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把新闻都称为“易碎品”,这种说法还是有失公允。事实雄辩地证明,新闻的经典名作,可以影响几代人,在历史上千古流芳;也有不少精品力作,焕发出耀眼光彩,产生无法估量的作用。当然,由于新闻天天都在爆炸式地产生,“易碎品”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地市党报要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有责任感的新闻从业人员,应该让“易碎品”更有生命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人们总是把新闻作品当作“易碎品”。有没有让“易碎品”的新闻“延年益寿”的方法呢?通过近20年的新闻实践,我感到这个办法还是有的,其中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增加新闻中的化含量。因此,在新闻领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努力提高新闻中的化含量,已经成为媒体一个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许多人认为新闻是“易碎品”而将其随意“粗制”,许多新闻稿件也因为是“粗制品”而成为“易碎品”。而事实上,作为记录历史的新闻作品,不能以其受众关注度的易移而抹去对“精品”的追求。新闻精品所产生的新闻冲击力和社会影响力,能穿透历史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甚至社会的走向,成为历史的标记和刻痕。军事新闻呼唤精品,这是时代的需要、受众的期盼,也是军事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所系。  相似文献   

4.
王偲华 《新闻实践》2011,(12):46-48
新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易碎品,报纸刊载新闻后,其吸引社会关注的时间是很短暂的,只有当这种关注在时间上得以延续时,其新闻价值和市场影响才能得以“丰厚”起来。而报纸有针对性地策划各类活动,通过活动开疆拓土,提高社会影响力,正是使其变“丰厚”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新闻是易碎品。”人们常常这样说。“新闻评论大多也是易碎品。”一位对新闻评论颇有研究的同志这样说。读了一些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新闻评论,我颇有同感,其中绝大多数的确与年俱老了,但是也有少量作品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破碎”;相反,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仍葆  相似文献   

6.
笔者利用工作间隙,忙中偷闲地搜集起部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报道,把它们一一装订成册,居然有厚厚的10大本了,每本收录了70多篇文章。有人说,新闻是易碎品,但笔者对这些“走转改”报道却是百看不厌,越看越有味,一点都没有“易碎”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在飞逝的岁月长河里,新闻是一种“易碎品”。但是,当我们以专业研究者的眼光回首近半个世纪以来那些中外新闻名篇佳作时,会惊奇地发现,许多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令人难以忘怀,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写作者本人比绝大多数新闻同行看得更远、想得更深—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他们更善于让新闻背景“说话”。  相似文献   

8.
宋洪昌 《青年记者》2007,(12):47-48
新闻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也会成为“旧闻”。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的眼里,有些“旧闻”就不仅仅是过时的新闻,而是宝贵的新闻信息资源。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就会被赋予了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这种利用旧闻而展开的新闻策划,可以称作从新闻中找新闻,是对既有新闻的“深加工”,或者说是对新闻的二度开发或者再利用。  相似文献   

9.
新闻报道,要重视“二度开发”的作用。所谓“二度开发”,就是在别人已打了“第一枪”后,仍然从中挖掘出新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独家新闻。当然,我们提倡“抢新闻”的拼搏精神,因为新闻是“易碎品”,正如人们所说: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但是,每天发生的新闻不一定被记者碰到。有时即使是记者身处发生新闻的第一现场,也因拼抢激烈而难以在第一时间抢发出来。但这并不等于说,别  相似文献   

10.
许多新闻工作者由于受新闻是“易碎品”观点的影响,往往把已经报道的新闻看成“明日黄花”,作为过眼云烟忘却了.其实,有许多名篇是从“旧闻”中进一步发掘出来的。有的记者甚至因此而名扬天下。国内外有经验的记者对“从新闻中发掘新闻”都十分重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教授、普利策奖金管理人之一——约翰·何汉自在他的《新闻学原理与实践指南》中说“出色的记者知道他必需把接触到的各类新闻题材都掌握住。尽管这些报道题材有些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从  相似文献   

11.
当记者的人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追求。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虽然新闻是易碎品,但也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要被时间之锤敲碎。我们读新闻史,回忆自己几十年间的阅报经历,还是发现会有一些新闻作品留…  相似文献   

12.
在1997年河南省新闻奖评选中,我们采写的《21位农业专家造福只乐乡里》,被评为消息类一等奖。我们感到:这篇作品之所以获奖,不仅由于采访细致,选材精心,而且还由于突出了“快”这一新闻的主要特征,即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大家都知道新闻是“易碎品”,都懂得新闻要注重时效性的道理,这是因为,一篇新闻作品要及时迅速地把发现的新闻事实报道出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第一时间”把新闻发布出去,是新闻保持鲜活度的重要特征。如果慢了,鲜活新闻的“露珠”就会被蒸发掉。报道中慢“半拍”,新闻就成了“旧闻”,其价值就会“贬值”。只有注重新闻时…  相似文献   

13.
当记者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追求。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虽然新闻是易碎品,但也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要被时间之锤敲碎。我们读新闻史,回忆自己十几年的阅报经历,还是发现会有一些新闻作品留在记忆里,挥…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易碎品。”人们常常这样说。“新闻评论大多也是易碎品。”一位对新闻评论颇有研究的同志这样说。读了一些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新闻评论,我颇有同感,其中绝大多数的确与年俱老了,但是也有少量作品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破碎”;相反,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仍葆有生命力。《不要害怕反对的意见》就是这样一篇佳作。《不要害怕反对的意见》是1956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距今整整三十年了。  相似文献   

15.
一、信息定格———新闻是流动中的一瞬当记者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追求。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虽然新闻是易碎品,但也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要被时间之锤敲碎。我们读新闻史,回忆自己几十年…  相似文献   

16.
尽管新闻是“易碎品”,对上好的“易碎品”,不仅让人爱不释手,即使已经“碎”了也会让人留恋和怀念。我在回顾和翻看那些获奖的新闻作品时发现,这些受读者和新闻行家好评的佳作,几乎全是标题起了重要的作用。新闻标题与其他文章的标题相比,变化多端,也最丰富多彩,因而也最有利于作者和编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古人有“语不惊人死不休”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严谨写作态度。作为编辑,我们在拟制一个好标题时,也需要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追求。这就需要在编稿时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增加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出发,寻找它…  相似文献   

17.
许杰  杨云亮 《新闻传播》2006,(11):64-64,66
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是就事件新闻的时效性而言的。同样的,谁以最快速度传播给受众,谁就会赢得主动,赢得市场。这也是任何一家媒体必须花大力气争取的。但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的是一个信息共享的大舞台。某一家媒体即使再神通广大,也不可能占据社会上发生的全部有价值信息。再加上各种主客观原因,新闻的传播速度有时也会受到影响。这就导致我们会错过新闻的“第一落点”。因而,抓好“非第一落点”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8.
占人写文章有文质并重之说。何谓“文”?文即文章的文采,如语言、技巧等,属表现形式的范畴。何谓“质”?质即文章的本质,如内容、思想等,属思想内容的范畴。文如毛,质如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故文依附于质。虎豹之皮若没有其花纹,则殆同犬羊。故质依靠文来表现。文与质的关系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新闻作品不等同于文学作品,它强调客观真实,屏弃想象虚构。然‘满之无文,行而不远”,优秀的新闻作品并不全是“易碎品”,不少精品力作不仅仅是历史的珍贵见证,而且往往济身于文学佳作之列,被久远地传诵。原因何在?无非…  相似文献   

19.
王云 《新闻前哨》2011,(5):53-55
新闻是易碎品.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没有及时报道.就成了明日黄花。通讯员来稿中.不乏有新闻价值的稿件因为过时不得不放弃,实在可惜。  相似文献   

20.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栏目叫做“新闻调查”0这个栏目的片前有两句话:“新闻背后的新闻”,“正在发生的历史”,用以说明这个栏目的内容和宗旨。这两句话的确很有意思。我们通常说,新闻是“易碎品”,即过了某个时间,或者人家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了,那么,你这条新闻也就失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