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的“人风”,多注释为“民风”,认为是避李世民之讳。其实,柳文中用“民”用“世”比比皆是。如:“观民风”(《永州铁炉步志》)、“凡民之食于土者”(  相似文献   

2.
“人风”“理人”避讳了吗?湖南省岳阳县平地中学李耕拓初中《语文》第6册第21课是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课本在解释文中的“人风”时说:应作“民风”,唐朝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字。任俊荣先生在《避讳摭谈》(见《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  相似文献   

3.
说“避讳”     
遇有犯忌触讳的事情不直露明说,而用另外的话语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叫“避讳”,也叫“讳饰”、“曲语”,它起源于远古的野蛮思想,首先是对名字的避讳。古人认为名字与身体肤发一样,来自父母,是人的一部分。如果落入对手之中,便可作法,置你于死地。《封神演义》中这样的描写很多。于是,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别号,给大家公开使用,本名则是事关生死的重要秘密。《礼民·曲礼》有“男女非有行媒,不先  相似文献   

4.
李瑞河 《学语文》2004,(4):5-45
阅读中国的古籍不可不对避讳有所了解。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讳。”“卒然不可讳”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司马迁担心他的朋友任安会突然被处死,但又不好直白地说出“死”这个不吉利的字眼,于是就用了一个避讳语“不可讳”来代替。阿Q,因为他是瘌痢头,所以对于“光”“亮”一类的字都不能当他的面说,后来连类而及,扩大到灯、烛等发光的东西也都不能说。  相似文献   

5.
农历新年之始,称为“正月”。“正月”之“正”,本音“政”,但人们多读为“zheng”,音“征”。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这是为了避秦始皇赢政的“政”而改读的。在封建社会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君王的名不能随便称呼,尊长的名也不能轻易书写。遇到有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就要想方设法避开。这种避开帝王或尊长之名的现象,就叫做“避讳”。  相似文献   

6.
《捕蛇者说》一文结尾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人风”一词,课本注释为:“‘人风’即‘民风’,唐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多以人代民。”该注后半之避讳说纯系蛇足.兹辨证于下. 首先“临文不讳”乃避讳之通例.从《春秋》开始便是如此.如鲁庄公名同,而书“同盟”,鲁襄公名午,而书“陈侯午卒”;鲁僖公名申,而书“戊申”;鲁定公名宋,而书“宋人”.  相似文献   

7.
看了贵刊1996年12期《避讳技谈》一文,获益匪浅。任俊荣同志在文中介绍了避讳六种方法。还应当有一种方法讲过去比较好。姑且取名“加‘讳’避讳”。如《范进中举》一文。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资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公试第七名亚之。京报连登黄甲。”教材对这个“讳”字注释非常明确:“[讳]原有‘避’的意思。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敢直呼其名,叫做‘避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的。”可见,文中是在“进”前加“讳”以示避讳。加“讳”避讳@薛朝玉$安徽太和县三堂中学  相似文献   

8.
2012年4月24日(星期二) 下午第一节是语文课,学习《谏太宗十思疏》。走进教室,看到很多同学精神不振,甚至是昏昏欲睡。怎么办呢?我想了一招。  相似文献   

9.
所谓避讳,就是回避某些人的名讳。一般来说,有三种名讳要回避,以示尊敬。第一种是自己先人的名讳。譬如苏东坡的祖父叫苏序,所以苏氏兄弟为别人写序时,不敢用序字,而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句中的“人风”即民风,·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而改的。那么,什么是“避讳”呢?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指的是修辞格,即趋吉利讳,指说话、写文章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比如“死”,就改称“去世”“谢世”“升天”“老了”“不在了”“与世长辞”“停止呼吸”“心脏停止跳动”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这种避讳,在各个民族的今天,还可以见得到。本文所谈的是另一种避讳,即人物姓名的避讳。这里的“避”是指躲开,回避…  相似文献   

11.
笔者参加今年高考监考工作时,亲眼目睹了不止一个考生将字形题(全国卷)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中B项的“安详”下赫然划了一个“X”!而此题的正确答案正是B项,一个“详”字迷惑了诸多考生,令人惋惜。字形题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利用形近、音近或义近误导考生将错误的字形认定为正确的,如“烦燥”“依老卖老”“卑躬曲膝”(正确的字形分别为“躁”“倚”“屈”)等等,笔者将这种心理称为“疑是”——感觉似乎是正确的。但“矫枉过正”也可能使考生“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将原本正确的字形误认为错误的,笔者将这种心理称为“疑非”,…  相似文献   

12.
避讳,是封建社会遵奉的一条法则。无论说话、写文章、著书立说,都必须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特别是本朝皇帝以及其父祖,更是触犯不得,否则便是违法,便要受到惩处。这一规矩自然也在历史地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试举数例如下: 北魏时有中部郡和中部县,治所在今陕西黄陵县西南。  相似文献   

13.
<正>来函提要:由古汉语专家学者研究确立的“避讳”说存在疑点。如:仲长统《理乱篇》“奋其前志”犯汉桓帝讳;徐干《室思》“贱躯焉足保”犯汉顺帝讳;李白《古风》之十“后世仰末照”犯唐太宗讳,韩愈《原道》“古之为民者”同,张溥《五人墓碑记》“由是观之,则会高爵显位”分别犯明熹宗、思宗和仁宗讳;杜牧《阿房宫赋》“一旦不能有”犯唐睿宗讳;夏完淳《狱中上母书》“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皆犯明宪宗讳。中学语文课本已出现“避讳”这一概念(见《捕蛇者说》注),而不避讳的例证这样多,怎样向学生讲清楚?  相似文献   

14.
《海外英语》2011,(9):6-7
被学校开除学籍,几乎永远处于醉生梦死的状态,赌博和狩猎的骨灰级爱好者。这就是。“疯狂杰克”约翰·米顿(1796-1834)。他生来便拥有巨额财产,是一个无忧无虑的英国贵族。然而,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连串自杀的尝试”,他最终在穷困潦倒中结束了一生。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大量例证,指出唐代避讳在我国整个封建社会中是最不严格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当时宽松的政治思想氛围有关。由此可知,“玄元之妙”中所谓唐玄宗以后,所有书写“玄”字的地方,一律要改写作“元”字,以免犯“大不敬”的忌讳之说,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6.
琐谈古代的“避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阅读古籍和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时常遇到一些避讳现象。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是遇到和君主、尊长名字相同的字,用换字和缺笔的方法来回避。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避讳沿习成风,形成了语言文字上的一种特殊混乱现象。所以,  相似文献   

17.
人物姓名的避讳,主要有三种。“国讳”要避讳的主要是皇帝本人的名字;“家讳”是仅仅限于亲属内部的避讳;“圣讳”是避周公、孔子一类圣人的名字。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扬弃了以往把人理解为感性存在物的片面性 ,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著名的哲学命题 ,从而奠定了 2 0 0 0多年理性主义的主流。本文通过对这一命题的辨析 ,揭示出理解人的本质之关键就在于 :人是理性的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体。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发展一种辩证的互补关系 ,对于把握人这个永恒的斯芬克司之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盘点近几年高考作文试题,细查各地语文模拟试卷,总有"以‘××’为题""以‘××’为话题""以‘××’为标题""以‘××’为题目"等术语的倩姿丽影。这些术语有何区别呢?是哪一类文体的标志呢?本文结合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对这些术语等进行较为明确的辨析,对高考四种作文形式(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的写作要求进行透视和解析。  相似文献   

20.
考夫曼在《存在主义》中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启存在主义的序曲,而将加缪作为结尾。虽立足于不同民族,但都发出诅咒。在现代性认识、存在困境上,二者都展现张力,却是不同方向的撕扯。现代性,施特劳斯认为至少起源于马基雅维里,又经笛卡尔、康德一路演绎,二十世纪到顶峰。最宽泛的信念:相信历史,遵从进步,要求摆脱对自然正义的诉求,走向科学理性。而舍斯托夫对陀氏极为推崇,认为其表现了悲剧哲学意蕴:要抛弃过去相信和热爱的,把过去奉为理想的东西视为虚假和反常。本文从《一个荒唐人的梦》与《局外人》出发,借助舍斯托夫"悲剧哲学"理论,从三个方面对现代性困境做一番浅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