构性延续。在这种意义上,教育通过持续性、整体性、有机性沟通着“个体人”与“集合人”——社会。  相似文献   

11.
力图突破将教育的起源归结为共同体习俗的育儿这一以往的思维模式,从世俗外个人回归共同体的过程这一全新的角度来重新思索教育的起源。首先,对有关教育起源的各种言说作以粗线条的整理,指出了这些言说始终未能摆脱教育即人的社会化这一局限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作田启一的有关个人主义及个人诞生的研究的分析,总结了世俗外个人的诞生及其向共同体回归的过程。又以苏格拉底为例,剖析了世俗外个人的回归及先生的诞生过程。最后,以耶稣、释迦、苏格拉底等这些“人类教师”之死为例,阐述了先生之死就是“教”的开始,阐明了教一学关系的特征。通过这些过程的分析,认为教育起源于当逸脱到共同体之外的世俗外个人回归到共同体内部时,与共同体成员相遇时所产生的教与学的关系的成立。  相似文献   

12.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社会现代化的内动力和先决条件,而个人现代性是个人在现代化过程中所表征出来的特征属性,是人的现代化的结晶。个人现代性的主要表征概括为:主体意识,开放意识,参与意识,法治、协商意识,自由、竞争意识以及鲜明的个人效能感。个人现代性相对于现代公民意识教育而言应该具有时间先在性,然而个人现代性相对现代公民意识教育而言又不具备逻辑先在性,每个人不是生来就具有现代性,其需要教育的唤醒和启蒙。个人现代性与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应该共同走向一条互动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我国高校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具有尊重个人需要的教育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挥个人潜能,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正视大学生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防止德育过分知识化,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个体化社会中,个体社会化的主要方式在于个体性学习。个体性学习以非正规教育、非正式学习为主要表征,个性化的学习目的和动机是个体性学习的成因,个性化的学习支持环境是个体性学习的重要手段,个性化的学习进程是个体性学习的外在表现。学校后的社区教育为个体性学习提供了主要的渠道,社区教育要满足居民个体性学习需求,需采取合适的策略,寻求恰当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公民范畴是公民教育的本体论依据;真正的公民是世界历史性个人,是享有权利与承担责任、个体主体与类主体相统一的人;民主与规范是公民教育的过程论特点,构成公民教育的实践逻辑起点;公正与幸福是公民教育的价值论规约,构成公民教育的价值逻辑起点。公民、公民教育的实践逻辑起点与价值逻辑起点互相规定,共同保证着公民的有效培养。  相似文献   

16.
自制度化教育产生以来,教育一直都是国家需要承担的一种公共责任。至近现代,国家是否应当承担教育责任、在多大程度上承担教育责任,以及承担什么样的教育责任,成为富有争议的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肩负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职能,但对个体的伦理教化责任却不断式微。尽管现代国家的伦理精神在逐渐减弱,但国家对个体的伦理教化依然应当是其基本的教育责任。就教育来说,不丧失对国家共同体的道德想象,并以此来塑造现代国家的伦理精神,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就国家而言,对个体的伦理教化之责应建立在追求民主和社会正义的价值之上,这是现代国家承担教育责任的道德合法性所在。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个体成长、发展需要方面的功能属性。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为我们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的自觉、全面发展中的意义提供了帮助。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主要体现在形成正确思想,指导个体社会实践;导引政治方向,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提高道德修养,规范个体行为方式;增强心理素质,塑造个体健全人格;生成良好情感,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对个体来说,德育过程是按照社会的要求和需要,对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和自我意识进行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德育中蕴涵着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前提,德育过程是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心理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学层面看,教育过程是一个社会过程。从交往的视角来考察,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是以生成和发展人格为旨归的个人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变换过程。交往的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育交往的主体,包括交往的双方即教师与学生;教育交往的中介化客体,包括交往手段和信息以及信息的载体;教育交往的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