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我们学习了《太阳》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介绍太阳的有关知识和它与人类的关系。在分析课文的时候,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疑义,他发现《语文》书上的几个数字和《自然》课本上的几个数字不相符。我找来《自然》课本,翻到《太阳》这一课,和《语文》书上的《太阳》一对照,发现确实有这种情况:一是介绍太阳的温度时《自然》和《语文》上的不同。《自然》书上是这样说明的,表面温度约6000℃,内部温度高达约1500万℃;《语文》书上的介绍是,表面温度高约6000℃,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学生一计算,二者之间相差300万℃。…  相似文献   

2.
在这次课改的浪潮中,《自然》课将更名为《科学》课,如何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认识到:科学,务必求真。 我曾在不同的地方讲过《保护大自然》一课:乡村学区小学讲过,镇驻地小学讲过,平度市实验小学讲过,奇怪的是地方不同出现的情况却相同。  相似文献   

3.
教材:教学课时:学习领域:学生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两课时欣赏、评述本课授课对象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知识面已有所拓展,有比较丰富的想像力,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初步的技能技巧表现能力。通过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学习,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自然之美,认识到了表现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已经成为了艺术家普遍的永恒主题。本课主题是围绕春天展开畅想,同时也是对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的认识与体会。在这样的主题中,…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课文教学中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文性教育元素,《敬畏自然》及课文所在单元的教学无疑是这方面很好的切入点,本文试图从《敬畏自然》一课的教学,讨论如何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教学《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一课,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追求教学的自然生长: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追求新课导入的自然生长;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追求前后衔接的自然生长;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追求思维发展的自然生长;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追求知识探究的自然生成;基于学生的已有技能,追求知识巩固的自然生长。  相似文献   

6.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许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地震、雷电、光合作用等)单靠书本呈现的文字图片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更无法探究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现代教育技术为自然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下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自然第十册《雷电》一课为例,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在自然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可见,倡导教学的个性化,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教学中如何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自由地发展,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们日益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科学》是小学一门重要的课程,其前身是自然,以知识性、趣味性、动手操作性强等优势深受学生欢迎。我一直从事《自然》《科学》的兼职教学,与学生一道观星赏月,踏青观鸟。学生喜欢《科学》,我也在《科学》的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教材,准备实验,与学生交流,和家长联手,学生学得更有热情了,我  相似文献   

9.
本次课程改革将《自然》改为《科学》。过去我们把教学看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就把教学定位为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以教为中心。而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转变。”如何在现行的《自然》课程教学中融入课改理念,在《自然》课程中融入《科学课程标准》中贯穿的“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思想”,这是自然课教师应该自觉思考并亲自实践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课文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文性教育元素,《敬畏自然》及课文所在单元的教学无疑是这方面很好的切入点,本文试图从《敬畏自然》一课的教学,讨论如何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进行应用题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徐晓春 《江西教育》2004,(13):74-74
《自然》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下面我以《声音的传播》为例,谈谈个人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自然课《新课程标准》遵循的理念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保护和探索。对大自然的概貌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了解。”要达到这些教学目的,单靠课堂教学是有较大困难的。作为教师就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搞好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走向大自然,去接触和探  相似文献   

14.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教师作为数学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就是要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和谐氛围中得到释放,尽力在课堂上、课堂外和作业中来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15.
英语课堂需要"情感",更需要"情感教育"。《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的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有责任在英语课堂中渗透情感的教育,自然而有效地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和目的: 《雨点》一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第二册。教学目的有四个:一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二是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课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三是了解大自然中的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四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有二:一是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二是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4个偏旁。教学难点是: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使学生认识和了解自然中池塘、小溪、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也指出: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丰富的习作素材来源于绚丽多彩的生活,教师应把习作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到生活的  相似文献   

18.
《自然》教材和新课程中的《科学》教材中都有《水》这一课。同样的内容,但是反映出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同,因此,教学效果也就不同。在自然课中《水》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教学观念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器。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通过书上的图或学生带来的图片材料,按图示“看一看”、“比一比”。然后老师费尽心思地讲解什么是液体,什么是固体。对学生的要求是背会相关概念。老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也是照书上的图“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最后得出结论:“水是没有颜色、…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月之故乡》的调式结构及台湾的风光历史等知识。2.能力目标: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并且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曲。3.思想目标:通过学唱这首歌曲,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台湾同胞的感情。二、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有感情地演唱  相似文献   

20.
小学《科学》是我国2001年由《自然》课改过来的一门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并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科学》通过身边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从小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爱好科学的行为和习惯,树立科学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