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朝辉 《化学教学》2016,(12):90-92
对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的异常现象解释作了某些补充和更正.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发现:因受Al3+和Cu(OH)2反应以及Cu2+被Al置换反应的共同影响,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过程中不会出现蓝色沉淀.因为生成的Cu与Al会在体系中形成原电池,使Al能持续反应,所以固体表面会不断产生气泡.由于Al和CuCl2反应生成CuCl的趋势更大,反应更易发生,所以CuCl主要来自Al和CuCl2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3.
新教材高三化学(限选)中“CuCl2溶液电解实验”的课堂演示装置,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在U型管中注入CuCl2溶液,插入两个石墨棒作电极,把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在与电源下极相连的电极附近,接通直流电源,电流表发生偏转,阴极石墨棒上覆盖上一层红色物质,阳极有气泡放出,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同时看到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色。”在课堂上演  相似文献   

4.
氯化铜溶液电解后 ,阳极逸出氯气、阴极析出金属铜 ,这些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早为人们所掌握。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还发现阴阳两极区溶液的颜色、p H和浓度发生了变化。在教学中 ,学生也不断提出有关问题。为了从理论上解释这些现象 ,给学生较为明确的系统的实验知识 ,我们做了多次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 ,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一、实验1.实验仪器和药品( 1)低压电源 :12 V ,5 A( 2 ) U型管 :40 m L ,石墨电极( 3 ) p H81— A型酸度计( 4 )光电比色计 :5 81— G型( 5 )氯化铜晶体 :分析纯2 .实验装置图如附图所示。附图 电解 Cu C…  相似文献   

5.
约10 g镁条、铝片(未除保护膜)分别与100 mL 0.2 mol·L-1的CuCl2溶液反应均可得到氢气和铜.前者获得的铜的量和反应速率明显小于后者,最终得到橙黄色悬浊液,而后者最终得到澄清溶液.分析、研究后提出钠、镁、铝、锌等活泼金属与氯化铜等溶液反应的微观作用模型,并以构建的反应模型预测或解释钠、镁、铝等金属与...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一[探究实验方案二](第93页)中,提出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希望学生观察到"反应前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的总质量"的现象同时,还能观察到"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铁钉表面有红色物  相似文献   

7.
基于电解池原理,结合物理学知识,跨学科改进了电解氯化铜溶液实验:沿用教材中U型管装置,依据尖端效应,将阴极圆柱形石墨棒下端削尖,可以短时间内看到红色铜析出;改用自制电解槽装置,依据电流的微观表达式,将圆柱形石墨棒改为横截面积较大的石墨片,可以短时间内看到大片红色的铜析出。  相似文献   

8.
利用自制教具电解氯化铜溶液,不仅装置简单,现象产生快且明显,也适合其他溶液的微型电解,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现行教材中电解氯化铜溶液实验装置进行理性分析,并进行绿色化改进,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电解不同浓度的氯化铜溶液的理论电极电位和析出的产物,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并验证了电解氯化铜溶液时阴极只析出红棕色单质铜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1.
12.
1 引言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应呈红色,且在一定时间内红色不会褪去(简称正常现象).然而,我们向其溶液中滴加8至10滴酚酞试液,溶液虽呈现红色,但振荡试管后,溶液的红色很快褪去(简称异常现象).本文从反应过程所涉及的因素,如反应原理、反应产物等方面来分析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发生分步反应的原因,设计了一套新的实验装置。介绍了利用该实验装置在课堂中展示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互滴反应的实验探究过程。实践表明,该实验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1问题的提出"苏教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必修)第32页上以FeCl_3溶液与KI溶液反应的实验来证明化学反应是有限度的,并说明许多反应是可逆反应。但是中学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提出该实验现象不明显的问题,因此学生容易提出质疑,教师若不能有效地解答,将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产生不良影响。鉴于此,本人通过实验对此反应进行探究,找出了最佳的反应条件,希望能为一线的中学化学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5.
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质,实验是重要的途径.设计了两个改进实验:一是用热的无水乙醇溶解氢氧化钠以加大碱的浓度,加快产生氢气的速率,采用排液的方式收集纯净氢气,通过加水前后反应现象的对比,掌握反应的实质;二是使用注射器实现铝的去膜、与水反应、气体检验一体化,体现反应实质.两个实验都能产生明显的实验教学效果,较好地体现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相似文献   

16.
将不同版本教材中稀硫酸和Fe2O3反应的实验设计进行比较,针对部分版本教材存在表述不够严密、实验设计不够严谨等问题,对实验进行改进探索.通过对照试验发现,生锈铁钉与稀硫酸反应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实验效果很不理想,若使用新买或自制的氧化铁粉末与稀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能产生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对金属铝和熔融氢氧化钠不反应的观点提出了 质疑。通过4组铝粉和氢氧化钠尝试性的实验探究’结果发现 铝和熔融氢氧化钠能发生反应并产生氢气,得出水不是铝和氢 氧化钠反应的必要条件,并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铝和碱反应 的教材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Na与酸溶液反应实验中,需要解决两个问题:Na是先与酸反应还是先与H2O反应,以及酸溶液的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为此,结合相关化学原理进行了一系列验证性实验,在对相关实验现象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得出:Na与酸溶液反应并非先与酸反应后再与H2O反应,这一结论与氢离子的浓度有一定关系;在Na与酸溶液反应时,氢离子浓度越高,反应越剧烈,但也要考虑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9.
对模拟钢铁吸氧腐蚀实验时用铁氰化钾溶液检验铁电极处产生的Fe2+实验方案提出了质疑。采用类比猜想、实验探究、理论解释的方法,用铁粉、铁丝和铁钉分别进行实验以探究铁能否直接与铁氰化钾溶液发生反应。实验探究结果表明:铁氰化钾溶液能与铁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生成的Fe2+再与铁氰化钾溶液反应产生蓝色物质。在此基础上提出铁电极处检验是否有Fe2+生成的正确实验方案以及通过实验探究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对金属铝和熔融氢氧化钠不反应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通过7组铝粉和氢氧化钠尝试性的实验探究,结果发现铝和熔融氢氧化钠能发生反应并产生氢气,得出水不是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必要条件,并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铝和碱反应的教材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