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四"时期梁漱溟提出了他的早期文化观,其核心是文化三路向说和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有学者出于误读而认为这两个观点是互相矛盾的;实际上它们是统一的,是从民族性和时代性两个不同角度对文化本质的揭示.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梁漱溟提出了他的早期文化观 ,其核心是文化三路向说和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有学者出于误读而认为这两个观点是互相矛盾的 ;实际上它们是统一的 ,是从民族性和时代性两个不同角度对文化本质的揭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章炳麟曾著有大量研究佛学的文章。他对佛学十分服膺,认为佛学具有无神论的特点,而且与哲学和儒学相沟通。他对佛学理论有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尤其在对法相宗的研究中见解独到,造诣颇深;他评价佛教流派,倡言宗教改革;考证大乘源流,梳理佛教学说;他称赞佛教,认为其对革命党人会起到精神上的鼓舞作用,但又不沉溺于佛经,在思想上并未受到佛教的束缚。因此,他对佛教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是理性主义的,他的研究成果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施畅 《现代语文》2010,(1):23-24
以往对六朝志怪小说《阳羡书生》的研究,多为考察流变过程或提出解读结构。相比之下,“链式占有”结构更能精当地解释其人物关系,由此所发掘出的文本内涵与“诸法无我”等佛理相契合。可见,该佛经故事虽经流衍,但其佛理蕴涵并没有因中土的改造而消解,反而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彰显,因而“佛经故事的‘彻底中国化’”的说法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源于中国儒家、西洋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中国和印度三种类型。梁漱溟以“意欲”为着眼点考察比较了这三种文化,提出了别具一格的“文化三路向”说,即意欲向前的西方文化走第一路向,意欲调和持中的中国文化走第二路向,意欲反身向后的印度文化走第三路向。他同时又提出“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坚信中国文化必将重光于世界。  相似文献   

6.
"意欲"是梁漱溟文化观的根源,由此出发,梁漱溟既坚守东方文化,也认同西方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其文化观是多元的、进步的,是站在"当下"去观望"未来"。梁漱溟希冀用"未来"去修正"当下",从更深远的未来前景来规划和重整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陈独秀和梁漱溟对中西文化的异同作了详尽而深入的比较研究,对重建中国文化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方案,前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技激进的批判态度,后者对传统文化持卫道者的立场。他们对中西文化的反思,乍看相反,实则互补,应给预辩证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赞成本然的知行合一论——情意之知和情意发动之行的合一。他在吸收克鲁泡特金的本能说、柏格森的生命冲动说等的基础上,发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和致良知说。梁漱溟对知行合一论的诠释主要采取功夫论的进路;他劝人致知践行,实质上是在教导一种功夫,而不仅仅是教授一种认识;从默会知识论的角度看,他对情意之知的理解带有默会整合的向度。但梁漱溟也有偏失之处,他相对忽略了知解之知与行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他以独特的思维体系和方法及宽泛的考察视角对中西文化进行了认真考察。他认为,由于根本精神与所走路向不同,使中西文化在文化内容、思维方法、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势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两种文化都是优缺兼具的混合体,二者对人类整体文化系统的价值差值为零。在中国文化出路问题上,他主张吸收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并与中国原有的儒家文化相结合。现时代背景下,应以严谨的态度对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加以重新阐释,并从文化理论、角色定位、人格魅力、现实意义等层面对其人其说予以全方位地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0.
粱漱溟文化观经历了从萌生向成熟,从理论研究向社会实践的转变;钱穆早年从史学视域研治传统文化,晚年则注重传统文化的形土思考。在文化发展类型上,他们提出“文化三路向”说;在文化发展前景上,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必将复兴;在文化发展方式上,他们主张援西学入儒。然而,粱漱溟、钱穆文化现亦存在较大差异:在文化概念内涵的诠释上,梁漱溟重哲学,钱穆重史学;在文化起源的立场上。梁漱溟主张主观意欲论,钱穆主张地理环境决定论。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的佛学文化观是以佛教唯识宗的哲学为基础的 ,他通过对唯识宗的分析 ,建立起自己的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 ,并以此作为评判西方、中国、印度三大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方法。除了用唯识宗的哲学建立起一套理论体系之外 ,梁漱溟还将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从性质上做了根本的区别。他认为西方哲学的研究在于求知 ,而佛教哲学的研究在于求无知。因此 ,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为根本不同的哲学。梁漱溟崇尚佛教唯识宗的目的 ,旨在宣扬直觉主义。因为在他看来 ,只有直觉才能认识宇宙本体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不是专门的政治学家,谁也不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梁漱溟的指导思想看待.但身处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并受马克思主义群体无意识哲学环境的影响,在借鉴和运用马克思的辩证法中.梁漱溟把自认为可以接受的原理和观点,作为思考和研究中国文化的方法。对此,我们可以从梁漱溟晚年完成的《人心与人生》中看到这一点,也可以从他的主要著作中概括出他的辨证文化观。  相似文献   

13.
说知论智     
【路子对你说】 阳春三月,到处生机勃勃。记得我在做学生时,每到寒假后返校的时节,都觉得自己像刚从一个坚硬的壳中褪出,看什么都是新鲜的,天特别蓝,老师和同学特别亲切,脑细胞好像也特别活跃。你有这样的体会吗?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以降,现代性遭遇中国。在思潮涌动、文化昂进之时代,乡村文化渐趋成为思想家关注之焦点。洪仁玕重视改造乡村农民文化观念;严复划群己界限,倡言发展国民个体的“德”“智”“体”三方面基本素质;梁漱溟在理论和实践上开乡村建设一新局面,希冀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他们似乎都看到了问题,但没有找到解决的钥匙。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字学与文献学的考察,明确了"智"以其偏旁"白"凸显了与"知"的差别:"闭口不言,气从鼻出",即不言。与轴心时期的西方相比,先秦时人在公私两角色下展示的不言之义,彰显了独特的自省意识与周遭境遇。聆听与不言紧密相连,这也是智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学鉴赏的目的出发,从如何品故事增智,挖文眼悟理,嚼警句探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鉴赏文学作品,理解其理性之美的意义、方法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中,不可全然淡化、忽视、弃置学生的已知,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初体验,立足共识点、浅识点和共生原点,细致辨析和筛选其中的价值,恰当地解决学生的认知链问题,有效激发个体自身的价值智慧、理性智慧和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8.
唯利是图与大公无私,是群体生活的人类处理群体关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原则。泛而言之.在私有制尚存的社会环境中,“自私之心,人皆有之;”但从典型意义上说,唯利是图是资产阶级的没落人生观和社会观,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此正好相反。因此,无产阶级公开宣布了要根除私有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当代新儒家也曾为之付出卓绝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的文化观主要包括他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体现在他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和文化工作的论述两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在他的讲话中,对文化发表了一系列的意见和看法,内容涉及到文化的阶级性、文化创造、文化控制、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构建了他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  相似文献   

20.
唐君毅是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阐释儒家学说之思想价值为己任,尤其重视中囱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他高扬起人文主义的旗帜,以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肯定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之现代转换的最佳途径,这对于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妥善地解决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冲突与融合等方面的矛盾,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体系,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